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这次心情不错,因为他的计划成功了一半。这个计策有欺骗成分,但是他心情还是算可以,毕竟这是为了魏国,如果自己计划成功,那自己说不定能够拿下唐国的一半领土。他是魏国功臣。这让他想起秦昭襄王,欺骗楚王。
楚怀王,这个名字大家是清楚的,这是怎么回事?说起楚王,不得不说改革这事儿,楚怀王一开始可是下了狠心去做的,但碰到难题后就半途而废了。虽说他的那股子勇气和决心,比不上秦孝公、魏文侯、赵武灵王那些大佬,但好歹也算是个中等偏上的国君吧。
2、破坏对方的外交关系。
在张仪出现之前,楚怀王在处理外交关系和征战事务上还是挺有一套的。
这里面,最有名的当属:赠予韩国的那个“返回式礼物”。
韩国被秦国多次狠揍之后,想了个主意:不如主动把土地割给秦国,然后和秦国联手去打楚国。这样一来,秦国或许就不打韩国了,韩国也能趁机喘口气。
楚怀王得知此事后,识破了韩国想把祸事推给别国的计谋,听了陈轸的主意,反手就给韩国来了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另一边,楚国在国内推广禁烟,又调集军队,说是要去救援韩国,让战车排满了大街小巷,摆出一副谁也不敢惹的姿态。
另一边,楚国派了使者过去,带着好多车和贵重的礼物,认真地跟韩王说:只要你们铁了心跟秦国对着干,我们楚国一定会派大军来帮你们,跟你们同甘共苦!
韩王听了楚国的话后,改变了主意,不再打算和秦国联手打楚国,而是决定和楚国一起对抗秦国。
结果···秦国火了,去打韩国,楚国没帮忙,韩国被打得惨败!
这么说吧,楚怀王在玩“外交手腕”上还是挺有一套的,特别是:他既然能对韩王使诡计,那肯定也明白外交场上充满了欺骗和背叛,不可能那么轻易上当!
3、用心除掉越国这个对手。
越国虽然没列入“七雄”,但它也是个挺厉害的国家,地盘只比楚国小一点,算是天下第二大的国家了。
楚怀王让一位大臣去越国待了五年,任务是搞情报和捣乱。
最终,趁着越国局势动荡,发兵大举攻打越国,击败了越王,占领了吴国曾失去的土地,让越国从此消失。
这件事,是在楚国被秦国打败之后发生的。
看来,到了后期,楚怀王还是挺清醒的,一点也没糊涂。
换句话说,楚怀王只有在碰到秦国时才显得有点“迷糊”,其他时候都挺“靠谱”的。
为啥一碰到秦国,他就变得糊里糊涂了呢?
【第一次被耍:被张仪忽悠,绝齐。】
那时候,齐国和楚国结成了伙伴,一起跟秦国对着干。
在这个局势下,秦国非但不能欺负楚齐两国,反而处处被它们压制着。
可以这么说,现在的形势对齐楚来说是相当有利的。
这时候,张仪跑到楚国去见怀王,跟他说:“秦王特别佩服您,但最看不惯齐王。要是您能跟齐国断绝来往,把门关起来不跟他们打交道,秦国就愿意把商於那六百里的地方送给您。咱们秦楚两家要是成了亲家,结盟友好,像兄弟一样长久相处,这样一来,齐国就弱了,对秦楚两国都有好处!”
楚怀王一听张仪的话,就轻易上了当,连忙派人跟齐国断了来往。
就这样,楚怀王太过容易相信别人,结果张仪稍微说了几句话,就把原本强大的齐楚联盟给搞散了!
楚国,这下子在外交上被孤立起来了!
在这个事情里,楚怀王的表现就像个啥也不懂的新手,犯的错误实在是太低级了,让人都不知道怎么说了!
其实,到底是要跟秦国结盟还是跟齐国结盟,这可是个挺复杂的事儿,咱们先放一边不谈。
他们非但没收到对方答应给的“土地款”(货款),就先把东西(绝齐)给送出去了,而且,竟然连正式的书面协议都没签,光是听了张仪的一面之词,就把东西给交出去了···
像这样的人,不管是楚王还是普通老百姓,都很容易被骗得一干二净!
最逗的是:那时候,整个楚国的人都来道喜,唯独陈轸和屈原两个人持不同意见···
楚怀王和大臣们怎么变得这么“不靠谱”了呀?
【第一次被耍之因:楚国确实要求变了】
谎言之所以能成功骗人,大多是因为:它戳中了对方心里所想。
怀王和他的大臣们之所以会这样做,是因为:他们之前也想寻求改变了。
1、秦楚一直是老搭档,他们之间的合作协议刚刚“结束”。
大家常提“秦晋联姻”,不过啊,秦楚两国其实才是老交情了。
那时候,因为秦楚两国都跟晋国不对付,所以它们走得特别近,关系很铁。
在秦穆公的那个时候,秦国和楚国成了盟友,他们发誓许愿,说好了要做十辈子的好朋友。
等传到楚怀王这一辈的时候,“十年友好盟约”刚好走到了尽头。
在这“十代”的时间里,秦国老帮楚国的忙,真够讲义气的!
春秋晚期,楚国曾被吴国打得大败,差点儿国家就没了。
在遥远的西部,秦国站了出来,派兵支援楚国。
战国早期,楚国被韩、赵、魏三个国家联手狠狠打了一顿,根本挡不住。
楚国给秦国送了大礼后,秦国就站出来,去攻打三晋地区。没想到,楚国因此得到了喘息的机会,反倒是秦国被魏国狠狠教训了一顿,就像是秦国在帮楚国“挡枪子儿”。
在结盟那会儿,秦国可真是够意思,不光千里迢迢跑来帮楚国重建家园,还主动站出来“挡枪子儿”,真是太讲义气了!
因此,那时候,秦楚两国重新交好,就像是他们在“百年友谊”的基础上又“续签了一份盟约”。
不过,跟秦国关系闹僵后,楚国虽然和齐国走得近了,但日子却并没好过多少。
比起秦国来,齐国这个盟友可真是差了一截!
在齐楚两国联手时,楚国其实是吃了亏的。
齐国和楚国,那时候都是超级厉害的大国,实力不相上下,按理说,它们都应该承担差不多的责任才对。
楚国真的是使出了浑身解数啊!
那时候,楚国有一部分军队正围着韩国的雍氏城打,另一部分打下了魏国的曲沃,剩下的一队呢,在鲁国和齐国的交界地方。
楚国三位大将率领九路大军,从北面围攻曲沃和於中,一路攻到了无假关,总共长达三千七百里。景翠的部队则在北面集结于鲁国、齐国和南阳一带,难道他们也想分一杯羹吗?
楚国把全国的军队都派了出来应对当前的状况,真是压力山大啊。
相比之下,同样厉害的齐国,用的却是“妙招”。
齐国一边帮忙楚国去攻打曲沃,另一边又去协助宋国对抗魏国,占领煮枣,两次都是当“配角”。
看上去齐国像是在帮忙,但其实呢,它只是随便动动手脚,真正的目的是想让楚、宋两国变弱!
楚王更加恼火的是:齐国没使全力,还在背后搞小动作!
3、齐楚两国老是在背后给对方使绊子。
齐国在保留实力,他们到底在憋什么大招呢?
攻打燕国。
当楚、宋和秦、韩、魏几国正打得不可开交之际,齐国瞅准时机,趁着燕国内部混乱,竟然把燕国给吞并了!
不过,齐国对待燕国手段太狠,惹恼了燕国人,他们奋起反抗,最后齐国没办法,只好从燕国撤走了。
得提一提的是:楚国和魏国这回站到了一块儿,对齐国表示了坚决的不满,还摆出了要打仗的架势,看来齐国和楚国这对老盟友之间,裂痕已经很大了。
要是齐国在燕地的策略没错乱,那它可就真达成心愿了:靠着楚国拦住秦魏,自个儿就能趁机把燕国给并了!
这次没成功,那下回会怎么样呢?
(2)、把麻烦事推到西边去。
越王打算攻打齐国,可齐国却派人来劝越王,说现在楚国兵力分散在北方,正是攻打楚国的好时机,让越国去打楚国。
楚国的好伙伴正在前线拼命打仗,齐国不光没怎么帮忙,还偷偷让越国去偷袭楚国的老家!
齐国这个伙伴,真是让人太不爽了!
4、秦国给出的条件,感觉挺实在的。
张仪答应给的报酬,是六百里商於这块地方。
这真的是一个非常走心的礼物!
商於这块地方,挨着武关呢。
秦楚两国相邻,武关就像是它们之间的大门。秦国要是想打楚国,楚国要是想往北边去,这个地方都是必经之路。
秦国把商於那块六百里的地方让给了楚国,说白了就是把楚秦两国交界的最重要地带,分给楚国一部分。
这样的条件,非常有诚意,让人很难拒绝,吸引力超强。
简单来说,现在的状况就是:楚国在前面拼命打仗,显示出了它的厉害;齐国呢,却在背后偷偷搞小动作!
因此,楚怀王觉得:楚国凭本事让秦王高看一眼,反观齐国就不那么招人待见了,这种看法挺自然的。
张仪的话能起作用,主要是因为他把话说到了楚王的心里,让楚王听得很舒心!
无论从好处还是感情上看,楚怀王这时候选择和秦国结交、与齐国断交,其实也挺有道理的。
那么,楚国为啥非得要东西到了才给钱(先跟齐国断交然后再拿地),而且连张像样的文书协议都没写呢?
5、从好处着想:跟秦国和好,把越国灭掉。
之前咱们提到过:楚国把兵力都调到北边去了,这时候越国就趁机攻打楚国。
很明显,要是咱们能和秦国搞好关系,那咱就能马上掉头,去打越国,说不定一下子就能把越国给灭了!
所以,不管张仪说的那块地啥时候能给,光是跟秦国和好了,对楚国来说就已经挺不错的了!
因此,跟秦国再次友好往来,对楚国来说既有好处也合心意。
让齐楚两国不再联手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张仪能说会道,而是齐国自身的问题导致的。
到了这个地步,楚怀王其实也没犯啥大不了的错。
【第二次上当:中了张仪的拖延之计。】
楚怀王一边让人跟齐国断了关系,一边又派使者跟着张仪去秦国讨要土地。
不过,张仪一回秦国,就假装遇到车祸受了伤,连续三个月都没去上朝。
这样看来,关于土地交接的事情,咱们也只能先“晾”在一边,等着看了。
楚怀王觉得秦国可能不信他会和齐国断绝关系,于是派了个勇士跑到齐国,当面狠狠地骂了齐宣王一顿,这样一来,齐楚两国就真的算是断绝来往了。
张仪见计划成功,便跳出来,直接翻脸不认账:什么六百里地?我说的明明就是六里地嘛!
楚王气坏了!
这时候,陈轸开口了:“罢了,咱们就跟秦国联手打齐国吧。反正秦国那边咱也没捞到啥地,不如和秦国合作,从齐国那里分点地来!”
不过,楚怀王一气之下,打定主意要用武力去抢商於那块地方!
结果就是,楚国一败再败,情况非常糟糕!
楚国接连被秦国打败,丢了兵马和土地,后来又被齐国打败,再次损失了兵马和地盘。
从那以后,虽然越国被打败了,可楚国的命运却也一蹶不振,再也无法挽回了!
【第二次上当之因:实力判断偏差+情绪化】
在这个阶段,怀王犯了个大错,致命得很。
其实,就算秦国没给那六百里土地,楚国和秦国关系好,对楚国来说还是挺划算的。虽说被人耍了,心里有点不爽。
可是,楚怀王非但不听劝告,跟齐国断了交,到后来,他甚至直接带兵去攻打秦国了。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一开始就没能正确评估自己的实力,再加上被人爽约,心里一激动就失去了理智。
其实,张仪突然不来上朝,开始拖时间那会儿,楚王但凡脑子清醒点儿,就该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要是秦国真心想和楚国和好,并且真的打算给楚国六百里地,那张仪就算是受伤了,这事儿也还是会继续往前进的!
但是,到了这个时候,楚怀王已经变得不理智了。
当张仪故意拖延时,楚怀王误以为这是因为自己不够诚恳,这其实是一种情绪影响下的误解。到了紧要关头,他总是片面地把事情往自己认为的方向想,还不断加码。
后来,张仪不认账耍无赖,可楚怀王还觉得自己凭借楚军的强大,能在战场上把损失夺回来···
楚怀王到了那会儿,似乎是突然间糊涂了起来。
可是,一时的糊涂,就能让自个儿的国家陷入无法挽回的深渊!
【第三次上当:亲自入秦】
公元前299年,秦国在多次打败楚国后,主动邀请楚怀王到武关去开个结盟大会。
那时候,好多人都说:秦国凶猛得像虎狼,靠不住啊!
不过,楚怀王最终还是踏上了去武关的路。
最终···怀王落到了秦国的手里,在武关这个地方不幸去世。
瞧这情形,楚怀王好像被秦国人骗了一次又一次,吃了大亏也没长记性,还是不停地相信秦国人说的那些话。
结果就变成了……一直到死都不会放弃啊……
【第三次上当之因:国君的责任】
楚怀王前往武关参加结盟,这是作为一国之君必须履行的职责。
1、计算总和的正确方法。
那时候,楚国老是被秦国欺负,一连丢了好多地盘和军队。
所以,身为国王的怀王,要么得鼓舞士气,扭转局势,要么就得想办法先暂时不打仗了。
当时的情况下,要是能不丢土地、不赔钱,还能搞个和平环境,那对楚国来说是挺好的事,也是怀王这位国王该做的选择。
到了战国时期,要是国君跑到敌对国家去道歉,那就说明他们打输了,想要求和了。
比如说,魏惠王早些时候被齐国打败了很多次,后来他就像带着宝贝去求和一样,自己跑到齐国去道歉。
怀王打了败仗后,他这么做,说白了就是接连失败后的一种常见反应。
2、真不敢想会被人抓住不放。
两国打仗都不会杀送信的人,一个国家的国王怎么可能在访问的时候被抓住不放呢?
说真的,秦国“靠不住”是明摆着的,可咋也想不到,他们能干出这种跌破眼镜的事儿来!
之前,楚国自己是最不注重这些的了。
春秋时期,宋襄公曾被楚国抓了起来,不过好在那个冬天,他就又被放回来了。
真没想到,这时候,楚怀王竟然落到了和宋襄公一样的下场,而且……他比宋襄公还要惨呢!
这不是说楚怀王比宋襄公还要老顽固,而是因为现在的秦国比起当年的楚国,更加“不守规矩”。
说实话,秦国把楚怀王抓起来,对怀王来说真是倒了大霉。可这么一来,秦国也没捞到什么便宜,反而让其他国家都恼火了,说到底也是得不偿失。
总的来说,楚怀王其实挺聪明的,就算在战国那会儿,他的能力也还算可以,能排在中上游。
可是,一碰到张仪和秦国,怀王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立马“不在线”了。
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张仪和秦国的手段实在太过强硬了。
张仪先是瞅准了齐国和楚国之间的不和,再加上秦国和楚国长久以来的友好关系,说服了楚怀王,让他和齐国翻了脸,这样一来,楚国就被孤立起来了。
接着,张仪用了些近乎耍无赖、让人难堪的手段,把楚王惹毛了。这样一来,怀王就在最糟糕的时候(反秦的伙伴们散了伙),最不该去的地方(魏国和韩国都靠向了秦国,他还偏偏要去打秦国)打了一场关乎胜败的大仗。
最终,楚国连连败退,秦国瞅准楚国想歇口气的时机,骗怀王去结盟,结果怀王又一次中计了···
这么说吧,怀王老是被秦国那些看起来很拙劣的手段给耍了,主要是因为他的脾气、心思都被秦国人摸得一清二楚了。
别笑话怀王,其实应该多了解了解怀王的历史,多读读史书,想想自己的脾气和心思可能会让自己看不到哪些地方,这样也许就能少被骗,甚至不被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