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灵帝光和七年(184年),一场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如熊熊烈火般在中原大地燃烧,战火迅速蔓延至全国。
这场起义不仅严重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根基,也彻底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于禁便是其中之一。
在这天下大乱之际,同乡鲍信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和过人的胆识,在当地招募徒众,组建武装力量,以应对动荡局势。
于禁毅然投身其麾下,就此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军事生涯。
初入鲍信军队的于禁,虽只是一名普通士卒,却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与军事天赋。
在与黄巾军的作战中,他总是冲锋在前,毫不畏惧敌人的刀枪剑戟。
一次战斗中,黄巾军的先锋部队来势汹汹,鲍信所部一度陷入被动,形势危急。
于禁见状,主动请缨带领一支小队绕到敌军侧翼,发起突然袭击。
他挥舞着手中的兵器,勇猛无比,所到之处敌人纷纷败退。
在他的带动下,鲍信军队士气大振,最终成功扭转战局,击退了黄巾军。
此战过后,于禁的英勇表现深得鲍信的器重,他也因此在军队中崭露头角。
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对于于禁来说是命运的转折点。
当时,鲍信前往东郡迎接曹操出任兖州牧,于禁也随之归属曹操。
初入曹营,于禁被封为都伯,隶属于将军王朗。
王朗独具慧眼,在于禁的日常表现和与他的交谈中,察觉到了他的出众才能,对其极为欣赏。
在王朗看来,于禁不仅作战勇猛,更具备卓越的军事指挥和战略谋划能力。
于是,王朗向曹操举荐于禁担任大将军。
曹操向来求贤若渴,听闻王朗的举荐后,立即召见于禁。
两人一番深入交谈后,曹操也被于禁的才略和见识所折服,当即拜他为军司马。
由此,于禁正式开启了他在曹操阵营中波澜壮阔的征战之旅。
此后,于禁奉命率军前往徐州攻打广戚。
广戚城池坚固,守军防守严密,这场战斗对于初入曹营的于禁来说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然而,于禁并没有丝毫退缩。他先是仔细观察城池周边地形,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
在攻城过程中,他身先士卒,手持盾牌,带领士兵冒着敌人的箭雨发起冲锋。
面对敌人的顽强抵抗,于禁沉着冷静,不断调整战术。
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他成功攻克城池,因功被封为陷阵都尉,开始在曹操军中崭露头角,成为曹操麾下备受瞩目的将领。
兴平元年(194年),曹操与吕布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霸之战。
于禁跟随曹操出征,在濮阳之战中,他独自率军负责攻破吕布设在城南的两座营寨。
吕布的军队以勇猛善战着称,营寨防守更是固若金汤。
于禁深知任务艰巨,但他毫不畏惧。他精心挑选了一批精锐士兵,趁着夜色的掩护,悄悄接近敌人营寨。
当距离营寨还有一段距离时,他一声令下,士兵们如猛虎下山般冲向敌人。
于禁手持长枪,一马当先,率先冲入敌营。
在他的带领下,士兵们个个奋勇杀敌,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
经过一番激烈的拼杀,他们成功攻破了吕布的两座营寨,极大地削弱了吕布的势力。
随后,于禁又马不停蹄地跟随曹操攻打寿张、定陶、离狐,并参与了围攻张超于雍丘的战役。
在这些战斗中,他始终冲锋在前,不畏艰险,为曹军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些城池皆被顺利攻克。
建安元年(196年)二月,曹操派兵征讨黄巾军刘辟、黄邵等人,于禁随军驻扎在版粱。
一天夜里,黄邵带兵趁曹军防备松懈之时,突然偷袭营地。
一时间,曹军营地内火光冲天,喊杀声四起,陷入一片混乱。
关键时刻,于禁临危不乱,他迅速召集麾下士兵,大声呼喊着稳定军心。
他凭借着多年的作战经验,迅速组织起有效的抵抗。
于禁手持战刀,亲自站在队伍前列,带领士兵与敌人展开激烈的战斗。
在他的指挥下,士兵们逐渐稳住阵脚,开始反击。
经过一番激烈的厮杀,他们成功打败了敌人,斩杀了黄邵等人,其余黄巾军见大势已去,纷纷投降。
此役过后,于禁因功升任平虏校尉。
同年,他跟随曹操在苦县包围了袁术部下桥蕤。
桥蕤的军队装备精良,战斗力不容小觑。
于禁在战斗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他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术,不断对敌人发起攻击。
在他的猛烈攻击下,桥蕤的军队逐渐陷入混乱。
最终,于禁成功斩获桥蕤等四名敌将,进一步彰显了他的军事才能,在曹操军中的地位也愈发稳固。
建安二年(197年)正月,于禁跟随曹操到达宛城,宛城首领张绣先是投降,后又反叛。
曹操与张绣交战失利,退回到舞阴县。当时军队大乱,士兵们惊慌失措,各自寻找曹操,场面十分混乱。
唯独于禁约束住他所带领的数百名将士,且战且退,即使有负伤战死的,也不让士兵散开。
于禁深知,在这种混乱的情况下,一旦士兵溃散,后果将不堪设想。
他不断鼓励士兵,大声呼喊着指挥他们有序撤退。
等敌人的追击减缓,于禁便整行部队,鸣鼓返回。
还没到曹操所在营地,于禁在路上遇见了十多个衣衫不整的伤兵,询问后得知他们是被青州兵士所劫持。
原来,当初黄巾军投降后,就自称青州军,曹操对待他们很宽仁,因此他们敢趁机抢劫。
于禁听后大怒,他认为青州兵也是曹操属下,不可为贼,于是领兵讨伐他们。
青州兵不敌,逃到曹操那里告状。而于禁回营后,先去建立防御壁垒,并没有立刻拜见曹操为自己解释。
有人告诉他青州兵投诉了他,请他快去和曹操分辩。
于禁却表示先防备敌人更重要,曹操是明智之人不会相信诬告。
等到他把壕沟营垒都安排就绪,才去拜见曹操,详细地禀告了事情的经过和结果。
曹操听后大为赞赏,认为在淯水之难自己都陷入慌乱之时,于禁却能在士兵混乱的时候整肃自己的军队,又追讨抢劫的暴行,还建立坚固的防御壁垒,古代的名将也不可能比他做得更好了。
于是统计于禁立下的功劳,封他为益寿亭侯。
这次事件充分展现了于禁的冷静、果断和对大局的把控能力,他不仅维护了军队的纪律,也赢得了曹操的高度赞誉和信任,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曹操心中的地位。
建安三年(198年),于禁又随曹操破张绣于穰县,擒获吕布于下邳;建安四年(199年)并与史涣、曹仁等将一同攻打黑山贼眭固于射犬,将其击败斩杀。
在这些战役中,于禁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攻打吕布的过程中,于禁参与了多次关键战斗,他的勇猛和指挥才能为最终擒获吕布立下了汗马功劳。
而在攻打黑山贼眭固时,他与其他将领密切配合,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成功击败敌人,展现了出色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军事素养。
他的军事指挥能力和战斗经验在这些战役中不断提升,逐渐成为曹操麾下的得力战将。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与袁绍之间爆发了决定北方局势的官渡之战。
战争初期,袁绍兵势强盛,曹操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于禁自请为先锋,主动承担起抵御袁绍的重任。
曹操壮其志,遂拨步卒两千,令其镇守延津以拒袁军,曹操自引主力回守官渡。
当时,袁绍的军队人数众多,装备精良,而于禁所部兵力相对薄弱。
但于禁毫不畏惧,他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和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在延津构筑起坚固的防线。
袁绍多次派兵攻打延津,都被于禁击退。
这时,刘备占据徐州反叛,曹操不得不东征刘备,袁绍趁机攻于禁。
于禁据城死守,面对袁绍大军的猛烈攻击,他沉着冷静,指挥士兵顽强抵抗。
袁绍久攻不克,只能望城兴叹。
后于禁又与乐进等率步骑五千,奇袭袁绍别部,自延津沿黄河西南而下,横扫汲县、获嘉二地,焚毁袁军屯粮壁垒三十余处,斩俘数千,招降袁将何茂、王摩等二十余人。
这次奇袭行动极大地削弱了袁绍的实力,打乱了袁绍的作战部署。
再后来,曹操复遣于禁驻守原武,破袁绍别营于杜氏津,因功擢升裨将军,随军回师官渡。
袁绍命令向曹操的营中射箭,箭雨如蝗,曹军死伤甚众,士卒震恐。
于禁督军死守土山,身先士卒,愈战愈勇。
他不断激励士兵,鼓舞士气,与士兵们同甘共苦。
在这场决定北方局势的关键战役中,于禁的表现堪称卓越,他的坚守和反击为曹操最终赢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战后,于禁因功升偏将军。
建安七年(202年),刘表派遣刘备北侵到了叶县,曹操命于禁和曹军将领夏侯惇等人驻扎在博望抵御敌人。
双方对峙许久,刘备设下埋伏,火烧营地撤走,夏侯惇等人要去追击。
裨将军巨鹿李典劝阻他,认为敌人无故撤退,恐怕会有埋伏,路上草木幽深,不可去追。
夏侯惇不听李典的意见,和于禁一起去追击敌人,让李典留守。
于禁虽然对李典的判断也有所疑虑,但作为下属,他还是选择听从夏侯惇的命令。
在追击过程中,于禁时刻保持警惕,小心谨慎地观察着周围的动静。
然而,当他们深入追击后,还是中了刘备的埋伏。
刘备的伏兵从四面八方涌出,将夏侯惇和于禁的军队团团围住。
一时间,曹军陷入了绝境,士兵们惊慌失措,四处逃窜。
于禁临危不惧,他迅速组织士兵进行抵抗,试图突出重围。
但由于敌人兵力众多,且占据有利地形,曹军伤亡惨重。
就在这危急时刻,李典率领援军及时赶到,刘备见李典来了才退走。
虽然这次战役于禁遭遇了失败,但他也从这次经历中吸取了教训,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军事经验,认识到了在战场上不仅要勇猛,更要善于分析局势,不能盲目追击。
建安十一年(206年),东海郡守昌豨又反叛,于禁被派遣去征讨他。
于禁用急兵攻打昌豨,未能攻下,曹操又派遣大将夏侯渊和于禁合力攻打,攻下了昌豨十余座营地。
因为昌豨同于禁是旧友,所以找到于禁投降。
其他将领认为昌豨已经投降,应当送去让曹操处置,而于禁表示,曹操一贯的命令就是被围之后才投降的不可赦免,昌豨虽然是自己的旧友,不能为他违反法令。
于禁的内心十分痛苦,一边是多年的老友,一边是军法和对曹操的忠诚。
但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坚守原则。
他亲自去和昌豨诀别,看着老友熟悉的面容,想起曾经一起并肩作战的日子,不禁流下了眼泪。
然而,为了维护军法的尊严,他还是狠下心斩杀了昌豨。
当时曹操驻扎在淳于县,听闻后感叹道:“昌豨投降不来见我,而是去找于禁,是他的命啊。”
后来于禁更得曹操看重。
东海被平定以后,他官拜虎威将军。
于禁此举虽然看似冷酷,但却体现了他对军法的严格遵守和对曹操的忠诚不二,在他心中,维护军法的尊严和曹操的权威高于一切,这一行为也让他在曹操军中树立了更高的威望。
建安十四年(209年),庐江人陈兰、梅成反叛,于禁和大将臧霸等前去讨伐梅成;大将张辽、张合等人讨伐陈兰。
于禁率兵抵达后,梅成带领三千余属下假装投降,等于禁离开后又掀起叛乱,他的部下都去投奔了陈兰,转入灊山。
灊山中有一座天柱山,山脉高峻有二十多里,山道狭窄危险,仅容一人通过,陈兰等人就在上面驻扎营垒。
张辽与陈兰的军队相持,因为缺乏军粮,于禁就运粮去接应。
在运粮过程中,于禁面临着诸多困难。
道路崎岖难行,又要时刻防备敌人的偷袭。
但他凭借着出色的组织能力和坚定的意志,成功将粮食运送到张辽军中。
有了充足的军粮,张辽如虎添翼,顺利斩杀了梅成、陈兰。
此战于禁被加封食邑二百户,加上之前的共计一千二百户。
在这场战役中,于禁不仅在军事行动上积极配合,还通过出色的后勤保障工作,为张辽的胜利提供了有力支持,展现了他全面的军事素养,证明了自己不仅能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也能在后勤保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当时,于禁与张辽、乐进、张合、徐晃等都是名将,曹操每次出征,都轮换着让他们担任前锋、断后。
于禁治军严谨,缴获的财物不会入自己的私库,因此得曹操赏赐很重。
但是因为他以法御下,对待士兵要求严格,所以在军中不是很得人心。
后来曹操不待见曹军将领朱灵,想要夺下他的军营。
于禁因为威严甚重,就被派遣带数十骑兵拿着令书,去朱灵的营地解除他的兵权。
当于禁带领骑兵来到朱灵营地时,朱灵和他的部下见了于禁都不敢动,他们深知于禁的威严和实力。
最终,朱灵的军队被归属到于禁部下,众人都臣服畏惧于禁。
后来于禁升迁为左将军,加节钺,增加五百户食邑,他的一个儿子也被封为列侯。
此时的于禁,已经成为曹操麾下地位显赫的大将,他的军事成就和威望都达到了人生的巅峰,在曹操的军队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