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满为患的乾清宫中,翰林学士刘三吾清晰洪亮的咆哮声仍在悠悠回荡,但原本思绪各不相同的文官们却是尽皆变了脸色,目瞪口呆的盯着似是还没有意识到端倪所在的刘三吾。
如刚刚那御史言官所说,民间渔民出海捕鱼的时候,通常会避开酷夏至深秋这段时间,也就是每年的六月到十一月之间,以免海上风浪过大,遭遇船只倾覆等危险。
而根据前元留下来的史册典籍,蒙元皇帝忽必烈向日本发动远征的时间线刚好处于这个时间节点之中。
难道令蒙元大军近乎于全军覆没的\"神风\",仅仅是在每年夏季到深秋之间,在平常不过的一场风浪?
顺着这个思路想,大殿内的不少文官们只觉得豁然开朗,还有些籍贯是福建,广东等地的官员们面面相觑,眼眸中闪烁着耐人寻味的意味。
要知晓,早在前宋的时候,海上丝绸之路便是随之崛起,无数载满了货物辎重的船只频繁来往于广东,福建等地的船舶港口,其中也不乏有专门前往日本长崎进行贸易的商船。
但终有宋一朝,这些船队从未经历过所谓的\"神风\",足以侧面佐证这个说法不过是日本倭国自欺欺人的噱头罢了。
最起码对于他们这些来自于东南沿海地区的官员而言,是决然不会相信的。
眼见得刘三吾仍在情绪激昂的叙述着元日战争之间的战争,端坐于上首皇位之上的朱元璋不由得眉头微皱,挥手将其打断,并且不满道:\"刘卿家,还要固执己见不成?\"
闻言,一直在仔细盯着朱元璋脸色的老臣心中便是咯噔一声,似乎知晓\"神风\"的说法难以像往常一样,令朱元璋不敢轻举妄动。
可日本倭国终究距离大明本土足有千里之遥,后勤压力远比远征北元余孽的时候要沉重许多,天子为何要铁了心征讨那弹丸小国?
难道只因为那日本倭国掌权的幕府将军曾对朱元璋出言不逊,并且弑杀了大明的使臣?
不明白原因所在的翰林学士刘三吾脸色发苦,苦口婆心的劝谏道:\"陛下,如今我大明连年征战,国库早已入不敷出,正是需要休生养息,否则隋炀帝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呐。\"
既然无法从\"神风\"的角度劝谏朱元璋收回成命,翰林学士刘三吾又一次变换立场,准备以\"劳民伤财\"的角度劝谏规劝,毕竟隋炀帝强征高句丽,使得国内局势动荡不堪,并最终沦为亡国之君的教训足以令每一位天子郑重对待。
\"说得好!\"出乎刘三吾的预料,听闻国库已是入不敷出,执政多年的朱元璋非但没有露出颓然之色,其神情反倒是肉眼可见的兴奋了许多,满是老茧的右手不自觉拍了拍身前御案上的奏本:\"这是咱让礼部替咱收集的,前宋和前元年间,日本倭国与其通商贸易的部分资料典籍。\"
\"诸位卿家可以看看,这日本不过是弹丸小国,疆域与我大明之间的差距犹如鸿沟,为何却能频频拿出数量不菲的白银进行贸易?\"
也许是怕乾清宫内的朝臣们意识不到事情的严重性,洪武皇帝朱元璋还不忘补充了一句:\"须知,日本倭国内部势力倾轧不断,这些与前宋和前元进行贸易的领主大名,仅仅是割据一方的寻常诸侯罢了,远不能代表整个日本。\"
经过近些时日的\"恶补\",他对于倭国的历史和内部情况也逐渐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知晓截止到几个月前,日本倭国都长期维持着\"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南北两地同时存在着一位\"有名无实\"的天皇,两个政权彼此间摩擦不断。
但即便如此,这南北两地的朝廷都能够拿出数量不菲的白银,与前元朝廷及其余海外国家进行贸易,采购战争所需的粮草物资以及\"军械盔甲\"。
不过因为历朝历代,中枢朝廷都将军械盔甲视为\"禁忌\"的缘故,日本倭国一直未能如愿自蒙元朝廷手中采购到真正应用于军中的甲胄兵刃,至多也就是些质量参差不齐的残次品。
但即便如此,这些\"残次品\"在质量上,也比倭国工匠自己打造的兵刃甲胄要强上许多。
\"什么?\"
\"竟有此事?\"
听闻日本倭国一直在与前宋和前元朝廷做生意,且规模远超想象,本是对其嗤之以鼻的朝臣们顿时哗然一片,随后也顾不得所谓的\"体面\",赶忙自身前内侍的手中接过朱元璋分发下来的史册典籍,并迫不及待的翻阅起来。
\"陛下,\"见状,翰林学士刘三吾不由得面露无奈之色,以失望的口吻说道:\"日本不过穷乡僻壤,纵然有所积蓄,也是历年开采所得,又有何用?\"
看来朱元璋是真的上了年纪,竟将主意打到了日本倭国的头上,甚至相信那个破地方,藏有产量不菲的银矿?
这简直是无稽之谈。
\"咳咳,刘大人...\"话音未落,气氛有些规矩的大殿内便是响起了迟疑的呼喝声,但说话之人却并未上首面露讥讽的朱元璋,而是一旁奉命兼管户部事务的刑部尚书杨靖。
\"杨大人?\"也许是不满身旁的年轻人抢了自己\"女婿\"的差事,刘三吾的神情显得极不耐烦,只是拿余光瞥了一眼神色有些古怪的杨靖。
天子终究还是有些\"矫枉过正\"了,假若自己的女婿赵勉依旧执掌户部,国库财政断然不会枯竭至此,天子也不会走投无路到相信日本倭国内部藏着大量银矿这等毫无逻辑的荒诞言论。
\"您老人家,还是先瞧一眼吧..\"
在一片窸窸窣窣的议论声中,刑部尚书赵勉双手略有些颤抖的将一封有些发黄褪色的奏本递给了满脸不屑的刘三吾,眼眸中满是惊骇。
假若这奏本上记载的内容为真,这场发生在宋末元初的两国贸易,其涉及到的金额已然达到了大明去年岁收的十分之一?
而金额如此巨大的贸易,在那年至少还进行了五次以上。
哪怕这个数字仅仅是两国货物之间的价值,并非朝廷最终能够获利的真正金额,但也足够让人触目惊心。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约莫几个呼吸过后,刘三吾状若疯癫的怒吼声突然于乾清宫暖阁炸响,这位年过八旬的老臣怒目圆睁,厚重的嘴唇剧烈抖动着。
这怎么可能,日本不过是个弹丸小国,怎么可能拿出如此之多的白银,与前宋和前元朝廷进行贸易?
刘三吾有心指责朱元璋弄虚作假,胡乱找一些不知从何而来的文字资料哄骗百官,但刚刚那奏本纸张的独特手感以及末尾的印信,无不证明着其真实性。
与胸口不断起伏,像是如遭雷击的刘三吾不同,户部尚书杨靖则是迅速反应了过来,其充斥着血丝的双眸中满是惊喜:\"启禀陛下,事关重大,臣请陛下先礼后兵,探明日本倭国虚实,再行刀兵!\"
尽管从眼下的证据来看,日本倭国内部确实藏着数量不菲的银矿,但这终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考中。
万一倭国的银矿已然被开采完毕呢;万一银矿所在的位置,刚好处于日本腹地,朝廷贸然兴兵,打草惊蛇呢?
与其如无头苍蝇一样,贸然撞上去,倒不如提前做好万全的准备。
知己知彼,方才能够百战百胜。
\"先礼后兵?\"
闻听耳畔旁响起的呼喝声,朱元璋的老脸上也是露出了一抹若有所思的神色,随后便不约而同的看向窗外,口中念念有词。
该说不说,杨靖的这个提议,倒是说到了他的心坎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