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庙歌辞
梁郊祀乐章
五代会要》曰:梁开平二年正月,太常奏定郊庙乐曲。南郊降神奏庆和之乐,舞崇德之舞;皇帝行奏庆顺,奠玉币、登歌奏庆平,迎俎奏庆肃,酌献奏庆熙,饮福酒奏庆隆,送文舞、迎武舞奏庆融,亚献、终献奏庆休,送神奏庆和。
梁郊祀乐章之一
郊庙歌辞·梁郊祀乐章·庆和
就阳位,升圆丘。佩双玉,御大裘。
膺天命,拥神休。万灵感,百禄遒。
秉黄钺,建朱旗。震八表,清二仪。
帝业显,王道夷。受景命,启皇基。
开九门,怀百神。通肸蚃,接氤氲。
明粢荐,广乐陈。奠嘉璧,燎芳薪。
膺宝图,执左契。德应天,圣飨帝。
荐表衷,荷灵惠。寿万年,祚百世。
惟德动天,有感必通。秉兹一德,禋于六宗。
钦夤宝命,恭肃礼容。来顾来享,永穆皇风。
天惟佑德,辟乃奉天。交感斯在,昭事罔愆。
岁功已就,王道无偏。于焉报本,是用告虔。
郊庙歌辞·梁郊祀乐章·庆和
生僻字注音
1. 膺(ying):承受,担当。
2. 遒(qiu):聚集,迫近。
3. 钺(yuè):古代兵器,形似大斧,象征权威。
4. 肸蚃(xi xiǎng):指声响、气息传播,引申为神灵感应。
5. 氤氲(yin yun):形容烟气、云气弥漫的样子。
6. 粢(zi):古代祭祀用的谷物。
7. 禋(yin):古代烧柴祭天的礼仪。
8. 夤(yin):恭敬。
9. 辟(bi):君主,此处指帝王。
注释
1. 就阳位,升圆丘:前往南方阳位,登上圆丘(祭天的高台)。古代以南方为阳,圆丘象征天。
2. 佩双玉,御大裘:佩戴成对的玉饰,穿上祭天的大裘(天子礼服)。
3. 膺天命,拥神休:承受上天的使命,拥有神灵的福佑。休,福泽。
4. 万灵感,百禄遒:万千神灵感应,各种福禄聚集而来。遒,迫近、聚集。
5. 秉黄钺,建朱旗:手持黄色大钺,树立红色旗帜,象征权威与武力。
6. 震八表,清二仪:威震天下八方,使天地秩序清明。八表,八方极远之地;二仪,指天地。
7. 明粢荐,广乐陈:献上洁净的谷物祭品,陈设盛大的乐舞。粢,谷物;荐,进献。
8. 奠嘉璧,燎芳薪:陈设美玉礼器,焚烧芳香的柴薪(以通神灵)。燎,焚烧祭天。
9. 禋于六宗:烧柴祭天,祭祀日月星辰、山川等六宗神灵。
10. 昭事罔愆(qiān):虔诚事奉神灵,没有过失。昭,明;愆,差错。
译文
前往南方阳位,登上圆丘祭天。
佩戴双玉礼饰,身着天子大裘。
承受上天之命,坐拥神灵福佑。
万千神灵感应,百种福禄汇聚。
手持黄金钺斧,高擎红色大旗。
威震八方极远,澄清天地乾坤。
帝王功业显赫,王道平坦顺遂。
接受上天大命,开启皇朝根基。
敞开九门迎接,缅怀百位神灵。
沟通神灵气息,承接云气氤氲。
献上洁净谷米,陈设盛大乐舞。
奠置精美玉璧,焚烧芳香柴薪。
秉持天命宝图,执掌天运左契。
德行顺应天道,圣君享祭天帝。
献上赤诚衷情,荷蒙神灵惠泽。
福寿绵延万年,国祚传承百世。
唯有德行感动上天,有感必定回应。
秉持这一纯德之心,祭祀天地六宗。
敬畏天命虔诚庄重,礼仪容止恭肃。
祈愿神灵降临享祭,永保皇风肃穆。
上天佑护有德之君,君主敬奉上天。
天人交感在此一举,虔诚事神无偏。
一年功业已然成就,王道施行不倚。
于此祭天报答根本,尽显虔诚信念。
赏析说明
此诗为南朝梁郊祀祭天的乐歌,通篇以庄重典雅的语言,铺陈祭天仪式的流程与帝王对天命的敬畏。诗中大量使用“膺天命”“德应天”等词汇,强调君权神授的正统性,同时通过“明粢荐”“燎芳薪”等细节,展现古代祭祀的仪轨与对神灵的尊崇。全诗结构严整,对仗工整,每四句为一节,层层递进,从祭天场景、帝王功业,直至对国运长久的祈愿,体现了古代郊祀乐章“礼天敬神、歌功颂德”的核心功能。
在唐代的诗歌长河中,赵光逢的这首《郊庙歌辞·梁郊祀乐章·庆和》独树一帜,它以独特的风貌展现着古代郊祀文化的深邃内涵。郊庙歌辞,作为古代用于祭祀天地、宗庙等神圣场合的乐章歌词,自诞生起便被赋予了庄重、肃穆的特质。此诗正是为梁朝郊祀仪式精心创作,其核心目的在于歌颂帝王的崇高德行与丰功伟绩,同时深切表达对天地神灵的无限敬意以及虔诚祈求。
从诗歌内容来看,开篇“就阳位,升圆丘。佩双玉,御大裘”,短短四句,便如同一幅宏大庄严的画卷在读者眼前徐徐展开。诗人精准地点明祭祀的地点——阳位与圆丘,这两者在古代文化中,是天地秩序的象征,承载着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则与奥秘。而帝王所佩戴的双玉以及所穿着的大裘,不仅是华丽的服饰,更彰显出帝王独一无二的尊贵身份,每一处细节都散发着皇家的威严与庄重。
紧接着,“膺天命,拥神休。万灵感,百禄遒”,诗人用凝练的笔触,深刻地强调了帝王受命于天这一古老而神圣的观念。在古人心中,帝王是上天在人间的代表,拥有神灵的庇佑与护持。这种庇佑使得万物都为之感应,福禄如同滔滔江水,源源不断地汇聚而来。这几句诗,不仅是对帝王合法性的有力肯定,更是对帝王德行的高度赞美,仿佛在向世人宣告,帝王的统治是顺应天命、合乎道德的。
“秉黄钺,建朱旗。震八表,清二仪。帝业显,王道夷。受景命,启皇基”,这一部分则将帝王的威严与功绩展现得淋漓尽致。帝王手持黄钺,树立朱旗,这黄钺与朱旗,是帝王权威的象征,它们所到之处,八表震动,二仪为之清明。帝王的霸业显赫辉煌,王道平顺无阻,在接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后,开启了宏伟壮丽的皇基。诗人通过这些描写,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帝王在历史的舞台上纵横捭阖、建功立业的雄姿。
“开九门,怀百神。通肸蚃,接氤氲。明粢荐,广乐陈。奠嘉璧,燎芳薪”,此段详细描绘了祭祀仪式的庄重过程。九门缓缓大开,仿佛在向天地间的百神敞开怀抱,欢迎他们的降临。香烟袅袅升腾,弥漫在空气中,与神灵的气息相互交融。人们献上洁净的谷物,陈列盛大的音乐,摆放精美的玉璧,焚烧芬芳的柴薪,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都饱含着对神灵的虔诚敬意,整个场景庄严肃穆,充满了神秘的宗教氛围。
“膺宝图,执左契。德应天,圣飨帝。荐表衷,荷灵惠。寿万年,祚百世”,这几句诗再次强调帝王凭借自身的德行获得了天命的眷顾,得以享受神灵的赐福。帝王向神灵献上自己的衷心,祈求国家能够长治久安,福泽绵延万年,子孙后代都能尽享荣华富贵。这不仅是帝王个人的愿望,更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期盼。
最后,“惟德动天,有感必通。秉兹一德,禋于六宗。钦夤宝命,恭肃礼容。来顾来享,永穆皇风。天惟佑德,辟乃奉天。交感斯在,昭事罔愆。岁功已就,王道无偏。于焉报本,是用告虔”,诗人着重强调了德行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只有具备高尚的德行,才能与上天感应相通。帝王秉持着这一美德,虔诚地祭祀天地四方之神,怀着敬畏之心接受上天的命令,以庄重肃穆的礼仪来表达对神灵的尊崇。希望神灵能够降临享受祭品,永远护佑皇家的风范。上天只会庇佑有德行的人,帝王作为上天的使者,更应顺应天命。只要这种天人交感存在,祭祀之事就不会出现差错。一年的农事已经完成,王道也没有偏差,此时举行祭祀,正是为了报答上天的恩赐,表达内心的虔诚。
从艺术特色上分析,这首诗具有结构严谨的显着特点。全诗严格按照祭祀仪式的流程逐步展开,层次清晰,条理分明。从祭祀场景的生动描写,到对帝王德行的热情赞美,再到祭祀过程的细致叙述,最后以祈求神灵保佑作结,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逻辑清晰,构成了一个完整而和谐的整体。
在语言运用方面,作为郊庙歌辞,这首诗的语言庄重典雅,尽显皇家风范。诗人大量运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如“就阳位,升圆丘。佩双玉,御大裘”,“秉黄钺,建朱旗。震八表,清二仪”等,这些对仗不仅使诗歌在形式上更加整齐美观,更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宛如一首宏大的乐章。
此外,诗歌还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阳位”“圆丘”象征着天地秩序,它们是宇宙和谐运行的象征,代表着一种永恒的规则和力量;“双玉”“大裘”象征帝王的尊贵,彰显了帝王在人间的至高无上地位;“黄钺”“朱旗”则象征着帝王的权威,它们是帝王统治天下的象征,展现了帝王的威严与霸气。通过这些象征物的巧妙运用,诗人巧妙地传达出对帝王的赞美和对祭祀仪式的庄重态度,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深刻。
从思想内涵来看,这首诗蕴含着深厚的天命观。它贯穿全诗,强调帝王受命于天,拥有神灵的庇佑,帝王的德行与天命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这种天命观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天命的敬畏和对帝王合法性的普遍认可,在古代社会中,它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重要思想基础。
同时,诗中也突出了德治思想。诗人认为,只有具备高尚的德行,才能与天感应相通,获得神灵的保佑。这反映了儒家的德治思想,强调以德治国,以德配天。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德行是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根本,只有统治者以身作则,施行德政,才能赢得民心,使国家长治久安。
此外,诗歌还生动地展现了古代祭祀文化的丰富内涵。通过对祭祀仪式的细致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天地神灵的敬畏之情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求。祭祀在古代社会中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仪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社会凝聚力的体现,它承载着人们对自然、神灵和祖先的尊重与感恩。
总的来说,赵光逢的这首《郊庙歌辞·梁郊祀乐章·庆和》,通过对祭祀仪式的精彩描写,成功地歌颂了帝王的德行与功绩,深切地表达了对天地神灵的敬意和祈求。它不仅体现了古代的天命观和德治思想,还为我们研究古代祭祀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