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熹平四年(175年),兖州山阳郡钜野县的李氏庄园内,一声婴啼划破晨雾。
新生男婴取名李典,字曼成,谁也未曾料到,这个在儒学典籍中长大的少年,日后会成为曹魏阵营中兼具智略与德行的传奇将领。
李氏家族自西汉以来便是山阳望族,至东汉中期已形成\"耕读传家,文武兼修\"的门风。
李典的祖父曾任济阴郡丞,精研《春秋公羊传》,家中藏书逾万卷;叔父李乾则迥异于文人先祖,少时好游侠,善使强弩,熹平年间于钜野聚宾客数千人,形成地方武装。
这种\"儒为体,武为用\"的家族传统,在李典身上打下深刻烙印——他三岁起随族叔读《孝经》《论语》,七岁能诵《诗经》名篇,九岁开始研习《孙子兵法》,同时每日随门客练习骑射,少年时便已能开二石之弓。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入京,天下大乱。
时年十四岁的李典目睹叔父李乾率部归附曹操,开启李氏家族的政治抉择。
兴平元年(194年),曹操东征徐州,兖州空虚,吕布乘虚而入。
李乾在钜野遭遇吕布部将薛兰劝降,史载其\"裂帛书‘忠’字于胸,引刀自刎\",以死明志。
堂兄李整接管部众时,李典已随族中长者参与军事会议,常于地图前指陈攻防要略,令诸将惊叹\"此子有古良将之风\"。
建安元年(196年),李整病卒,十八岁的李典临危受命。
曹操召见这位少年将领时,见其\"长身玉立,儒冠博带,腰间悬剑却无杀伐之气\"
,不禁发问:\"闻卿好《左氏春秋》,可通兵略乎?\"
李典从容对曰:\"昔穰苴以《司马法》整军,孙武以《春秋》大义论兵,典虽不敏,愿以仁为锋,以义为刃。\"
曹操抚掌称善,即日拜其为颍阴令,兼领部曲。
兴平二年(195年),曹操与吕布的兖州拉锯战进入白热化。
五月,吕布屯兵濮阳,其部将薛兰、李封据守钜野,互为犄角。
曹操率军攻钜野,吕布亲率五千精骑来援。
时李典初掌部众,奉命率千余骑绕后袭击吕布粮道。
据《三国志·李典传》注引《山阳先贤传》载,李典夜观星象,见\"心宿南移,太白犯垒\",判断吕布必于寅时移营,遂于钜野西南的柳林设伏。
凌晨时分,吕布粮队果然经此,李典以火攻焚烧粮车,继而率骑兵冲击,斩敌首三百余级,缴获战马二百匹。
此役不仅解钜野之围,更迫使吕布因缺粮退军,为曹操收复兖州奠定基础。
战后曹操置酒庆功,特赐李典\"关内侯\"爵位,时人皆谓\"曼成弱冠,已胜百战之将\"。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东征吕布。李典率部从征,负责攻略徐州北路。
十月,兵临彭城城下,吕布部将侯成据城坚守。
李典观察城防,见护城河冰面初结,乃于深夜命士卒以稻草铺冰,悄然登城。
《魏书》记载:\"典亲冒矢石,手刃敌将二人,破城东门,纵火为号。\"
曹操主力趁机入城,侯成被俘。
此战后,李典又率军连克萧县、相县,切断吕布西逃之路,最终促成下邳城破、吕布授首。
战后论功,曹操赞其\"勇而有谋,可当方面之任\",迁为离狐太守,食邑增至六百户。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爆发。袁绍遣大将高览、张合猛攻曹军营垒,同时命别将韩荀率万人袭扰曹军西路粮道,企图截断许昌与官渡的联络。
李典临危受命,与程昱共掌水军,镇守孟津渡口。
时曹军粮草皆经黄河运输,韩荀于北岸设营,以投石车攻击运粮船。
李典观察多日,发现袁军\"昼间戒备森严,夜间懈于巡哨\",遂于八月十五夜,率五千精兵乘楼船渡河,以火箭焚烧袁军营寨,韩荀死于乱军之中。此役确保曹军粮道畅通,曹操在《劳李典令》中称:\"微子之力,吾将饿死于官渡矣。\"
建安七年(202年),刘备依附刘表,屯驻新野,屡犯曹操边境。
曹操以夏侯惇为都督,于禁为先锋,李典为护军,率军三万南征。
九月,曹军进至博望坡,与刘备军相遇。
刘备见曹军势大,采纳徐庶之计,佯装败退,烧毁营地后撤至博望坡深处。
夏侯惇登高了望,见\"敌营烟火冲天,旗帜散乱\",认定刘备\"怯战而逃\",
欲率轻骑追击。
李典察勘地形,见南道\"两山夹峙,林木茂密\",
急谏曰:\"兵法云‘归师勿遏,穷寇莫追’,
况此道险狭,若贼设伏,我军必败。\"然夏侯惇素轻李典\"书生用兵\",
冷笑曰:\"竖子何知!吾追贼数十里,未见一兵一卒,彼已胆裂矣!\"
于禁亦附和:\"不趁势破敌,更待何时?\"
李典力争曰:\"昔庞涓死于马陵,任尚败于冀北,皆因轻敌冒进。愿都督三思!\"
夏侯惇拂袖而起:\"护军但守辎重,破贼之事,不劳君忧!\"
夏侯惇率两万步骑追击二十里,果入埋伏。
刘备令关羽、张飞率伏兵从两侧杀出,以火攻阻断退路,曹军顿时大乱。
夏侯惇左冲右突,不得脱身,士卒死者相枕藉。
危急时刻,李典一面命部将乐进固守辎重营,一面亲率五千精骑绕道博望坡东侧,从刘备军背后突击。
据《资治通鉴》记载,李典\"执槊当先,呼声震野,连破敌阵三重\",最终与夏侯惇部会合,且战且退,直至黄昏方脱离险境。
此役曹军折损七八千人,唯李典所部伤亡不足百,曹操闻之,特遣使赐李典\"黄金五百斤,绢千匹\",并手书曰:\"博望之败,非战之罪,卿临危不乱,真良将也。\"
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西征汉中,孙权趁机率十万大军围攻合肥。
此时合肥守军仅七千,主将为张辽、乐进、李典,而三人素存芥蒂——张辽本为吕布旧部,曾于兖州之战中射杀李典族弟李祢;乐进则因李典\"儒将\"身份屡加轻视,三人\"每会议,言语多相忤\"。
曹操临行前密函护军薛悌,曰:\"若孙权至,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
张辽持函犹豫,深知与李典不和,恐难协同。
李典察其神色,慨然曰:\"典尝闻‘国难当头,匹夫有责’,昔蔺相如屈身于廉颇,只为赵国安危。今贼寇入境,正我等效死之时,岂可为私怨误国家大事!\"
遂主动向张辽请战:\"愿听将军调度,虽死无恨!\"
张辽动容,执其手曰:\"曼成高义,辽不如也!\"
建安二十年(215年)八月,孙权军抵合肥城下。
张辽、李典趁其立足未稳,率八百死士夜袭。
李典亲率二百锐卒为前锋,手持改良版\"神臂弓\",于距吴军大营百步外齐射,瞬间撕开缺口。
史载李典\"箭无虚发,所中皆披甲要害\",连杀吴军都尉三人。
张辽率军紧随其后,直扑孙权麾盖,李典则分兵攻击吴军两翼,令其首尾不能相顾。
混战中,李典见孙权躲入高坡,急呼:\"贼帅在此!\"
士卒奋勇向前,几乎生擒孙权。
此役从凌晨战至正午,吴军\"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
孙权被迫退至濡须口,长叹:\"张辽、李典,真天人也!\"
合肥之战后,张辽亲至李典营中致谢,置酒言欢。
乐进亦惭其往日倨傲,遣使送铠甲马匹。
李典皆笑而受之,曰:\"吾三人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今日破贼,皆明公威德,岂谋一人之功?\"
曹操闻之,欣然作《三将令》,赞其\"义忘私隙,古之罕有\",并擢升李典为破虏将军,假节钺。
李典治兵,迥异于曹魏其他将领。
他在军中设立\"崇文堂\",每月朔望邀儒者讲学,亲率将校听讲。
据《魏略》记载,其部\"行伍之间,常闻诵读之声\",士卒皆能背诵《孝经》《军谶》。
遇有伤亡士卒,李典必亲至灵前祭奠,手书祭文,以儒家礼制厚葬。
建安十三年(208年),荆州之战后,李典收容流民万余人,于汝南设立\"屯田学舍\",使耕战之士亦能读书识字,时人称其部为\"儒军\"。
建安十年(205年),李典做出惊人之举——请求将家族部曲及治下百姓一万三千余人迁徙至邺城。
此举看似\"自断根基\",实则蕴含深远考量。
时曹操正着力削弱地方豪强,李典此举既表忠诚,又避免家族卷入兖州士族与曹氏的潜在冲突。
曹操大喜,亲至邺城东门迎接李氏族人,执李典手曰:\"卿此举,胜十万雄兵远矣!\"迁徙过程中,有族老埋怨\"背井离乡\",
李典耐心解释:\"方今天下未定,我等若拥兵据郡,难免遭猜忌。今举族归附,上可报明公之恩,下可保宗族之安,何乐而不为?\"
其深明大义如此。
李典虽为武人,却与孔融、王粲等名士往来密切。
孔融曾作《李曼成赞》,称其\"武能安邦,文能经世,吾未见其比也\"。
王粲在《英雄记》中记载,李典驻军许昌时,常于府邸举办诗会,\"酒酣耳热之际,辄援琴鼓《广陵散》,音节清越,闻者忘俗\"。这种跨界交往,在重武轻文的曹魏阵营中独树一帜。
建安二十年(215年)冬,合肥之战硝烟未散,李典突染重疾。
据《华佗别传》记载,其症状为\"胸膈痞闷,咳血不止\",疑似肺疾。
曹操闻讯,急遣华佗弟子樊阿前往诊治,然回天乏术。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春,李典病逝于合肥军中,时年三十六岁。
临终前,他手书遗表:\"典本微末,蒙明公厚恩,得列将位。
今壮志未酬,深以为恨。愿吾子祯以忠孝为本,勿慕荣利,勿竞权势,唯效犬马之劳于国家。\"
曹操闻讣,\"流涕三日\",追赠李典为\"都亭侯\",谥号\"愍\",取\"慈仁短折\"之意。
其子李祯年仅十岁,袭爵为离狐太守,曹操特命屯田都尉辅佐其治郡。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称帝,追念李典功绩,增邑至千二百户,并下《褒李典诏》:\"故破虏将军李典,蹈德冲素,有长者之风。合肥之役,舍私为公,其功至伟。可配享太祖庙庭,以彰忠烈。\"
此为曹魏武将极高荣誉,时人比之西汉周亚夫。
李典死后归葬故乡山阳,但其墓葬具体位置至今成谜。
据《巨野县志》记载,明嘉靖年间曾于城北发现\"李典墓\",出土剑、印及《孙子兵法》抄本,然墓主服饰\"有儒雅之风,非武将形制\",故真伪存疑。
清代考据学家钱大昕认为,李典\"生前谦退,死后或不欲张扬\",故其墓\"必藏于幽隐之处,不为人知\"。
这一说法为李典的传奇人生更添神秘色彩。
陈寿在《三国志》中,将李典与程昱、郭嘉同列一传,而非归入\"五子良将\",此中深意值得玩味。
裴松之注引《魏书》称:\"典少好学,博观群书,特善《左氏春秋》《司马法》,行师用众,皆合古义。\"
这种\"以儒统兵\"的特质,使其区别于许褚、典韦等纯粹武将,亦不同于张辽、徐晃等\"勇而少文\"的将领。
在《三国演义》中,李典的戏份被大幅压缩,仅作为夏侯惇、张辽的副将偶露峥嵘,博望坡之战中\"谏言受阻\"的情节虽被保留,却弱化了其后续救援的关键作用。
这种艺术加工,实则是罗贯中为凸显诸葛亮\"初出茅庐第一功\"的叙事需要,却也导致后世对这位儒将的认知偏差。
真实历史中,李典的战略眼光远超普通武将。
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前,他曾向曹操建议:\"荆州新附,民心未稳,孙权、刘备必相勾结。今宜先固襄樊,稳扎稳打,勿轻涉江湖险地。\"
可惜曹操急于统一天下,未纳其言,终致赤壁之败。
此谏若被采纳,三国格局或将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