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敏锐的人,他们已经摸清楚了晋国改变风格的过程,发现正是随着楼令成为卿大夫,使得晋国对外的国策开始出现比较大的改变。
在之前,晋国尽管足够霸道,长久时间里遵守既有规则,有条件做到也不会从他国割取城池。
也就是在以前,晋国干得最为过分的事情,只是截取列国要给周天子的贡品,后来变本加厉向列国额外收取上贡。
在晋国向列国收取上贡的时候,列国很难不怀疑晋国很快会取代周王室,可是时间过去很久没有发起取而代之的行动,逐渐让周王室和列国放松了下来。
那也是近年来晋国对外国策又屡屡发生变动,多数国家没有太强烈危机感的主要原因。
说白了就是,晋国已经不是第一次表现得像是要取周王室而代之,一次次都是让周天子和列国诸侯虚惊一场,他们被搞得有些麻木了。
讲真话,没有楼令这么一个变数,历史上的晋国在晋悼公之后,也出现过几次取代周王室的机会,只是晋国的卿大夫互相牵制,拖到晋国被分裂都没能成功取代周王室。
那就证明了一件事情,不是实力强大就能够将事情办成,还要有那么一个重要的推手来抓住时机下决断。
晋君周提起楼令,不得不从楼令担任司马一职开始说起。
到现在,栾书的贡献没有被抹除,只是他的作用会被最大程度的弱化,关于晋国成功实施军事改革,会在公开的说法里面着重提到楼令的功劳。
其实选择避而不谈,无疑就是变相地弱化栾书在晋国军事改革上的功劳。避而不谈只是让利益侵占者的吃相,显得好看那么一丢丢。
对了解真相又想反驳的人来说,如鲠在喉的事情便是,楼令在晋国军事改革的过程中不止操刀极多,甚至写了一本已经流传开的《司马令》着作。
当前国祚仍存的列国,小国对《司马令》照搬,实力强一些的国家修改少许条例进行致敬。
什么是致敬?若是文艺作品,通常不会想让人知道什么是致敬,简单就是一种抄袭;有人捅破抄袭的事实?那就是尊重版权归属方式下抄答案的一种狡辩了。简称知道错了,但是不改!
晋君周着重提楼令担任司马期间的贡献,多少有些在为楼令怎么爬上卿大夫做背书,用这样的方式来宣告晋国对有功之人不吝啬奖赏。
其实,也是晋君周在定下一个界线,大概就是:以后有哪一个家族想获得卿位,必须要有大功劳作为基础。
说得是没有卿位又想获得卿位的家族,不是已经有卿位的那些家族。
毕竟,晋国的卿位已经变成一种世袭,不再是国君能够轻易来任免卿大夫了。
至于世袭这种事情?讲血统的时代非但不是什么错,哪怕害处已经很明显,既得利益者才不会允许被破坏。
难道诸侯也要能者居之吗?诸侯不肯,他们又没那个实力扫平其余贵族,只能是接受那种现实。
所以啊……,很难不怀疑晋君周在内涵现有的那些卿位家族,尤其是完全凭借祖上蒙荫而获得卿位的人。
足够喜庆的气氛下,不是足够敏感的人,不会将晋君周的话多想。可能正是那样以为,晋君周借机来发泄内心的抑郁。
从晋文公开始,其实晋国已经从任人唯亲转为任人唯贤的体系,要不然外姓可没有掌权的机会。
也就发生过“曲沃代翼”的晋国有执行任人唯贤的空间,原因是实力强劲的公族基本在内乱时期或内乱之后被扫除。其他国家的君主,他们可没干过大面积扫清宗族的操作。
随后,晋君周讲了楼令在几次关键战役中的表现,最后说到了攻克楚国都城的一战。
晋君周刻意避开了晋军前去攻灭鲁国的事迹,只讲楚国入侵晋国的盟友吴国,晋军南下为吴国解围,同时发动了灭楚之战。
说避重就轻,或选择性忽视,什么都好。
主要是鲁国的特殊地位需要重视,哪怕都知道晋国灭了鲁国一次,逼迫鲁国丢失泰山以西的疆域,不拿出来讲就可以当作没有发生过。
今天是晋国之君犒赏有功之臣的欢宴,列国的人只需要恭贺就好,其它不能说的话最好别讲出口。
认真的,楼令觉得晋君周的话有些多了。
不是因为被当面被称赞让楼令有羞耻心或觉得尴尬,夸功当然有必要,不然怎么来证明确实做了很多贡献?只是太过却会让人联想到晋君周被架空的事实。
当然了,楼令没有插话,更不会阻止晋君周继续说下去。
晋国灭掉了楚国,哪怕楚国后面会复国,还是无法改变晋国灭了楚国一次的事实。
这样一来,作为晋国之君的晋周确实可以尽显意气风发,不会因此而飘飘然干出太脑残的事情,有那么一些些脑残也不算什么,反而可以说是很自律了。
没什么不好理解的。踏上巅峰之后,有多少人还能保持绝对的冷静?激动之下干出一些出格的事情,真的不用值得奇怪,反正是很正常的发泄。反而踏上巅峰跟以前完全一样,可能会是精神上有点病。
同理,要是在今天的日子晋君周跟往常没有丝毫不同,该让楼令怀疑晋君周是不是要干什么大事了。
在晋君周说到灭掉楚国的环节时,无法避免在场的楚君员频频灌酒。
作为失败者参加胜利者的欢宴,本就挺让楚君员感到羞耻和难堪,要是有人当面问为什么要在场,楚君员最好的应对只有抱头痛哭。
没有人去找楚君员给难堪,多少是还能让楚君员坐得住。
等来了讲“郢”沦陷的过程,提到楚国先君被乱臣贼子弑杀?楚君员比谁都知道事实是什么,可是想要复仇就不能当场反驳,再讲出自己所知道的事实。
太过痛苦的楚君员只有不断灌酒,想用酒精麻痹自己。
晋君周在讲话,对不对?
结果楚君员一直在灌酒。
没有晋人阻止楚君员那种失礼的行为,只当是败犬在做没用的反击。
来自列国的人,他们更没有理由去制止楚君员的失礼。
大殿之内的人,场面过于特殊,瞅着好像也挺戏剧化,实在是太难不将视线在晋君周和楚君员身上来回注视了。
“你说对了,熊员绝不甘心承认失败。”郤至控制声音,可以让楼令听得到,又不至于打断晋君周的演讲。
楼令目光仍旧落在晋君周身上,一边说道:“他现在必须活着,回去之后也不能马上死,只能是严密控制起来。”
晋国想要减轻楚人的反抗,可不是只光承认熊员为楚国新君,也不可能让熊员在“新田”当楚国的国君,必须送熊员到“郢”继位且住进宫城。
那一套流程是为了保证熊员统治楚国的法统不缺,制约仍有实力的楚国封君或异姓贵族。
只要晋国可以制约楚国的封君和异姓贵族,进一步也就约束住了普通的楚人。
大国接纳他国的流亡政权,为得是方便给占领那一片土地的新主人捣乱。
很多战胜国为什么明明可以全部占领,非要扶持傀儡政权呢?直接说就是为了达成降低剥削成本的目标。
晋国将楚国之君控制住,非常明白不可能让楚国封君或异姓贵族听从号令,可是至少也会让他们投鼠忌器。
在那一个阶段,楚国的权贵或普通人,他们的仇恨也会慢慢转移到楚国之君身上。
这么一看,无论是达成哪一个目标,反正都是对晋国有利啊!
演讲完的晋君周拿着酒爵站起身来:“为中军将山贺!”
在场除了楼令本人之外,其余人在晋君周的带动下站起来高声喊:“彩!彩!彩!”
接受欢呼的楼令笑眯眯站起来,举着酒觞向众人致谢,面向晋君周行了一礼,随后将觞里的酒一饮而尽,再喊道:“君上万年!大晋万年!”
类似的口号早就有了,只是以前仅有周天子够资格享受这样的欢呼。
那样一搞,只能说懂得都懂。
在场晋人稍微一愣,复诵似得跟着喊了两声。
来自列国的人,他们玩起了找人面面相觑的游戏。
晋君周看上去红光满面,内心里则是非常复杂。
当初,晋君周去了“郢”会先回国,不就是选择了缓一些时日再取周王室而代之吗?他必须怀疑楼令是不是反悔了。
真要是楼令反悔,该不该让晋君周多想呢?
一阵欢呼过后,晋君周示意宦官让乐师演奏,该上场的舞者也召进大殿。
晋国从来没有获得拥有“大型乐团”的资格,以前的晋君或多或少养一些乐师和舞者,只是从未让他们在正式场合表演。
去年晋国灭了鲁国一次,想要苟延残喘的鲁国奉上了全套的乐器和一些学过宫廷舞的舞者。这些战利品被楼令安排着尽快送回国,自然是落到了晋君周手里。
今天,楼令没有带头喊口号僭越,等“大型乐团”演奏和舞者出来跳舞,列国之人同样会看到晋国刻意展现出来的僭越。
大量的乐器在寺人的努力下被搬过来,随后又在乐师的指挥下进行摆放。
大群的舞者,男女都有,他们排着队进入大殿,选择好方位静立,等待音乐奏响再翩翩起舞。
出现的动静让在场的人议论起来。
事先不知情的晋人,他们压不住情绪,感慨可算是能够搞这种场面了。
晋国强大起来早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奈何没有打破陈规,明明极其强大却没有“大型乐团”的配置,闹得一点都不像是诸侯之长。
那就对了!
历代周天子不给晋国使用全套乐器的资格,为得就是告诉世人:晋国的诸侯之长是自封,从来都没有得到天子的承认。
连享有全套乐器资格都没有的晋国,的的确确会闹得诸侯之长像是自封,真不知道历代晋君怎么能够忍受。
在齐国衰败下去之后,可是晋国顶起来在守卫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提供了不知道多少年的庇护,到晋昭公才用不再敬献礼器给周天子来进行抗议。当时在位的周景王提出质疑,还骂晋国之君是背祖忘宗的混蛋。
打到身上才知道有多么痛,是不是?
甭管晋国抱着什么目的,真就是守卫了周天子的王座,并且提供了庇护。
周天子非但不感谢晋国的付出,还屡屡鼓动齐国给晋国捣乱,甚至都干得出与楚国私下联络的事情。
要说周王室是因为晋国发生“曲沃代翼”事件而厌恶,可是“曲沃代翼”发生之后,周厘王认可了晋国的小宗代大宗,也对小宗对大宗残余人员的清洗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啊。
最终要是晋国取代了周王室,历史给出的评价会是周王室对晋国的提防没有错。问题在于晋国最终没有取代周王室。
在当初,楼令劝说晋君周执行取代周王室的计划,理由之一就是周王室对晋国辜负了太多。看似有犹豫的晋君周听楼令那样讲,点头认可了楼令的计划。
君不负我,我不负君,当代人还是讲这个的。
晋君周在让“大型乐团”演奏之前,提到了晋国被周王室误会甚多,讲那些话的时候表现得愤愤不平。
便是在场的列国之人,他们也要承认周王室对待晋国确实不地道,进而对晋国君臣要干僭越的事情能够理解了。
只是,理解归理解,要能立刻告辞,不少列国的人恐怕很难继续待下去。
他们明知道晋国君臣要行僭越之事,留在现场见证而什么都不干,传出去就是站在晋国这一边了。
所以,安排僭越行为的晋国君臣,其实就是对列国进行试探。
这种试探很有必要,观察一下列国君臣派来的代表,有代表跳出来挑错,证明他们会反对晋室取代周王室,接下来晋国就该知道需要动手了;没有代表跳出来,他们会传话回国,一样可以从列国接下来做什么,借此观察到列国的态度。
因此,很多看似扭扭捏捏的试探并不是多余,起码可以刺激到有敌意的人,己方先做好一应准备,迫使有敌意的一方抢先动手,占据被动反击的道义。
真要是列国的人什么都不干,晋国也可以营造出获得天下人心的舆论。至于列国真正的态度是什么?到那个时候已经不再重要。
仗着确实有实力不玩虚的?多少强国就是这样搞,内部人心未能统一,外部弄得举世皆敌呢。
拿逼迫对方先动手来说事,外人怎么看待另说,起码内部宣传起来更容易形成同仇敌忾的氛围。
恰是懂得师出有名的道理,无论能不能打赢战争,士兵认为就是在干正义的事业,历朝历代就没有士兵患上战争创伤这种说法。
有点意思的情况是什么?西方文化入侵之后,很多歪屁股的主创。他们在古代背景影视作品会搞士兵出现战争创伤的虚构主义。
真论华夏文明有那样的人会怎么来定义?
喝咖啡反而容易困是一种过敏反应,可是东大的人很难有这种认知。
上了战场或下战场后出现情绪反常,人们其实只会简单定义那个家伙就是一个胆小鬼。其它说法一概视为狡辩。
不信?
没当过兵吧?找当过兵的人问一问。
一场欢宴进行到隔日天色放亮。
那些不想在大殿待到隔天的人?他们再不想也得待着,提前走不止是不合群,还是对晋国取得前所未有的辉煌胜利有意见。
目下谁都担忧会成为晋国下一个开刀的目标。
若是列国之君在场,他们是君主的身份,会有办法离场。
只是作为代表?他们要顾忌的地方太多。比如反对晋国僭越,有可能引来晋军的入侵,仅是会可能遭遇入侵就不是他们所能承担的后果。
所以,好些人干脆将自己灌醉往案几上一趴,省得清醒着感到糟心。
楼令并不容易醉,到后半夜被晋君周召到陛台之上聊了很久。
而晋君周假装醉意,说了一些平时不会说得话,可以是向楼令吐心里的苦水,也能够是借机进行试探。
该说的楼令都会说,不能说的一字没提。
一阵子聊下来,晋君周明确楼令无意更改策略,追求的是消灭旧有列国,再对周王室取而代之。
另外的其它事情,主要集中在新近夺取土地的分配上面。
假装醉了的晋君周为公族进行争取,看着没一点醉意的楼令直接拒绝公族分润,说法更是非常直接,寸功未立的公族哪来的资格进行分润啊?
没有功劳就不能分润?以前不是这样。
列国的公族封君,他们确实可以屁事不干,得益于血统吃得满嘴流油。
这不是晋国的政治格局变得不一样了嘛。
楼令甚至劝晋君周别管那些烂泥扶不上墙的公族,真想扶持一些公族,最好挑选弱小的封君。
主要是家大业大的封君彻底烂掉,反倒是封地小的封君还有进取之心。
所以,楼令奉劝晋君周真想有可以用的公族封君,应该让他们得到足够的锻炼,可以先安排到楚地打治安战。
晋君周不是假装喝醉了吗?他不用第一时间给楼令答案,完全可以想一想建议对不对或有没有陷阱,哪一天拿好主意再假装想到有这么一回事,拿出来跟楼令进行讨论。
然后,晋君周要赏赐楼氏一套乐器,尽管楼令对现在的音乐欣赏不来,还是答应接受赏赐。
那就不止是有没有一套乐器的事,涉及到够不够资格拥有组建“大型乐队”的资格。
在这样的前提下,楼令给予晋君周建议,最好是所有卿大夫都给予拥有打造全套乐器的资格。
“这样能稳住其他卿大夫,不使他们迫切想对周王室动手。”楼令当时是这么说的。
道理让晋君周听进去了。
甚至晋君周都想着所有卿大夫都开放拥有全套乐器的资格,至于同一个卿位家族的卿大夫会不会出现矛盾?晋君周可以等着看好戏。
天色放亮之后,殿门被打开,与宴者可算能够离开。
楼令当然不会留在宫城,回到家也不是马上梳洗睡觉。他先了解有没有亟待处理的事情,处理完了又看了一些楼小白送回的战报,折腾到下午方才入睡。
那是娇姬不在“新田”这一边,要不然她可不会让楼令那样不爱惜身体。
一睡直接来到隔天中午才醒过来的楼令,享受了很久没能做的躺在床上发呆,期间又睡了一个回笼觉,直至临近下午才真的起床。
“宗主,众贵族与列国之人送来礼物。”林姒说着将一大叠礼单放在旁边的案几上。
楼令正在穿衣服,说道:“派人去‘太原’,告知我回到‘新田’的消息。”
“诺。”林姒先应下来,才说道:“正午宫中来人,交代君上需要宗主提交有功将士名单,以及给予赏赐的建议。”
其实,那是出征得胜归来的主将,在休息三天之后,才会送到国君手上的事情。
不过,只会有赏罚名单,才不会教国君怎么落实赏赐。
“君上为什么会显得急切呢?”林姒不是其他人,很多话可以直接问。
楼令穿好衣服,落座下去一边喝粥,另一边说道:“对很多人来说是大喜事,相反对我们这位君上会是很苦恼的事情。他不过想让我为其背书,不想大肆赏赐某些人。”
林姒问道:“那宗主这一次会帮国君吗?”
楼令笑而不语。
很多锅不适合君主亲自来背,想处置一些人最好也是借他人之手。
这就是国君之下第一人愿不愿意配合的重要性了。
楼令大概能够掌握晋君周当前的心态,什么需要配合,又有哪些需要点醒,只能说一件又一件慢慢来落实。
“从国家到个人,一致正在处在变局前夕,能不能赶紧办成确实是无比重要。”楼令幽幽地说道。
晋君周再一次想要扶持公族,或许是对公族没有完全死心,何尝不是极度缺乏安全感呢?
处在那种状态的晋君周,他行差踏错一步可不止会影响个人的命运,也将决定晋国的未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