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风云变幻的时局下,吐蕃的野心如春日野草般肆意疯长,愈发膨胀。他们犹如一群饥饿的恶狼,悍然出动精锐骑兵,如黑色的潮水般汹涌扑向敦煌粮仓。一时间,敦煌城陷入一片混乱与恐慌之中,百姓们四处奔逃,哭喊声、马蹄声交织在一起。吐蕃骑兵凭借着凶狠的攻势,成功抢走了三百石珍贵无比的占城稻种。这一消息,宛如一道晴天霹雳,瞬间在武周的朝堂与民间炸开,让武周上下为之震惊,仿佛整个国家都被笼罩在一层沉重的阴霾之下。
身为中书令兼前太医令的林羽,在得知这一噩耗的那一刻,只觉心头一紧,心急如焚。他深知占城稻种对于武周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这不仅仅关乎粮食产量的提升,更关系到武周未来的民生安稳与国家繁荣。这些稻种一旦落入吐蕃之手,后果不堪设想。林羽在书房中来回踱步,眉头紧锁,心中暗自思忖,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夺回稻种,否则,武周的农业发展将遭受重创。
林羽深知,想要夺回稻种,仅凭武力强攻并非良策,必须另辟蹊径。他迅速召集司穑台的工匠们,这些工匠们平日里在农业器具制作与技术改良方面各有所长。众人齐聚一堂,林羽将当前的严峻形势一五一十地告知大家,随后提出了自己的初步想法:利用米酒与硫磺制作可投掷的燃烧弹。工匠们听后,纷纷点头表示赞同,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们深知此次任务的重要性,没有丝毫犹豫,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制作当中。
在工坊内,工匠们分工明确,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有的仔细挑选优质的米酒,确保酒精含量充足;有的则专注地研磨硫磺,将其粉末打磨得细腻均匀。林羽亲自在一旁指导,不时提出一些改进建议。他看着工匠们将米酒小心翼翼地装入陶罐,再加入适量的硫磺,然后密封罐口,心中默默祈祷这些燃烧弹能够在夺回稻种的行动中发挥关键作用。经过数日的努力,一批制作精良的燃烧弹终于完成。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夜幕宛如一块巨大的黑色绸缎,将大地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林羽身着一袭黑色夜行衣,身姿矫健,带领着精心挑选的精锐士兵,悄然朝着吐蕃骑兵的驻地进发。一路上,众人小心翼翼,脚步轻缓,尽量不发出一丝声响,唯有偶尔传来的风声,掩盖住他们前行的踪迹。
到达吐蕃骑兵驻地附近后,林羽迅速观察地形,制定作战计划。他发现吐蕃骑兵将营地扎在一片开阔之地,四周设有岗哨,戒备森严。林羽眉头微皱,心中暗自盘算,必须先想办法引开岗哨,才能顺利发动进攻。他低声与身旁的副将商议,决定派出一小队士兵,从营地后方制造动静,吸引吐蕃骑兵的注意力,而他则带领主力部队,趁着混乱,从正面发起突袭。
一切准备就绪,随着一声令下,后方的小队士兵迅速行动起来。他们点燃事先准备好的火把,朝着吐蕃骑兵营地后方的草丛扔去,一时间,火光冲天,喊杀声四起。吐蕃骑兵们听到动静,纷纷慌乱地起身,朝着后方跑去。林羽见状,立刻带领主力部队,如猛虎下山般冲向营地。士兵们手持燃烧弹,朝着吐蕃骑兵的营帐和马匹投掷过去。瞬间,燃烧弹在营地中炸开,火光熊熊,米酒与硫磺混合燃烧,发出刺鼻的气味,营帐被点燃,马匹受惊,四处乱窜,吐蕃骑兵们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林羽手持长剑,身先士卒,冲入敌阵。他眼神坚定,每一次挥剑,都带着凌厉的气势,将试图反抗的吐蕃骑兵击退。士兵们受到鼓舞,士气大振,与吐蕃骑兵展开了激烈的搏斗。在混乱中,林羽四处寻找占城稻种的踪迹。终于,在营地的一角,他发现了几个巨大的麻袋,里面装满了占城稻种。林羽心中一喜,大喊道:“兄弟们,稻种在此,全力保护!” 士兵们迅速围拢过来,与吐蕃骑兵展开殊死搏斗,奋力守护着稻种。
经过一番激烈的厮杀,吐蕃骑兵渐渐抵挡不住,开始四散逃窜。林羽带领士兵们成功夺回了占城稻种。他望着眼前失而复得的稻种,心中感慨万千。
林羽深知,占城稻种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这三百石的数量,更在于其对武周农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他迅速制定了一系列规划。首先,他挑选了一批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农艺师,将占城稻种分发给他们,让他们在不同的地区,根据当地的土壤、气候条件,进行小范围的试种。同时,林羽组织了专门的技术团队,密切关注试种过程,详细记录稻种的生长周期、产量、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等数据,以便总结出最适合武周各地种植占城稻的方法。
其次,林羽着手建立占城稻种的储备库。他命人在司穑台附近,修建了一座坚固且通风良好的仓库,将一部分稻种妥善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同时,他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确保储备库内的稻种质量不受影响,并且定期对稻种进行检查和筛选,保证其发芽率和纯度。
此外,林羽还计划在武周境内推广占城稻的种植技术。他组织编写了详细的种植手册,内容涵盖了从播种、灌溉、施肥到病虫害防治的各个环节,然后将这些手册分发到各个州县,由当地的官员负责组织农民学习。同时,他还安排了农艺师们到各地进行实地指导,手把手地教农民如何种植占城稻,让这项新技术能够真正惠及广大百姓。
然而,吐蕃并未善罢甘休。他们对此次占城稻种被夺一事耿耿于怀,决心展开报复。吐蕃的赞普召集了一众将领,在王宫内召开紧急军事会议。赞普脸色阴沉,眼中闪烁着愤怒的光芒,他狠狠地说道:“我吐蕃的铁骑,何时遭受过如此羞辱?那武周竟敢夺回我等辛苦抢来的稻种,此仇不报,我吐蕃颜面何存?” 将领们纷纷附和,誓言要让武周为此次的行为付出沉重代价。
经过一番商议,吐蕃决定再次出兵。他们集结了一支更为庞大的骑兵部队,人数远超上次突袭敦煌粮仓的规模。这支部队由吐蕃的名将噶尔?钦陵统领,噶尔?钦陵久经沙场,作战经验丰富,他深知武周的实力不容小觑,因此在出兵前,对部队进行了严格的训练,并且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
吐蕃骑兵此次的目标,不仅仅是夺回占城稻种,更是要给武周的边境地区一个沉重的打击,摧毁武周的一些军事据点和粮仓,削弱武周的边防力量。他们一路浩浩荡荡地朝着武周边境进发,所到之处,尘土飞扬,气势汹汹。边境的百姓们听闻吐蕃再次来袭,纷纷陷入恐慌之中,一些人开始收拾行囊,准备逃离家园。
林羽在得知吐蕃出兵的消息后,丝毫不敢懈怠。他立刻向武曌上奏,详细汇报了当前的局势,并提出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他建议加强边境的防御力量,在各个重要关隘增设岗哨,加强巡逻,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吐蕃骑兵的动向。同时,他组织边境地区的军民,进行紧急备战,加固城墙,储备粮草和武器,准备迎接吐蕃的进攻。一场新的危机,正悄然降临在武周的边境之上,而林羽和武周的军民们,将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