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众土司首领的离去,成都府再度回归往日的平静。
前来宣读圣旨的方孝忠也向江宁辞行。
江宁简单对方孝忠叮嘱几句后,便命人将奢崇明及其亲信统统装入囚车,交由方孝忠押解回京。
就连那四只大熊猫,江宁也起打包让方孝忠带走。
随后,方孝忠率领着囚车队伍,在锦衣卫的护卫下踏上返回京城的路途。
与此同时,江宁开始调兵遣将。
他任命秦良玉为统帅,曹文诏、赵率教为先锋,统兵五万前往贵阳围剿安邦彦。
同时,江宁下达了“围而不剿”的军令。
秦良玉心里明白,江宁这是打算借安邦彦之手,将贵州境内有反意的土司全部聚集起来,顺便清理贵州境内鱼肉百姓的官绅。
领命之后,秦良玉便带领曹文诏、赵率教等人点齐兵马,浩浩荡荡地朝着贵州进发。
江宁身为四省总督,却并没有随大军前往贵州。
倒不是他不想去,而是如今朝廷局势犹如山雨欲来,为保万无一失,江宁目前只能坐镇成都。
一旦朝廷真的突发大事,他便能尽快返回京城,以防不测。
至于老魏和朱由检,江宁安排他们跟随大军一同前往贵州,暗中彻查整个贵州官场,搜集贪官污吏的罪证。
就在同一时期,大明京城内,天启二年的文武科举落下帷幕,转眼间到了放榜之日。
在孙如游和孙慎行的授意下,一众东林学子齐聚贡院门口,就等着放榜。
他们心里打着如意算盘,一旦榜单上没有东林学子的名字,便趁机闹事,指责朝廷科举不公。
毕竟,当下大明朝堂之上,从皇帝到内阁、八部,再到五军都督府,都排斥东林出身的官员和学子,这早已是人尽皆知的事。
然而,放榜之后,一众原本准备闹事的东林学子彻底傻眼了。
只见榜单之上,东林学子居然全部上榜,足足有好几百人。
这突如其来的情况,让众人一时之间摸不着头脑,最后无奈之下,只好各自散去。
此时,在孙慎行府上,一众东林党官员齐聚一堂,听着手下人的汇报。
孙慎行和孙如游二人满脸的不敢置信,实在没想到孙承宗、温体仁、官应震三人竟将东林学子尽数录取。
片刻之后,孙慎行抚着胡须,笑着说道:“看来皇上这是打算服软了,知道咱们东林士子不可欺。”
孙如游则面露沉思之色,不过也没再多说什么。
这时,刚从御书房出来的温体仁和官应震二人朝着午门之外走去。
温体仁一脸凝重地开口说道:“官老大人,咱们此次将这些东林学子尽数录取,是不是过于冒险了?
一旦这些人入朝为官,东林党势力势必大涨,要是他们再次把持朝政,该如何是好?”
官应震闻言,微微一笑,说道:“温大人不必如此担忧。
孙阁老先前向老夫透露过,这些东林学子有大用。
虽说要给他们安排官职,但京城之中官职众多,不一定要让他们都在朝堂之上任职。”
听到这话,温体仁微微一愣,随即像是突然明白了什么,猛然一惊,开口说道:“该不会是给江大人和魏公公准备的吧?”
官应震听到温体仁的话,点了点头,说道:“不错。
毕竟江大人爱惜人才,魏公公更是对待读书人礼遇有加。”
听到官应震的话,温体仁心中暗自感叹,姜还是老的辣,自己在孙承宗和官应震这两位老前辈面前,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同时,他心里也清楚,江大人与东林党人势同水火,可以说是生死仇敌。
一旦这些东林学子被安排到京营之中,等待他们的下场,可想而知。
至于东厂的魏公公……想到这里,温体仁只感觉浑身打了个冷颤。
………
与此同时,英国公张维贤接到圣旨,会同大同总兵杨兆基、宣府总兵黑云龙领兵六万出关,收复河套地区。
张维贤虽是当朝国功勋贵之后,然而却并无统兵经验,于是他干脆彻底放权,将行军打仗之事全权交给杨兆基和黑云龙,自己负责后勤。
杨兆基和黑云龙二人经过商议,决定对河套地区的敌军发动突袭。
这一行动让原本正关注着林丹汗与努尔哈赤大战的卜失兔大惊失色。
他赶忙调集部落兵马,企图抵御明朝大军。
但由于明军行动太过突然,且此次明朝官兵装备了大量火器和火炮,卜失兔仓促集结起来的五万兵马,一时间竟难以抵挡明军的攻势。
双方在河套地区陷入了胶着状态。
正在与努尔哈赤酣战的林丹汗听闻此消息,同样大惊失色。
他万万没想到,在这紧要关头,明朝竟会在背后给自己来这么一招,这让他又惊又怒,却又无可奈何。
卜失兔虽对他阳奉阴违,但名义上终归还是他的部属。
于是,林丹汗便打算分兵援助卜失兔。
然而,却被他手下一众将领劝住了。
如今与辽东努尔哈赤的大战正处于关键时刻,他们认为不妨就让卜失兔与明朝官兵两败俱伤。
等击败了辽东的努尔哈赤,再腾出手来,彻底将河套地区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林丹汗沉思之后,觉得此言有理,最终同意了这一建议。
毕竟,林丹汗一直立志统一蒙古各部,奈何蒙古各部长期各自为政,许多部落对他只是名义上的归附,其中尤以右翼蒙古诸部与卜失兔部表现得最为明显。
当下,他决定速战速决击败努尔哈赤,再回过头来处理内部矛盾。
但事与愿违,由于林丹汗战略上的失误,导致前线溃败如山倒。
五万大军被努尔哈赤打得落花流水,一路丢盔弃甲。
努尔哈赤更是趁机吞并了科尔沁部、敖汉部、奈曼部等诸多部落,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这让林丹汗勃然大怒。
毕竟,此时的林丹汗号称拥兵四十万,虽说这数字有些水分,但二十万兵马还是有的。
于是,他决定亲征努尔哈赤,随即点起五万兵马,准备与努尔哈赤再决雌雄。
而另一边,由于迟迟等不到林丹汗的援助,在三娘子的建议下,卜失兔派人联系了火落赤部部,请求他们出兵抵抗明朝大军。
火落赤部与明朝廷矛盾由来已久,接到请求后,随即领兵三万前往助阵。
张维贤得知这一消息,赶忙派人联系正在巡视九边的陈策,请求支援。
陈策闻讯,率领三万兵马日夜兼程赶来。
随后,双方几乎同时抵达河套地区,一场大战就此爆发,双方打得难解难分。
卜失兔痛斥明朝背信弃义,对自己突然发动攻击。
张维贤则大骂卜失兔常年放任部落兵马侵袭大明百姓、掠夺大明子民。双方互相指责,都打出了真火。
不曾想,原本在山西操练三万兵马的马世龙得知战况,也率领三万兵马赶来助阵。
一时间,胜利的天平开始向明朝官兵倾斜。
火落赤部见明朝援兵又至,不敢再战,带领本部人马直接撤兵。
卜失兔彻底傻眼了,无奈之下,只好率领残部一路败退,投奔漠北蒙古。
这一消息传到林丹汗耳中,他大为惊恐,生怕明朝官兵趁势一鼓作气从背后偷袭自己。
一咬牙,他再次发兵五万,在察哈尔部与努尔哈赤展开大战。
努尔哈赤眼见林丹汗再次增兵,选择撤军退走。
至此,林丹汗才稍稍松了一口气。
但经此一战,林丹汗损失惨重。努尔哈赤一连吞并了好几个部落,实力进一步得到提升。
而明朝官兵则趁机收复了河套地区。到头来,只有林丹汗吃了个大亏。
林丹汗恼羞成怒,调转马头,由他的大将土格里领兵五万前往河套地区,与明朝官兵再次展开大战。
眼见林丹汗来势汹汹,杨兆基和黑云龙决定率军退回关内。
临走之时,他们下令手下士兵大抢特抢,将河套地区的蒙古部落洗劫一空,随后满载而归,退回关内。
林丹汗得知消息后,愤怒到了极点,直接展开无差别攻击,将河套地区周边的蒙古部落挨个打了一遍。
这一举动无疑为他树立了更多的仇敌,但林丹汗此时已经顾不上这些了。
他一心想成为第二个成吉思汗,坚信只有自己手中的弯刀才能解决问题,要么臣服,要么死。
一时间,漠北蒙古、漠西蒙古各部对林丹汗怨言颇深,双方之间的矛盾愈发激烈。
与此同时,接连收服了几个蒙古部落的努尔哈赤,一时之间再次找回了信心。
他决定整军休战一段时间后,再次攻打辽阳和沈阳。
与此同时,努尔哈赤也暂时缓解了内部粮食、物资等方面的危机。
自从山西八大晋商被江宁和魏忠贤血洗之后,没了这些通敌卖国奸商在物资、粮草以及军械上的支援,努尔哈赤的后金内部矛盾愈演愈烈。
辽东地区本就天寒地冻,到了冬季更是滴水成冰,生存艰难。
如今,随着这几个蒙古部落的归附,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缓解了努尔哈赤对物资的迫切需求。
为了进一步解决物资短缺的问题,努尔哈赤下令黄台吉与朝鲜商人交易,购买粮草、军械等物资。
黄台吉对此极为重视,投入了大量银子,然而到手的物资却寥寥无几。
反观此时驻守东江岛的毛文龙,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舒坦。
自从被朝廷派到东江岛后,辽阳和沈阳在前边吸引了后金的主要火力。
他便趁着这个机会,闲来无事就领兵出击,专门打劫那些给后金运送粮草、军械等物资的朝鲜走私商船,做起了一本万利的买卖。
一来二去,毛文龙可谓抢了个盆满钵满,也因此尝到了甜头。
随着毛文龙打劫的次数增多,给后金运送物资的朝鲜走私商船越来越少。
毛文龙见状,索性直接领兵乘船渡过鸭绿江,跑到朝鲜境内大肆打劫。
朝鲜国王李珲得知此事后,赶忙派大臣前去询问缘由。
不曾想,派去的大臣被毛文龙一顿痛骂。
毛文龙以明朝总兵的身份,严厉指责朝鲜勾结后金,背叛宗主国大明,并让大臣回去质问李珲,是否铁了心要跟着后金一起造大明的反。
这可把李珲吓得不轻,他随即赶忙召集文武群臣,商量如何平息明朝的怒火。
然而,手下的文武大臣分成了两派。
人派有意给李珲难看,主张问责大明,质问为何派兵进入朝鲜境内烧杀抢掠。
反观大西派则认为李珲应立刻向大明上书请罪。
李珲一时之间犯了难。
由于他自身出身的问题,上位后对朝鲜旧势力进行打压,重用大北派人士,结果导致大北派权力日益膨胀,渐渐脱离掌控,且与西人派矛盾重重。
两派大臣在朝堂上发生了激烈争吵,最终也没能商量出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
李珲无奈之下,只能采取和稀泥的态度,可这一举动无疑让两派官员对他更加不满。
对于朝鲜朝堂上的争论,毛文龙压根就没放在心上,反而带着一众官兵在朝鲜境内抢得更加疯狂。
不过,毛文龙心里还是有分寸的,深知自己的处境。
抢完之后,他随即命人将抢来的物资全部详细登记造册,而后统一上报给五军都督府,自己可是一个子儿都没敢私吞。
他心里明白,自己本是空降来的将领,如今手下这五万兵马,真正能算作自己嫡系的心腹没几个。
再加上江大人可是锦衣卫的出身,谁知道自己这五万人马里藏了多少锦衣卫的密探。
他可不想为了这点小利就把自己的前程给搭进去。
在他看来,只要自己把事情干得漂亮,抱紧江大人这条大腿,日后必定前途无量。
至于抢劫朝鲜商船这件事,毛文龙更是毫无心理负担。
毕竟,这可是江宁交给他的主要任务,没有之一。
真要是出了什么事,还有江宁和五军都督府在背后给他撑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