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又林见他们没过心,再次强调道,“你们给老子过过心,再和你们说一遍,都仔细点莫要出了事。让那些服徭役的人干活快点,质量也别出差错了。”
“许捕头,您放心,我们肯定盯着!”捕快们都笑盈盈的,他们也拿到了银子自然开心。
“嗯,你们好好办差,大人不会亏待咱们的。”许又林点点头。
“是,许捕头!”
邙县的百姓见到真的有钱可以拿,不是白白出力,每个人干活也比之前卖力不少。
“县太爷可真是大好人,比咱们之前的可强太多了!”
“可不是,我长这么大服徭役哪次不是要了半条命,这次居然有钱拿,原先还以为那些官老爷骗人的,没想到是真的。
这时有人道:“你们发现了没,这次伙食也比之前好。”
“当然发现了,每天晚上的那个白面馒头,我都想留着带回去,让我老娘尝尝,可惜现在天气热放不住。我已经想好了,等活干完了,到时买一个白馒头回去。”
“要是徭役都这样,谁还怕服徭役,我大哥这次没来,如果知道我每天一个白面馒头,应该是后悔的肠子都青了!”
“开工了,开工了!别闲聊了!”监工的捕快看着时间差不多催促道。
百姓们见官爷催促了,只得起身开始干活………
整个县城从里到外,犹如一片工地很是热火朝天,每个人都干劲十足。
他们也听几位官爷说了,这次徭役能修好官道。
那么以后来做生意的商贩就会多起来了,到时候他们这些人。可以给那些商贩搬搬货,抬抬东西都能挣点钱。大家有活干就有钱,日子也能好过起来,可比现在这样,连短工都打不着强百倍。
官府出面修官道和城墙,是对他们有好处的。
县衙更要好好修,那可是他们邙县的脸面。而且,县太爷那么为他们着想,他们肯定要将县衙修的更好,这样才能配得上县太爷的身份。
尽管邙县的百姓们卖力干活,但重修官道要开山凿石,还多亏了朝廷有火药,开山凿石比之前简单非常多。
但是,因为施工的难度,整个官道修建的进度,还是有些缓慢。
是人力不够,加上整个邙县相当于百废待兴,人力分散,进展就慢了下来。
就这样又过去了一个月,官道只修了一半,可姜维谭却愁的不行。
当初他从邙县富商身上薅羊毛的银子和粮食,已经消耗一半了。
剩下的一半,看着根本就不够整个工期,姜维谭本来还想着截流一部分,结果现在怕是毛都留不住。
熊松查看了账目,立刻向姜维谭禀报情况。
“大人,那些粮食只能再用五天,可工期还没结束,之后,如果没粮的话,怕那群泥腿子会聚众闹事。”
姜维谭听了熊松的禀报,眉头紧锁,就质问道:“粮食不够了,不是让你们算计着来,怎么还不够。”
松熊松低头认错,“大人,邙县乡贤捐的粮食不多,徭役的人比之前想的多了不少,所以粮食有点不够了,是下官的错。”
“熊大人,那你打算怎么解决。”姜维谭直接问道。
熊松一时语塞,随后回道:“大人,目前就两个法子。第一,暂停粮食补贴,可如今这样停了,怕是影响县衙的声誉。第二,就是想办法再弄一起粮食补上缺口。”
姜维谭本来不打算动用这些粮食的,县尉和县丞这两人一直盯着他,索性就将粮食贴补给那些泥腿子了。
“本官问的是你,熊大人,你打算怎么办。”
熊松见县令有些发怒,只得道:“大人,下官的意思是,不如再募捐一次,好歹完成这次的徭役。”
姜维谭点点头,“嗯,熊大人说的有理。那熊大人,你去办吧。”
敲竹竿一次可以,再敲一次这些邙县的富户也是不愿意的。
见姜大人不愿意出手,熊松再次道:“姜大人,这次的事关系到县衙还有您的声誉……”
一听这话,姜维谭顿时就怒了。
“啪!”姜维谭猛地一拍桌子,怒目圆睁,对着熊松吼道:“熊松,你这话什么意思?莫不是在指责本官!”
熊松见此低头道:“下官不敢,只是这次的事,形势紧迫,所以下官需要和大人您商量。”
姜维谭自认已经做的够多了,“商量?商量什么,你又是什么想法,此事是你熊大人负责,你身为县丞也有职责处理这些。”
熊松深吸一口气,也不想再说下去。
“姜大人放心,此事下官会处理好的,下官告辞!”
……
就在姜维谭在邙县热火朝时,京城的姜家也开始准备离开京城。
顾宝珠左右思量了几日,才下定了决心。
“嬷嬷,让马夫备车,咱们回娘家一趟。”
“太太,此时就要去吗?”嬷嬷看了下时间,再过两个时辰天色就黑了。
顾宝珠斩钉截铁的道:“去,你让马夫准备下,还有将我上次带回来的人参,还有我买的布料一块带过去。”
“是,太太!”
马车停在了顾府门口。
顾宝珠下了车,在顾家下人的迎接下,带着嬷嬷进了顾府。
齐雯湘得到消息就在二门处等着了,看到顾宝珠进来笑盈盈的道:“大姐,你回来了。”
“弟妹,今日打扰你们了,实在有些抱歉了。”顾宝珠语气中放低了姿态道。
齐雯湘见她如此有点惊讶,她知道丈夫很看重这个庶姐,所以平日里也没什么矛盾。
“大姐,可是发生什么事了。”
顾宝珠也不隐瞒,“弟妹,实不相瞒,这次是我有事找晋弟商量下,他可在家里?”
齐雯湘回道:“还没呢,方才他派人回来说,要和其他大人去喝酒,大姐你这是发生什么事了?”
顾宝珠没有回答,只是说道:“弟妹,这是我给家里准备的东西,过段日子我也要离开京城了。”
“大姐,你这些太破费了,娘她们都有呢,这些你自己留着就好……”齐雯想也不追究,笑着婉拒道。
顾宝珠大气道:“这只是我的一片心意,大部分是给长辈的,都是一家人客气什么。”
“行,大姐这些弟妹就收下了。”齐雯湘也不客气,等下次再回礼就好。
“大姐,他应该没那么快回府,晚就留下来,等他回来。”齐雯湘随即就道。
顾宝珠颔首道:“嗯,你姐夫离开京城了,我家里也没什么事,那就等等。”
顾宝珠和齐雯湘走进屋内坐下,丫鬟端上了茶点。聊了两句后,齐雯湘就就带着她去见见娘。
赵氏和她闲聊两句,“我累了,你姨娘想来刚用完饭,难得回来,你们母女俩也说说心里话。”
“娘,那女儿就不打扰您休息了。”顾宝珠恭敬地道。
“嗯,你去陪陪你姨娘。”赵氏点点头。
“姨娘!”顾宝珠喊了一句。
“你怎么来了?”姨娘看到顾宝珠也很惊讶。
顾宝珠抱着姨娘的胳膊说道:“姨娘,有点事情,过来找晋弟商量。”
“你呀,……”姨娘叹了一口气。
顾宝珠没有隐瞒,将她的想法说了出来,“姨娘,我想让三个孩子留在京城,尤其是恒儿,邙县的夫子怕不太好,所以我想和晋弟商量下。”
姨娘心疼的摸了摸她的头发,“唉,姨娘也不知道说什么了!三个孩子在长泰府,你公婆……”
“他们会同意的。”顾宝珠语气没一丝波澜的回道。
顾宝珠见姨娘的表情,解释给她听,“姜家这一代能力有限,恒儿读书的天分不是很好,来京城有个好夫子,想来应该有点希望。姜家希望和顾家关系更亲近,不会不同意的。”
“三个孩子不跟着你……”
“跟着我,没有一个好前程,他们三个的未来,还要仰仗小舅了。”顾宝珠觉得这样的安排最好。
“行吧,你怎么打算就怎么办吧,我这把老骨头,也能照顾他们一二。”
顾宝珠动情地道:“谢谢姨娘,是女儿不孝,连累您了……”
“傻孩子……”
顾行晋刚回府,吴管家立刻汇报道:
“大人,大小姐回来了,已经等你一个时辰了。”
“现在人呢?”顾行晋问道。
“在姨太太那儿。”
顾行晋一听这样,就道:“你派人去说一声,我在书房等着。”
“是,大人。”
半个时辰后
顾行晋再次问道:“大姐,你真这么打算,让三个孩子来京城?”
顾宝珠点点头,“嗯。”
“他们几个这样远离父母……”顾行晋有些考虑。
顾宝珠说了她的原因,“我进京陪读也不短了,三个孩子如果再交给姜家老两口教养,怕是要废了,恒儿读书天赋不是很好,更需要名师指点,所以大姐只能是让你帮忙,给他找个好夫子。”
顾行晋沉默不语。
“至于你两个外甥女,过几年也到了说亲的年纪,邙县好人家怕是没有,有你这个舅舅在,想来在京城也能说一门好亲事。是大姐没用,连累你……可实在是没办法,为了三个孩子的未来,求你帮我一个忙次。”
顾行晋沉默了半晌,这责任可太大了,姜家的事可不是那么好处理的。
顾宝珠也知道这是让他为难了,“晋弟,大姐也不让你为难,恒儿的夫子还请你帮忙找一个,至于你两个外甥女,让她们陪着老人家。”
顾行晋随后就道:“大姐,两个外甥女还是你带着比较好,我可以给你安排两个宫里出来的教养嬷嬷,她们可以每年来京城住半年,至于婚事我是不能插手。至于恒儿的情况,我可以给他安排京城附近的书院,你觉得怎么样。”
“好,是大姐让你为难了,实在抱歉……”顾宝珠很羞愧可为了三个孩子只能麻烦自己兄弟了。
顾行晋只说了一句,“没什么抱歉的,我作为舅舅有能力,帮他们一把也是应该的。”
顾宝珠擦了擦眼泪,“行,那我回去写封信给公婆,说下这个打算。”
顾行晋见她状态不对,宽慰了一句。
“嗯,大姐莫要太忧心,姐夫如今也不差。”
顾宝珠不想提姜维谭,只是点点头,“那我先回去了,你好好休息。”
顾行晋亲自送她离开。
……
回到府里,顾宝珠就立刻给长泰府的公婆写信。
她铺开宣纸研好墨,沉思片刻后,才开始落笔写道:
“公婆大人尊鉴:
近日家中诸事烦扰,还未及向二老问安,还望二老海涵。今有要事相告,维谭已获任邙县县令,维谭已经先行前往,待安顿好后。儿媳之后便会接家眷前往邙县
我深知二老对孩子们的疼爱,此次写信,也是想与二老商议孩子们的安排。京城有更好的学堂和师资,让他在京城读书,恒儿在京城将来必能有更好的前程。
我已与晋弟说好了,会全力照顾恒儿的学业和生活。两个女儿,需要母亲的教导。
让孩子们离开二老身边,二老定会不舍。但为了孩子们的将来,还望二老您们能理解儿媳的苦心。
望二老保重身体,勿要为我们担忧。
儿媳顾宝珠叩上
写完信后,顾宝珠仔细地将信折好装进信封,交给家仆嘱咐他尽快送往长泰府。
等待回信的日子里,顾宝珠就开始为前往邙县做准备,召集了后院的小妾和通房。
“太太,咱们真要去那穷乡僻壤的邙县吗?”一位侍妾小声嘟囔着。
顾宝珠看了她一眼,平静地说:“爷在那儿,咱们自然要跟随,你不愿意去,那给你一封放妾书如何。”
侍妾们听了脸色一白,连忙摇头,“太太,是妾错了!”
“去收拾行李吧!”顾宝珠不和她们计较,将她们给打发了。
“是。”
长泰府的回信到了,公婆在信中表示理解顾宝珠的安排,同意让恒儿留在京城读书,两个女儿也送来京城。
得到回信后,顾宝珠知道公婆同意了,也让她松了一口气。
嬷嬷见太太如此神色,倒是好奇,“太太,老太爷他们在信中写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