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可能是蓝星上唯一把“居安思危”这个词时刻挂在心上的民族。
这或许是因为中国是蓝星上唯一延续五千年而未灭绝的文明古国,民族记忆中沉淀了太多的兴衰荣辱。
其他的国家,稍微有些顺风顺水,立马就会变得骄横跋扈,放言“历史的终结”。
唯有中国,即便是制造业增加值已经达到西方列强的总和,可以凭一国之力单挑整个蓝星,仍有专家学者们在念叨“别忘了汉是怎么灭亡的”、“想想盛唐的结局”、“大明当年也曾这样牛叉”,恨不得揪着14亿人的耳朵大喊要坚持低调一百年不动摇。
或许,这就是中国能够在蓝星的文明史上硕果仅存的原因吧。
具体到农业问题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届政府都是带着无论如何谨慎都不为过的观念,生怕出一点差池。
新中国成立之初,化学工业可谓是一穷二白,百业待兴。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优先发展起来的化工门类就是化肥。50年代末,中国创造性地开发出了小氮肥技术,随后便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1400多家小氮肥厂。很多十八线的小县城哪怕没有其他工业,也必定会有一家化肥厂。
70年代中期,中国利用与西方关系缓和的机会,从西方引进了26个大型工业项目,其中的一半就是13套大型合成氨装置。
这就是中国对于粮食安全的执念。
带着这样的执念,国家怎么可能容忍外资渗透进化肥产业。
蒋荣才是懂得这些的,同时也知道这个问题是没法向斯凯利解释的。迟疑片刻,他微笑着向斯凯利说道:
“斯凯利先生,这个问题涉及到中央的政策,不是我们一个省的计划部门能够决定的。所以,恕我无法回答你的问题。”
斯凯利耸了耸肩膀,说道:“非常遗憾,这已经是我听到的第五个无可奉告的回答了。蒋先生,我能不能这样理解,作为一名地方官员,你们并不介意由外国企业直接建立化肥厂,只是你们无力影响上级的意志而已。”
“我想,上级应当是站在全局的高度来考虑这个问题的,我们作为省一级的单位,应当坚定地执行上级的政策精神。”蒋荣才打起了太极。
斯凯利也就没办法了。
或许,中国招考公务员的时候,太极拳也是必考科目之一吧,在他接触过的中国官员中,会打太极的实在是太多了。
斯凯利此次来中国,很重要的一个使命,就是要游说中国政府放开化肥市场,允许外商直接投资建设化肥厂以及从事化肥经销。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中化肥的使用量不断上升,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化肥市场。
费尔化工是一家大型化工企业,业务范围既包括化肥设备的制造,也包括化肥的生产,它本身就是美国最大的尿素生产商之一。
从公司的长远利益出发,费尔化工最希望的结果,就是能够在中国的化肥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因为这就意味着公司能够持续地从中国市场上获得利润。
向中国出口合成氨装置属于一锤子买卖的事情,中国建成了合成氨装置,就能自己生产尿素以替代进口,这意味着费尔化工将失去尿素出口的丰厚利润。
关于中国政府的考量,费尔化工的市场部门也是分析过的。中国一直都在强调“自力更生”,这并不是什么秘密。
不过,近年来,费尔化工也注意到中国的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存在着目标上的差异。中央政府更在意国家的整体经济安全,而地方政府则有着很强的发展冲动,为此不惜牺牲国家利益。
这种目标上的差异,意味着中国政府内部是存在着缝隙的,如果他们能够巧妙地利用这种矛盾,就可以动摇中国的化肥管理体制,从而为他们进入中国市场打开一扇方便之门。
与费尔化工有同样想法的国外化工企业并不在少数,它们虽然还没有联手,但都已经在以各种方式做工作了。
不少国家的商务部门都接受了本国化肥企业的委托,在与中国进行“复关”谈判的时候加入有关开放化肥市场的条款。
一些学术权威开始在各种场合批评中国的化肥管制政策,认为这种政策既不符合贸易全球化的要求,也会导致中国的农业发展受到影响。这种观点一开始是由国外学者提出的,但很快就传到了中国国内。国内一批新鲜出炉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纷纷撰文,矛头直指农资专营制度。
还有一些游说者,瞄准的是中国的政府官员。除了像斯凯利这样对地方官员做洗脑工作的之外,还有人就是专门去中央部委游说的。各部委近年来进了一大批年轻人,都是名校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思想多多少少都是受了一些“西化”影响的,很容易接受国外化肥厂商的劝说。
斯凯利当然也不觉得凭自己三言两语就能够说服蒋荣才这样的地方官员。他要做的事情,只是先埋下一些种子,等着这些种子发芽的那天。
见蒋荣才没有被自己说动,斯凯利便换了一个话题,说道:“如果在短期内,你们的上级还没有放开化肥的管制,那么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申请世行贷款。”
“我们已经在这样做了。”蒋荣才道,“不过,财政部告诉我们,因为有很多个省区都在申请同样的世行贷款,我们的申请可能要等待五年以上才能获得批准。”
“在这方面,我们费尔化工可以为你们提供一些帮助。”斯凯利很痛快地说道。
“是吗?”蒋荣才眼睛一亮,“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可就太好了。我想知道,你们为我们提供帮助,有什么条件吗?”
“条件很简单,那就是这笔贷款只能用于从我们费尔化工采购设备,而不能转向其他供应商。”
“这是肯定的,我们不会亏待朋友的。”
“如果是这样,那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先举一次杯,预祝合作愉快?”
“合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