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郊祀乐章之五
郊庙歌辞·梁郊祀乐章·庆熙
哲后躬享,旨酒斯陈。
王恭无斁,严祀维夤。
皇祖以配,大孝以振。
宜锡景福,永休下民。
郊庙歌辞·梁郊祀乐章·庆熙
生僻字注音
? 斁(yi):厌倦,懈怠。
? 夤(yin):恭敬。
? 锡(ci):通“赐”,赐予(注:古音中“锡”通“赐”时读ci,但现代汉语中多统读xi,此处保留古音义)。
注释
1. 哲后躬享:贤明的君主亲自主持祭祀。哲后,明智的君主;躬享,亲自献祭。
2. 旨酒斯陈:陈设甘美的美酒。旨酒,美酒;斯,助词,无实义。
3. 王恭无斁:君王的恭敬之心从未懈怠。斁,厌倦、懈怠。
4. 严祀维夤:庄重的祭祀仪式尽显恭敬。维,助词,用于句中加强语气;夤,虔诚恭敬。
5. 皇祖以配:以皇祖(先祖)配享天帝。古代郊祀常以祖先配祭天帝,称“配享”。
6. 大孝以振:光大孝道,振兴德政。振,振兴、发扬。
7. 宜锡景福:应当赐予大福。景福,大福;景,大。
8. 永休下民:永远福佑百姓。休,福佑;下民,天下百姓。
译文
贤明君主亲祭享神,
甘美之酒陈列敬奉。
君王恭敬从无懈怠,
祭祀庄重尽显诚恭。
以皇祖之灵配享天帝,
光大孝道德政昌隆。
愿上天赐下宏大福祉,
永佑百姓长乐无穷。
赏析说明
此诗为梁代郊祀祭天乐章《庆熙》,聚焦“孝道配天”与“君德佑民”的主题。首四句描述君主亲祭的虔诚:“哲后躬享”点明身份,“旨酒斯陈”铺陈祭品,“无斁”“维夤”则以重复强调恭敬之态。后四句升华至政治理想:通过“皇祖配天”的仪式,将家族孝道与天命权威结合,既彰显宗法传承,又强化君权合法性;“宜锡景福,永休下民”以祈愿作结,将个人祭祀行为升华为对天下福祉的关怀,体现古代“以孝治天下”的政治理念。全诗四字一句,节奏整饬,语言典雅,通过祭祀场景的铺陈,突出“德政—孝道—天命”的逻辑链条,符合郊庙歌辞“崇德报功,祈求国运”的核心功能。
在唐代文学的绚烂星空中,郊庙歌辞以其独特的庄重肃穆风格独树一帜。张衮所作的《郊庙歌辞·梁郊祀乐章·庆熙》,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这一独特的文学领域,以其凝练而深刻的笔触,生动地展现了古代祭祀仪式的庄严与神圣,蕴含着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思想价值。
诗歌开篇,“哲后躬享,旨酒斯陈”,短短八个字,便勾勒出一幅庄严肃穆的祭祀场景。“哲后”一词,无疑是对贤明君主的尊称,这里点明了祭祀的主体——贤明的君主亲自参与到这场祭祀活动之中。君主的亲自参与,绝非寻常之举,它凸显了祭祀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彰显出君主对祭祀的高度重视。而“旨酒斯陈”,则细致描绘了祭祀现场的布置,香醇的美酒被精心陈列,摆放在显眼之处。酒,在古代祭祀中,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表达敬意与诚意的重要媒介。美酒的陈列,象征着祭祀者对祖先和神灵的尊崇与敬意,也为整个祭祀仪式增添了一份庄重的氛围。
紧接着,“王恭无斁,严祀维夤”,进一步深入刻画祭祀者的态度和祭祀仪式的氛围。“王恭无斁”,“王”指代王室成员,“恭”体现出他们恭敬的态度,“无斁”则强调这种恭敬并非一时的敷衍,而是始终如一、毫不懈怠的。王室成员作为国家的重要代表,他们在祭祀中的态度,不仅体现了个人对祖先和神灵的敬畏,更代表着整个国家对祭祀传统的尊重与传承。“严祀维夤”,“严祀”突出了祭祀仪式的严肃庄重,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遵循着严格的礼仪规范,不容有丝毫差错;“维夤”则强调祭祀者内心的虔诚,这种虔诚是对祖先和神灵发自内心的敬畏与尊崇。这两句诗,从祭祀者的态度和祭祀仪式的氛围两个方面,深刻地展现了祭祀活动的严肃性和神圣性,让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祭祀现场那庄严肃穆的气息。
“皇祖以配,大孝以振”,此句将祭祀的对象和目的进一步明确。“皇祖以配”表明此次祭祀的对象是皇祖,即君主的祖先。在古代社会,祖先崇拜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人们认为祖先的神灵能够庇佑后代,福泽绵延。祭祀皇祖,不仅是对祖先的缅怀与追思,更是一种对家族传承和国家根基的敬重。“大孝以振”则强调了通过祭祀活动来弘扬大孝之风。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它是维系家庭和睦、社会稳定的重要道德准则。通过祭祀皇祖这一庄重的仪式,孝道得以彰显和弘扬,让后人铭记祖先的功绩和教诲,传承家族的美德和精神。这两句诗,体现了祭祀活动在文化传承和道德教化方面的重要作用,也表达了对祖先的敬仰和追思之情。
最后,“宜锡景福,永休下民”,直截了当地表达了祭祀的最终目的。“宜锡景福”,“宜”表示应该、理应,“锡”通“赐”,“景福”意为大福、洪福。此句表达了人们祈求神灵赐予国家和人民丰厚的福祉,希望国家繁荣昌盛、风调雨顺。“永休下民”,“永休”表示永远安宁、幸福,“下民”指代普通百姓。这句诗体现了对百姓生活的关怀,希望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生活富足。这两句诗,承载着古代统治者对国家和人民的美好祝愿,也反映了广大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首诗具有鲜明的郊庙歌辞风格。其语言庄重典雅,用词精准考究,充分体现了祭祀歌辞的庄重风格。“哲后”“旨酒”“严祀”等词汇的运用,不仅准确地传达了诗歌的内容,更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这些词汇的选择,彰显了古代祭祀文化的深厚底蕴,也展示了诗人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
结构严谨也是这首诗的一大亮点。全诗结构紧凑,层层递进,逻辑清晰,层次分明。从开篇君主躬享祭祀、王室成员恭敬虔诚,到中间点明祭祀对象、弘扬孝道,再到最后祈求神灵赐福、保佑百姓,每一部分都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主题。这种严谨的结构,使诗歌的内容得以有条不紊地展开,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诗人的意图和诗歌的内涵。
此外,诗歌巧妙地运用了象征与烘托手法。通过对祭祀仪式的细致描写,象征着社会的和谐与秩序。祭祀仪式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动作,都有着特定的象征意义,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象征体系,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和谐的追求。而祭祀的庄重与虔诚氛围,又烘托出对祖先和神灵的崇敬之情。在这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中,人们对祖先和神灵的敬畏之心被进一步激发,使祭祀活动更具感染力和神圣性。
从思想内涵方面剖析,这首诗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它贯穿了对祖先的尊崇和敬仰,充分体现了古代社会对祖先崇拜的文化传统。祖先在古代社会中被视为家族和国家的根基,祭祀祖先不仅是一种缅怀和追思的方式,更是一种传承家族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这种对祖先的尊崇,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情感寄托,更反映了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同时,诗歌通过对祭祀仪式的描写,间接反映了君主的德行和修养,体现了以德治国的思想理念。在古代,君主的德行被认为是国家兴衰的关键因素之一。君主亲自参与祭祀,并且表现出恭敬虔诚的态度,这暗示着君主具备高尚的品德和修养,能够以身作则,引领国家走向繁荣昌盛。这种以德治国的思想,在诗歌中虽未直接阐述,但却通过祭祀仪式的描写得以体现,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统治者的期望和要求。
再者,诗歌表达了通过祭祀祈求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的心愿,反映了古代统治者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祭祀活动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仪式,更是一种政治行为和社会活动。统治者通过祭祀,向上天祈求福泽,希望国家能够国泰民安、长治久安。这种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体现了古代统治者的治国理念和价值追求,也反映了广大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张衮的《郊庙歌辞·梁郊祀乐章·庆熙》,以其对祭祀仪式的生动描写,全方位地展现了唐代祭祀文化的庄重与神圣。它不仅体现了对祖先的尊崇和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艺术技巧。这首诗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为我们研究唐代的祭祀文化、思想观念以及社会生活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是一首值得深入品味和研究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