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老兵走上前,试探道:“赵将军,听说你在南疆打过硬仗,是真的吗?” 他的声音粗哑,带着一丝试探的意味,显然对这位年轻的新将领还不太信服。
赵运平微微一愣,随即露出一抹爽朗的笑容。他点了点头,语气轻松却不失坚定:“是真的,我在南疆确实打过几场硬仗。”他顿了顿,见士兵们都竖起耳朵听着,便提高了声音,继续说道:“那时候,我还只是一个小小的校尉,手底下就带了几十号人。我们在南疆的密林里巡逻,日子过得挺平静。可有一天,我们突然撞上了一支敌军的伏击,对方人数比我们多了一倍,把我们堵在了一个山谷里。”
士兵们听到这里,纷纷屏住了呼吸,连那个老兵的眼神都变得专注起来。赵运平环顾四周,看到大家都被他的话吸引住了,心里稍稍安定了一些。他接着说道:“当时情况很危急,山谷的地形对我们不利,硬拼的话,我们肯定撑不了多久。我冷静下来一想,不能这么干,得换个法子。于是,我决定带着弟兄们玩一手游击战,靠着密林的地形跟敌人周旋。”
“具体怎么打的?”一个年轻士兵忍不住插嘴问道,他的眼睛里满是好奇。赵运平笑了笑,回答道:“我们先假装撤退,把敌人引出来。他们见我们跑了,以为自己占了上风,就追了上来。可他们不知道,我们在密林里早就埋好了人马。等他们追到一半,我们突然杀了个回马枪,把他们的先头部队打得措手不及。”
老兵听到这里,眼中闪过一丝惊讶,喃喃道:“有点意思,接着说。”赵运平点了点头,继续讲道:“第一仗打赢了,我们士气大涨。可敌人毕竟人多,不能给他们喘息的机会。于是,我又带着人趁着夜色,摸进了他们的营地。我们没硬攻,而是悄悄放了一把火,把他们的粮草烧了个精光。粮草一没,敌军慌了神,第二天就撤了。”
校场上安静了一瞬,随即爆发出低低的议论声。士兵们交头接耳,有的点头称赞,有的还在消化赵运平的话。老兵眯着眼睛看了他一会儿,突然咧嘴一笑:“赵将军,南疆那地方我去过,地形复杂,能打成这样不容易。看来王爷推荐你,不是没道理。”他的语气里多了几分认可。
赵运平摆了摆手,谦虚道:“这场仗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弟兄们拼出来的。我只是做了个将领该做的事。”他的话虽简单,却透着一股真诚,让不少士兵对他多了几分好感。
这时,又一个年轻士兵忍不住问道:“赵将军,那你在南疆还遇到过啥危险的事吗?”赵运平想了想,笑着说:“有一次,我们追击敌军,跑得太急,不小心闯进了一片沼泽地。那地方泥泞得很,弟兄们一个个陷进去,眼看着就要全军覆没。我和几个副将没办法,只能跳下去,把人一个一个拉出来。那天运气好,总算没丢下一个人。”
士兵们听后,纷纷感叹起来。一个士兵低声道:“赵将军看着年轻,胆子不小啊。”另一个接话:“能带兵打仗,还能救人,这可不是谁都做得到的。”
赵运平趁着这个机会,走到士兵们中间,郑重道:“将士们,我知道你们很多人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我敬佩你们的经验和勇气。我资历浅,能站在这儿,全靠王爷和皇上的信任。我不敢说自己多厉害,但我保证,从今天起,我会跟你们一起扛起平南军团的责任。咱们齐心协力,守好这片疆土!”
他的声音不算特别响亮,却字字清晰,透着一股让人信服的力量。士兵们听完,沉默了一会儿,随即有人带头鼓起掌来,掌声渐渐响成一片。史俊贤站在一旁,满意地点了点头,心中暗道:“运平这小子,果然有点本事,第一步算是站稳了。”
交接仪式结束后,士兵们陆续散去。赵运平走到史俊贤身边,低声道:“王爷,谢谢您给我这个机会。”史俊贤拍了拍他的肩膀,温和道:“运平,你做得不错。军中靠的是实力和人心,你今天这番话,已经让不少人服你了。不过,这只是开始,接下来你得拿出真本事来。”
赵运平点了点头,目光坚定:“王爷放心,我一定不会让您失望。”他心里清楚,今天只是个开端,要真正赢得这支军队的信任,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一刻,他充满了信心。
校场上,风吹过旌旗,发出猎猎的声响。赵运平站在原地,望着渐渐散去的士兵,心中暗道:“平南军团,从今天起,我得对得起你们。” 史俊贤的身影已经渐渐走远,赵运平朝史俊贤的背影拜了拜,心中还是充满了尊敬。
平南军团的校场上,赵运平用自己的南疆战绩赢得了士兵们的初步认可,而在千里之外的京城,一场更为重要的筹备工作正在悄然进行。军事学院,这个由太子赵治亲自推动的项目,正逐渐从纸上的计划变成现实。
东宫的书房里,烛火轻轻摇曳,映照在太子赵治稚嫩却坚定的脸上。他才十一岁,但作为皇帝赵恺渚唯一的儿子,他早已被寄予厚望。此刻,他坐在书桌前,手里拿着一份关于军事学院的奏折,眉头微微皱着,似乎在思考什么。奏折上密密麻麻写满了筹备的细节,从选址到师资,再到学员的选拔,每一项都经过了兵部和内阁的反复商议。
韦睿站在一旁,低头恭敬地等着太子的指示。
太子放下奏折,抬头看向韦睿,声音虽带着几分童音,却透着一股威严:“韦睿,军事学院的筹备怎么样了?”他直奔主题,显然对这件事极为上心。
韦睿拱了拱手,沉稳地答道:“回太子殿下,学院的选址已经定在京郊的龙泉山脚下。那地方地势开阔,风景也好,适合建校。建筑工程已经动工,工匠们日夜赶工,预计半年内就能完工。师资方面,兵部从各军团里挑了一批经验丰富的将领和谋士,名单已经报上来了,等殿下过目。”
太子点了点头,脸上露出几分满意。他翻开奏折,指着一页问道:“学员的选拔呢?进展到哪一步了?”韦睿立刻回道:“目前收到了上百份申请,主要是各军团的年轻将领和一些贵族子弟。兵部正在筛选,最后会定下五十个名额。”
太子“嗯”了一声,沉思了一会儿,又问:“这五十人里,军中子弟和文官子弟各占多少?”韦睿想了想,答道:“大概七成是军中子弟,三成是文官子弟。”他顿了顿,补充道:“军中子弟多是因为各军团都想推自己的年轻人进来,文官那边报名的少一些。”
太子听完,眉头皱得更紧了。他放下奏折,语气有些不满:“文官子弟太少了。军事学院不光是培养打仗的人才,还要培养懂治国的人才。我希望文官子弟的比例能提到五成。”他的声音虽轻,却带着一股不容商量的味道。
韦睿心里一惊,明白太子的意思。增加文官子弟的比例,不只是为了平衡,也是为了让学院成为太子将来掌控朝政的助力。他连忙拱手道:“殿下英明,臣这就去跟兵部说,重新调整名单。”
太子摆了摆手,示意他先别急,然后靠在椅背上,目光深沉地看着韦睿:“名单的事可以慢慢来,我今天找你,还有更重要的事。”他顿了顿,声音低了几分:“我想让你进军事学院,当首批学员。”
韦睿一愣,抬头看向太子,眼中闪过一丝疑惑。太子接着说道:“表面上,你是去学军事知识,练行军打仗的本事。但实际上,我要你帮我盯着学院里的人——教授也好,学员也好,我都要知道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韦睿听明白了,心中不由得一震。 太子继续说道:“学院里的人鱼龙混杂,有能干的,也有藏着私心的。我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用的人才。你得帮我看清楚,哪些人能为东宫做事,哪些人包藏祸心,哪些人值得培养。”
书房里安静下来,韦睿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他深吸一口气,郑重道:“太子殿下,臣明白了。臣一定尽心尽力,不辜负您的信任。”
太子点了点头,站起身,走到韦睿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他的手劲不大,却让韦睿感到一种莫名的压力。太子说道:“韦睿,我信你。去准备吧,学院开学后,你就是我的眼睛。”
韦睿行了个礼,低声道:“谢殿下。”说完,他转身离开书房。走出东宫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他抬头看了看天上的星星,心中暗道:“军事学院,看来是个大舞台。我得好好干,不能让太子失望。”
书房里,太子重新坐下,拿起奏折继续翻看。他的目光落在“赵运平”三个字上,喃喃道:“平南军团的新将领,南疆立功……有点意思。”他合上奏折,心中暗道:“学院的事得抓紧了,我要这些人将来都听我的。”年仅十一岁的他,眼神里已经有了几分帝王的影子。
与此同时,龙泉山脚下的工地上,火把照亮了夜空,工匠们还在忙碌着。军事学院的轮廓渐渐显现,一场更大的棋局,正在悄然铺开。
韦睿离开东宫时,天色已经完全黑了下来。夜风吹过,带来一丝凉意,他裹紧了衣服,脑海里还在回想着太子的话。成为军事学院的首批学员,表面上是学习,实际上是观察和考察,这任务听起来简单,干起来却一点也不轻松。 这是在为将来铺路,而自己就是这盘棋里的一枚关键棋子。
回到自己的府邸,韦睿没有急着休息,而是点亮了书房的灯,坐下来开始整理思路。他拿出一张纸,提起笔,在上面写下几行字:
观察教授,看他们的教学和态度,摸清忠诚度和能力。
结交学员,了解他们的背景和想法。
注意学员之间的关系,看有没有小团体。
发现可疑的人或事,及时向太子汇报。
在学院里好好表现,赢得信任,不能让人起疑。
写完后,他盯着纸看了好一会儿,满意地点了点头。他心里清楚,这任务需要小心谨慎,既不能太张扬,也不能太被动。学院里的人来自五湖四海,谁是友谁是敌,现在还看不出来。他得一步步来,先站稳脚跟,再慢慢摸底。
与此同时,东宫的书房里,太子赵治也没睡。他站在窗前,望着外面的夜色,脑海里全是军事学院的事。 朝堂上的事还轮不到他插手,但军事学院不一样,这是他能抓在手里的东西。父皇赵恺渚一直希望他早点成长,他也明白,只有手里有了人,将来才能站得稳。
“韦睿……”太子低声念着这个名字,嘴角微微上扬。他对韦睿有信心,这个年轻人聪明又细心,是个能办事的人。他转过身,回到书桌前,拿起一份兵部的名单,上面写着几个熟悉的名字:赵运平、王大用、张文谷。他喃喃道:“这些新将领,倒是可以拉进学院看看。”
几天后,军事学院的筹备工作进入了最后的阶段。龙泉山脚下的建筑已经初具规模,校舍、操场、宿舍都建得差不多了。教授们陆陆续续从各地赶来,有的满脸风霜,有的带着书卷气,显然都是兵部精挑细选出来的。韦睿也收到了入学通知,正式成为首批学员之一。
入学那天,天刚蒙蒙亮,韦睿就收拾好东西,骑马赶往学院。龙泉山脚下空气清新,晨雾还没散去,学院的牌匾上“军事学院”四个大字在雾气中若隐若现。他下了马,牵着缰绳走进大门,看到不少年轻人已经在报到了。他们有的穿着军装,英姿飒爽;有的穿着长袍,看起来斯文儒雅。韦睿心里暗道:“这些人里,有多少是真心为国,有多少藏着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