顾陌离开了,但她留下的那些话,却像种子一样,深深埋进了春兰和秋菊的心里。
接下来的日子,小镇看似恢复了平静,但春兰和秋菊的心却再也无法平静。
她们开始更加留意街谈巷议,偷偷收集那些被官府视为禁书的、同民会散发的传单和小册子。
她们识字不多,就互相琢磨。
她们越看,越想,内心受到的冲击就越大。
那些文字,剥开了她们身上“奴婢”的外衣,直指她们作为“人”却被剥夺的一切权利。
那些关于自由、平等、尊严的论述,如同甘霖,浇灌着她们干涸已久的心田。
她们想起了在傅家战战兢兢的日子,想起了那碗碗苦涩的“避子汤”,想起了柳如玉看似和善实则冰冷的眼神,想起了傅砚直偶尔投来的、带着轻蔑和欲望的目光……也想起了顾陌那夜坚定而明亮的眼神。
“如果这个该死的社会制度被推翻了,那就不会再有丫鬟奴婢……”
顾陌的话在耳边回响。
她们不想再做任人宰割的奴婢了!她们也想尝尝,做“人”是什么滋味!她们也想拥有顾陌口中,那种可以自己决定命运的权利!
那些愿意跟着顾陌豁出去命的人,他们定然也是这么想的吧?
尽管恐惧依旧存在,尽管知道前路艰险,但一种前所未有的渴望和勇气,在她们心中慢慢滋生。
不久之后,通过镇上一位裁缝的暗中引荐,春兰和秋菊也秘密地加入了一个位于小镇边缘、伪装成绣庄的同民会外围联络点。
当她们在昏暗的灯光下,对着那面简单的、绣着“同心同德,为民请命”字样的旗帜,低声而坚定地念出加入的誓言时,泪水模糊了她们的视线。
那不仅仅是对一个组织的归属,更是对一种全新生活的向往,是对自身价值的重新确认,是对压迫她们多年的旧世界,发出的微弱却坚定的反抗之声。
她们知道,从此以后,她们的命运将不再仅仅局限于这方小小的院落。她们将和千千万万个如同她们一样,不愿再做奴隶的人们一起,汇入那滚滚的历史洪流,为了一个或许看不见、却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未来,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星星之火,正在以各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悄然汇聚。
顾陌的逃脱并未让皇帝的追杀令失效,反而因为她的屡次脱身,让朝廷更加确信此女妖异,必除之而后快。
行宫附近的城镇风声鹤唳,盘查愈发严密,同民会的活动也暂时转入了更深的底下。
然而,历史的车轮并未因此停滞。
就在皇帝和他的小朝廷将主要精力放在应对藩王军阀和搜捕顾陌之时,一场更大规模的风暴,正从他们意想不到的地方酝酿。
江南,这片帝国最富庶的区域,原本是南逃朝廷赖以生存的根基。
但连年的战乱、沉重的赋税、以及各地军阀的横征暴敛,早已让这里的百姓不堪重负。
而顾陌和她所代表的同民会,如同辛勤的播种者,早已将自由平等、耕者有其田、废除苛捐杂税的思想,悄无声息地撒遍了这片土地。
起初,只是零星的抗租抗税,是佃户与地主的小规模冲突。
但很快,这些分散的火花开始汇聚。
一些深受同民会思想影响的底层人、手工业者、甚至少数对朝廷失望的低级军官,开始暗中串联。
他们借鉴了同民会提供的组织方式和斗争策略,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形成了更具战斗力的团体。
导火索终于被点燃。
在江南鱼米之乡的吴州,当地官府为了筹措给某个强势藩王的犒军银,强行加征剿匪税,数额巨大,时限紧迫,手段酷烈,逼得许多自耕农濒临破产,佃户更是无路可走。
一个名叫赵家村的村庄,村民们在一位曾读过同民会小册子的老族老的带领下,拒不交税,与前来催收的税吏发生了冲突,失手打死了两名税吏。
此事如同投入滚油的火星,瞬间引爆了积压已久的民怨!
消息在同民会地下网络的快速传播和有意引导下,迅速发酵。“
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不纳苛捐,不缴重税!”“跟着同民会,争一条活路!”的口号,如同野火燎原,席卷了整个吴州乃至周边府县。
成千上万活不下去的农民、渔民、手工业者,拿着锄头、鱼叉、柴刀,甚至只是削尖的竹竿,自发地汇聚起来。
他们攻占了县城仓库,开仓放粮,焚烧地契债册,处决了民愤极大的贪官污吏和恶霸地主。
这股由底层民众自发形成的反抗洪流,其声势和规模,远远超出了之前任何一次由同民会直接策划的刺杀或暴动!
消息传到行宫,皇帝和满朝文武这才真正慌了神!
如果说藩王节度使的叛乱是疥癣之疾,顾陌的刺杀是心腹之患,那么这铺天盖地、仿佛无处不在的农民起义,就是足以淹没一切的惊涛骇浪!它动摇的是王朝统治最基础的根基——民心!
“反了!都反了!”皇帝在朝会上气得浑身发抖,将手中的军报狠狠摔在地上,“一群泥腿子,也敢作乱!给朕派兵!立刻派兵镇压!屠光那些乱民!”
然而,此时的南逃朝廷,能直接掌控的兵力本就有限,还要分兵防御虎视眈眈的各大藩王,哪里还能抽出足够的军队去镇压这几乎遍布整个江南的民变?
更让朝廷恐惧的是,他们发现,这股民变并不是他们所以为的乌合之众。
起义军中,隐约能看到同民会的影子。
他们不仅有简单的组织,更有明确的口号,虽然口号粗糙,但核心与同民会思想一致,甚至懂得一些基本的战术。
显然,顾陌和她背后的组织,早已深耕民间,只等时机成熟,便点燃了这冲天的烈焰,焚尽这封建王朝的一切。
傅砚直在深宫中,也隐约听到了外面的风声鹤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