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机前的观众更是炸开了锅:
“卧槽!阴魂不散啊向阳哥!”
“来了来了!他带着他的旋律又来了!”
“我就知道!这该死的熟悉感!刚才作词三中一,现在作曲又来?!”
“这次总不能再是他了吧???”
这条疑问瞬间被刷屏,充满了震惊和一种“狼来了”般的预感。
“哈哈哈哈!喜闻乐见!你们快看李向阳的表情!”镜头适时给到李向阳,他端坐在那里,脸上依旧是那副标志性的、带着点云淡风轻的微笑,仿佛早已预料,又仿佛置身事外。
“完了完了,我有强烈的预感……这要是再中,那就是连下三城啊我的天!最佳新人、最佳作词、再加最佳作曲?!这记录破得也太狠了吧?!”
“真要是他,那就不是逆天,是捅破天了!坐等见证历史(吃瓜)!”
整个颁奖典礼的气氛,因为李向阳在最佳作曲人提名名单中的再次出现,被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所有人的心都悬了起来,屏息凝神,等待着张哲华口中那个最终答案的揭晓。
空气中弥漫着紧张、期待、难以置信和一丝荒诞的兴奋感。
全场屏息凝神,目光聚焦在张哲华手中的卡片上。
这位乐坛泰斗的声音沉稳而富有磁性,清晰地宣布:
“获得本届金曲奖年度最佳作曲人奖的是——”
他刻意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台下,仿佛在捕捉每一丝紧张的情绪,然后清晰地吐出:
“李胜民,《最美的年华》!”
“呼——”
几乎是同时,嘉宾席中段,尤其是资历较深的那一片区域,响起了一片清晰可闻的、如释重负的吐气声。
几位白发苍苍或头发稀疏的乐坛前辈,紧绷的肩膀明显松弛下来,甚至有人不易察觉地靠回了椅背。
太好了! 这个结果,似乎更符合他们心中某种约定俗成的秩序。
一个二十一岁的年轻人,今晚已经摘走了最佳新人和最佳作词两座沉甸甸的奖杯,风头一时无两。
若再让他将最佳作曲也收入囊中,那岂不是…… 让这些在乐坛耕耘数十载、视作曲为毕生圭臬的老先生们,情何以堪?
仿佛他们毕生追求的成就,被一个初出茅庐的后生轻易超越,那份被后浪拍在沙滩上的窒息感,实在难以言表。
能让他拿走最佳作词,已是极大的认可和“恩赐”,最佳作曲这块象征着旋律王权的金漆招牌,理应留在“自己人”手中。
然而,就在这短暂的、带着庆幸的宁静尚未完全散开时,张哲华嘴角似乎勾起了一抹极其微妙的、难以捉摸的弧度。
他再次拿起话筒,声音比刚才拔高了一度,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宣告感:
“以及——”
这个“以及”如同重锤,瞬间砸碎了刚刚凝聚的轻松氛围。
“李向阳,《曾经的你》!”
张哲华的声音铿锵有力,盖过了台下骤起的惊愕低语:
“恭喜二位!你们同时获得本届金曲奖年度最佳作曲人奖项!”
“哗——!!!”
这一次的掌声,远比刚才宣布李胜民时来得猛烈,却也更显复杂。
惊愕、难以置信、恍然大悟、甚至有些荒诞的兴奋感交织在一起,汇成了这震耳欲聋的声浪。
贺勇立刻接过话头,声音带着激动和一丝难以置信:“双黄蛋!这是金曲奖创办历史上首次出现最佳作曲人奖项由两位音乐人同时获得!
这真是历史性的一刻!而且有趣的是,两位获奖者都姓李,看来‘李’姓真是作曲家的福星啊!”
镜头迅速捕捉到李向阳的表情。
他先是微微一怔,随即摇头苦笑起来,那笑容里充满了“原来如此”的了然和一丝无可奈何。
张哲华这手“大喘气”,真真是把全场都摆了一道!
不过,这苦笑背后,是他内心无比清晰的认识:单论作品本身,《曾经的你》那洒脱不羁的旋律线条、充满生命力的节奏律动、以及深入骨髓的情感共鸣,其艺术高度和传唱潜力,绝对远胜于《最美的年华》。
即便后者是由金牌作曲李胜民操刀、天后宫海琼演绎的成熟佳作。
他瞬间洞悉了这“双黄蛋”背后的潜台词。
这绝非偶然,而是金曲奖主办方和评委会在多方角力、反复权衡后达成的微妙妥协。
道理很简单:金曲奖的舞台,从来就不是某一个人的独角戏!
一个晚上,让一个新人连夺最佳新人、最佳作词、再拿走最佳作曲?这已经不是“破纪录”,简直是来“批发进货”了!
这让其他同样优秀的音乐人,让那些德高望重的老前辈,让坐在电视机前期待更多面孔的观众,情何以堪?
审美疲劳都还是小事,关键是会打破某种业内心照不宣的平衡。
“这已经算是手下留情了。” 李向阳心中暗道。
评委会最终没有完全剥夺他应得的荣誉,在确保不彻底破坏“一人不宜包揽过多核心奖项”这条不成文规则的前提下,用这种破天荒的“双黄蛋”方式,还是将他的名字镌刻在了最佳作曲人的荣誉榜上。
这既是对《曾经的你》质量的最终认可,也是对整个行业生态和各方情绪的一种体面交代。
现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嘉宾们无论心中作何感想,此刻都展现出了高度的职业素养和社交礼仪,脸上洋溢着或真诚或标准的祝贺笑容,双手拍得通红。
尤其是那几位同样入围却最终陪跑的作曲人,他们的笑容堪称无懈可击,频频点头,仿佛对这个史无前例的结果心悦诚服,没有流露出丝毫的不满或失落。
然而,若镜头能捕捉到他们眼底深处一闪而过的复杂光芒,或许能窥见几分这热烈掌声之下,那份属于竞争者的、难以言喻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