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路过的百姓只是好奇地看了一眼,就继续各忙各的。一个小童捡起脚边的钱币,小跑着递还给阴就:\"大人,您的钱掉了。\"
阴就震惊地接过钱袋,发现分文不少。他转向刘秀,眼中满是不可思议:\"刘将军是如何做到的?\"
刘秀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其实很简单。我们实行了'连坐制'——若有人当街行窃,不仅本人受罚,街坊四邻都要连带受责。所以现在百姓们互相监督,比城管还积极。\"
阴就若有所思:\"难怪舍妹说将军善用'非常之道'...\"
当晚,阴就在给家族的信中写道:\"洛阳秩序井然,汉制复兴有望。刘文叔此人...或可托付。\"
迁都前夜,刘秀站在城楼上,望着万家灯火的洛阳城。冯异在一旁感慨:\"主公,三位大人物都对咱们的工作很满意呢!\"
刘秀笑着摇摇头:\"他们满意的不是'咱们',而是看到了真正的大汉气象。\"他指向远处正在练习典礼仪仗的士兵,\"这才是最能打动他们的——不是我的能力,而是汉文化的生命力。\"
冯异突然想起什么:\"对了主公,明天典礼结束后,李通大人说要请您喝一杯...\"
\"又玩'酒樽传情'?\"
\"不,他说要介绍一位南阳邓氏的姑娘给您认识...\"
刘秀脚下一滑,差点从城楼上栽下去。
洛阳城南市集上,三个身着素色深衣的老者正围着一个卖黍米的小贩,活像三只盯着米缸的老猫。
\"小兄弟,你这升斗...是汉制还是新制?\"为首的白须老者眯着眼睛问道。
小贩咧嘴一笑,露出缺了颗门牙的豁口:\"老丈放心,咱们洛阳现在都用刘将军定的’汉斗',跟孝宣皇帝时期分毫不差!\"
三位老者——正是京兆尹王隆、左冯翊刘安世和右扶风徐咸——闻言相视一笑。徐咸从袖中掏出个青铜方斗,与小贩的木斗比了比,分毫不差。
\"奇哉!\"徐咸抚掌道,\"王莽乱政十五年,这洛阳小贩竟还记得汉制量器。\"
刘安世突然指向远处:\"二位快看!\"
一队巡城士兵正整齐走过,他们身着绛红色汉式戎装,持戟的姿势与未央宫旧卫如出一辙。更令人称奇的是,领头的军官见到老者们正在比量升斗,竟停下脚步行了个标准的军礼。
\"老丈们勿怪,\"军官恭敬道,\"刘将军有令,凡见查验度量衡者,必是心系汉制的贤士,当以礼相待。\"
王隆的胡子激动得翘了起来:\"这...这位刘将军是何许人也?\"
\"乃更始帝麾下司隶校尉刘秀啊!\"军官一脸崇敬,\"这些日子洛阳城的一砖一瓦,可都是刘将军带着我们按汉制恢复的。\"
三位老臣谢过军官,继续在城中游历。路过太学旧址时,听见里面传来朗朗诵读声:\"《诗》云:'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礼记》!\"刘安世如闻仙乐,拔腿就往里跑,差点被自己的衣摆绊倒。
太学内,几十个学子正跟随一位老博士诵读经典。最令人惊讶的是,讲堂上悬挂的竟是孝武皇帝亲题的\"正谊明道\"匾额——真品!
老博士见来了外人,停下授课。一问才知,这匾额是刘秀派人从长安废墟中抢救出来的,连带着还有半车《诗》《书》残简。
\"刘将军说了,\"老博士抹着眼泪道,\"宁可少修一座宫殿,也要先把太学立起来。\"
午后,三位老臣在城南一家食肆用膳。店家端上的竟是标准的汉制分餐——每人一案,菜不过三,酒不过爵。
\"这黍米饭...\"王隆细细咀嚼,\"是长安味啊!\"
店家笑道:\"老丈好舌头!这米是刘将军特意从关中运来的,说洛阳迁都大典,得让天下人记住汉家味道。\"
正说着,街上忽然传来整齐的脚步声。透过窗棂望去,只见数百工匠正在搬运建材,奇怪的是他们步伐一致,竟走出军队般的阵势。
\"这是...\"
\"回老丈,\"店家解释道,\"刘将军把工匠编成'左校''右校',说建都城如治军,要有章法。\"
徐咸若有所思:\"难怪城中营建如此有序...\"
傍晚时分,三位老臣登上了正在修缮的灵台。俯瞰全城,但见街衢如棋盘般规整,宫阙虽未完工却已显汉家气象。最引人注目的是城南一座新建的礼台,台上旌旗猎猎,台下甲士如林。
\"那是迁都大典的祭坛,\"陪同的小吏介绍,\"刘将军亲自设计的,完全依照孝武皇帝泰山封禅的规制。\"
王隆忽然问道:\"这些...都是刘秀一人的主意?\"
小吏左右看看,压低声音:\"其实都是冯异大人带着我们熬夜想出来的。不过刘将军说了,对外要说是'恢复汉制',不能居功。\"
三位老臣会心一笑。刘安世忽然想起什么:\"对了,更始帝何时驾临?\"
小吏脸色突然变得古怪:\"这个...听说还在宛城饮酒作乐...\"
一阵尴尬的沉默后,徐咸打破沉默:\"天色已晚,不如去看看夜市?听说洛阳夜市恢复了宵禁前的盛况。\"
夜市上,更让三位老臣吃惊。商铺张挂着标准的汉式灯笼,交易用的全是新铸的\"建武五铢\";巡逻的士兵不仅维持秩序,还帮老妇人提篮子;甚至有个稚童背不出《论语》,旁边卖肉的屠夫竟放下砍刀过来指点...
\"这哪是刚经历过战乱的洛阳...\"刘安世喃喃道,\"简直是文景之治时的长安啊!\"
回到驿馆,三位老臣秉烛夜谈。王隆从行囊中取出一卷竹简:\"二位,这是我离京前整理的《汉官旧仪》,本想献给更始帝...\"
\"巧了,\"刘安世也掏出一卷,\"我带了《未央宫制》。\"
徐咸笑着取出块绢布:\"我这是三辅老臣联名的《请复汉制疏》。\"
三人相视而笑,却又同时叹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