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的估计非常准确,刚刚赶回衡阳的他,很快便收到了各地文武发来的急报。
言称中汉朝廷通过《长江旬报》和新成立的《中国日报》等媒体,大肆报道了吴三桂不同意“和平解决方案”,中汉国已经做到了仁至义尽,不得不准备最后的战争解决方式。
中汉政府派遣六路大军对“叛军”进行围剿。
吴周军各部很快纷纷上报受到了中汉大军的迅猛攻击。
吴三桂只得频繁地调兵遣将前往各地应战,随着各地的局势的发展,吴周军的兵力越来越不敷使用,方光琛便出言建议道:
“大王,要不我们把江西的人马给撤回来吧?
然后依托于湘东山地进行防守,完全能够迟滞敌人的进攻。
否则一旦西南和西面被敌人攻下,我们将退无可退。”
吴三桂对于方光琛这话非常认可,让夏国相派人通报给江西方面的统帅高得捷,让他将江西占领区内的人力和物资全部掳掠到湖南,放弃江西区域,全力回师固守湖南。
高得捷接到报告后顿时大惊,他刚刚率领精兵在临江一带八战八捷,击败了由满、蒙士兵组成的大军,正打算进攻南昌的时候,却收到了撤退的命令。
这让高得捷一时半会无法接受,连忙派人向吴三桂说明情况。
吴三桂向来在军中说话是一言九鼎,对于高得捷的行为非常愤怒:
“要你干什么,你就得干什么?
哪里来的那么多的废话?”
吴三桂对于亲如义子一般的高得捷也发出了罕见的愤怒之意,最后在夏国相的劝说之下,才任命高得捷的副将韩大任兼任兵曹郎中,让高得捷和陈尧元负责进攻,由韩大任负责后勤支持并执行撤退的任务。
韩大任此时早已经对内战厌烦至极,认为吴三桂的起兵是作乱,索性将任务交给下属去办,他则整日在衙中喝酒作乐,惹得高得捷大怒不已。
高得捷因而发文弹劾韩大任消极避战,恐有不轨之心;
韩大任则是一方面按部就班执行撤退任务,一面上书弹劾高得捷“求功浪战”。
加上之前高得捷为了开展南昌之战,而向吴三桂请求增兵,与吴三桂原本收缩战线的战略目标相悖,使得高得捷渐渐在吴三桂的心中失去了原有的分量。
关键韩大任还很会来事,坐镇吉安的他,反而将原本准备送往前线的物资,转送到湖南长沙,赢得了负责调度后勤物资的夏国相的极大好感。
有了夏国相的背书,吴三桂对韩大任反而赞赏不已。
这样的消息很快被传递到高得捷的耳朵之中,高得捷原本就为吴三桂驳斥了他发动南昌战役的建议而懊恼,又因为昔日的部下韩大任的背刺而愤恨,加上常年衣不卸甲的沙场征战,高得捷终于病倒了。
病重的高得捷被迫将军权交给部将陈尧元,自己返回吉安城养病。
高得捷离开后,吴周将领陈尧元根本抵挡不住中汉军张华所部的猛攻,不得不向后撤退,逐渐放弃了瑞州、临江和袁州三地,退向了吉安府。
前线的快速失利,破坏了吴周大军整体的撤退计划,让吴三桂再次认清了高得捷的价值,派遣夏国相前往吉安府进行慰问。
只是高得捷因为前线的失败而忧心至急火攻心,又因韩大任控制下的吉安府提供的药材和饮食,让高得捷腹泻不已,使得高得捷病情加重。
等到夏国相赶到高得捷的住处看望时,竟然愕然地发现原本强壮无比的高得捷已经进入了弥留之际。
看着病床上的高得捷,消瘦的已经脱相,夏国相也是悲从心来,从本质上来说,他和高得捷一样,都是希望吴三桂能够成事的人。
夏国相紧紧地握住高得捷的手,焦急地问道:
“怎么会如此严重?”
“不去说了,我的时间不多了,还请夏主事回报主公,高某尽力了,只是高某心中不甘啊……咳咳咳……”
夏国相急忙拍着高得捷的后背安慰道:
“不急,不急,等你病好了,咱们再把江西给打下来。”
“我自己的身体自己知道。你要答应我,一定要告诉主公,江西万万不可丢,否则以湖南一地,那是决然难守的。”
高得捷说的这样的话,很明显不合夏国相的心意,夏国相还是点头承诺道:
“我会的,你放心,安心养病要紧。”
但见高得捷继续说道:
“三府丢了,我并不担心,毕竟胜败乃兵家常事,我只是担心主公用人不当啊,他韩大任何德何能可以占据高位?
任用韩大任还不如用陈尧元,我的部下,我清楚的很……”
说着说着,气急攻心的高得捷看到夏国相身后走过来的韩大任,心中一惊,突然一口浓痰上来噎住了,旁边的医者手忙脚乱地一通忙乎,却没有将他抢救过来。
一代猛将高得捷就这样死去了。
半晌,韩大任连忙惋惜地说道:
“哎,想不到曾经的同僚上司的心中对韩某的成见竟然如此之深。
尽管如此,大任不敢因私废公。
韩某所找的大夫已经是整个吉安府最好的了,使尽全力都没有把高帅给救过来,想必也是天意。”
夏国相冷冷地看着韩大任,只是叮嘱将高得捷就地埋葬,不要立碑,让陈尧元带兵护卫他,押送着十万石粮草返回衡阳。
夏国相与陈尧元离开不久,韩大任便派人向赣州方向的中汉将领陈利六投诚。
在韩大任的推波助澜下,中汉军陈利六部和张华部,几乎得以兵不血刃地恢复了江西全境。
韩大任的反叛,令吴三桂意识到了张鹿安当初在洞庭君山所言不虚。
他的内部估计已经有很多人都在寻找别的出路。
因为现实非常明显,自从高得捷死后,吴周军各部士气大跌,再也没有完成过一次进攻任务,反而是在不断地后退。
这样的情况令吴三桂怀疑是有人根本没有尽力。
夏国相因而劝说道:
“岳父……主公,要不咱们还是执行最后的撤退计划吧?”
“可是吴国贵还没有打通黔桂通道,我们如何能够突破中汉的两路大军而返回云南呢?”
“顾不得了,那就我们自己打吧。陈尧元在茶陵也快支持不住了。”
夏国相完全放弃了自己对高得捷做出的诺言,全力主张尽快撤离。
只是战争不同儿戏,想要全身而退是非常艰难的。
因为需要部署殿后和前锋,必须要有人做出牺牲。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派谁殿后意味着谁就要被放弃。
可是吴三桂已经顾不得那么多了,他当即命令部下将领王绪率领精兵三万为前锋,从黎平府取得突破,进入了贵州境内。
吴三桂不等湘北和湘南还在坚持作战的各路人马,率领亲军各部人马跟在王绪所部的身后,夺路向西方逃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