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天色已晚,一家人各自坐在矮几边上等着晚膳。
李丽质奶声奶气跟长孙皇后说话,其他人都不怎么说话了,皇家更是注重礼仪,食不言的古训贯彻的非常彻底。
李承乾知道今天可能会有以前没吃过的东西,不由得非常期待。
一会功夫太监宫女开始上菜,开始几道菜都是平常吃过的,虽然无比高端,但是吃多了也就那样。
一盘没见过的食物上桌,李承乾这才变得有些期待,甚至吞吞口水。这东西被切成薄片,一上桌就散发着浓郁的香味。
接下来是一盘白色东西被切成小段,全是褶皱,看不出来什么东西。
然后又是一碗羊肉汤,今天跟以往不同,里面居然有一种晶莹剔透的东西。
还有宫女给李世民上了烈酒,自从喝过烈酒之后其他的酒李世民再也不喝了。李世民夹起一片香肠,看了看红白相间,然后送入口中。轻轻一嚼,感觉有油脂冒出,这种香味难以表达,是一种浓郁的咸香味道。
不知道为何,李世民此时很想吃口饭。话说葛家的香肠做得咸了,用来下饭是顶好的,用来下酒就不太合适了。
“皇后,快尝尝这个香肠,香味十分浓郁。”
李世民动筷子,长孙皇后才能动,于是也夹起一片香肠放入口中,不由得眼前一亮。
“陛下,这香肠确实是难得的美食。”
“朕听魏攀说这是猪肉做的,据说这猪肉没有腥臊的味道,好像还跟孙思邈有关。”
“难道说孙神医给猪喂养了什么珍贵药材?确实只有香味,好像还有一点酒味。”
两口子相互谈着吃香肠的感受,所以说葛明把满大唐的人都称呼土鳖呢,这绝对是有原因的。还有三个娃子流着口水,等着父母说开动呢。
好在李世民一挥手,说到:“承亁、青雀、丽质,你们也赶紧尝尝。”
李丽质早就口水滴答了,就等着父皇说开动呢。一听开动,赶紧让宫女给夹片香肠送入口中。
“父皇、母后,孩儿每天都要吃这个香肠。”多可怜啊,堂堂大唐嫡长公主,愿望不过每天想吃香肠而已。
李承乾、李泰两人更不用说了,下手的速度明显变快了很多,也不怕吃多了盐变成蝙蝠。
长孙皇后夹了一块白色有褶皱的东西,问道:“陛下,这是何物?”
李世民说道:“朕也不知道,应该也是魏攀从河北带回来了。”葛明自然不会只给魏攀带香肠,腐竹、粉丝这些好保存的东西都送了不少,这是葛家村子的大生意了。要是皇家都爱吃,那以后生意就完全不用愁了。
长孙皇后吃后说到:“有很重的豆香味,口感非常劲道,也是一道不错的食物。”
此时李丽质香肠吃多了,觉得嘴巴有些咸,让宫女端起羊肉汤准备喝。发现汤里有晶莹剔透的东西,于是问道:“母后,肉汤里有透明的东西,这是什么吃食?”
长孙皇后早就看到了,不过也不知道是什么,转头看向李世民。
李世民说道:“朕也不知道,应该也是葛明家的东西。”身为皇帝,居然吃食都不知道是什么,在老婆孩子面前十分丢脸。
“传魏攀。”
于是魏攀就颠颠的跑来了,施了一个罗圈礼,此时皇帝一家也已经用完了饭。
“魏攀,说说这两样吃食是什么?”李世民往自己面前的矮几上一指。
魏攀上前,看后说到:“启禀陛下,这个是腐竹,跟做豆腐有点类似,但是可以晒干之后保存很久,吃的时候再用水泡开。”
“这个是粉丝,奴婢不知道是什么做的,只知道葛明说用一小包这东西换了一匹小马回来。”
李世民笑着说到:“几样吃食确实不错,皇后也爱吃。”
魏攀心说:这些东西不过是葛家庄子工坊里制作的,现在到处售卖。真正好吃的还是葛家的菜式、点心,可惜杂家不懂啊。要说陛下可怜啊,还不如葛明那小子吃的好。
“好了,你去退下吧。”魏攀这才施礼走了。
魏攀走后李承乾、李泰、李丽质也施礼走了,皇子皇女也要早睡。
这天李世民留在长孙皇后寝宫,长孙皇后用香皂沐浴,再来点香水,刚上床就被李世民压住了。一对老夫妻居然还挺有激情,李世民闻着花香进入梦乡,这一夜真是好睡。
李世民睡的不错,虽然有美人相陪,但是不如葛明睡的暖和。长安稍稍比河北暖和那么一丢丢,但是没有火炕。
第二天在长孙皇后服侍下沐浴更衣,李世民还动手动脚,长孙皇后居然有些害羞,而李世民就是喜欢皇后的这个神态。
“皇后,听魏攀说葛明家里有火炕,还给了魏攀图纸,今天就让内侍省找个房间弄上。听说不但暖和而且没有烟味,你有气疾最是闻不得烟味。”
李世民走后,长孙皇后把香皂、香水分出来不几份,让太监宫女分别赏赐给品级高的嫔妃。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葛家的香水、香皂开始在宫内流行。奈何葛明懂得后世的饥饿营销,所以送的并不多。
李世民今天不上朝,唐代本就不是每天都上朝,有事没事都开会?皇帝都做不出这种事来。
李世民已经登基四个多月,李渊还没有让出太极宫的意思,所以只能窝在东宫处理政务。
东宫远比李世民原来住的弘义宫破落,到处年久失修,北风一吹到处进风,周围摆满了炭盆都没感觉到暖和多少,身体冷心里更冷。
看着房玄龄递上来的折子,心里哇凉哇凉的。原因无他,已经进入腊月了,关中、河东未见降雪,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明年可能出现旱情。
俗话说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对于种植冬小麦的地区来说,要是冬天不下雪,来年大概率会减收。
唐代的关中、河东指的就是陕西、山西的大部分地区,这在唐代是人口最稠密的地区,要是闹了饥荒可是大问题。
其实出现旱情不可怕,救灾就是了,可怕的是国库空虚,钱都被突厥勒索走了。
没钱也未必可怕,总能筹措一些钱粮。最可怕的是明年是贞观元年,这是李世民的年号。这登基第一年就遇上大旱,难道是上天的警示不成?
李世民也难免迷信,否则玄武门之变之前就不会占卜吉凶了。
于是急招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进宫议事。
等到三人气喘吁吁进了宫,还没等施礼李世民就一摆手。拿着手上的奏折对房玄龄问道:“玄龄,入冬以来关中、河东地区未见降雪,明年怕是会出现旱情,可有应对之法?”
房玄龄施礼说到:“陛下,依臣看明年旱情几乎已经注定,只能从南方抽调粮食,提前做好救灾准备。”老天不下雪,什么办法都没有,古代农业是真正的看天吃饭。
李世民说到:“河道全部上冻,根本无法行船,南方虽然有粮,但是无法大量运到长安,这如何处理?”
长孙无忌施礼说到:“陛下,为今之计只能等到开春,漕运畅通之后才能把大量粮食运至关中。”
这大舅哥说了等于没说,李世民接着说到:“等到开春再运?那时候旱情已现,人心已经不稳了。”
道理大家都懂,怎么说在场的都是当时的顶级人才。李世民话已出口,其他人也只好沉默不语,拼命想着办法。
长安作为都城,是人口极为密集的大都市,所需要的物资主要依靠水陆运输。虽然陆路也能运输,但是时间、人力成本极高。要是推一车粮从江南运到长安,怕是路上就吃完了。
司马相如曾经写过“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从此之后八水绕长安的说法就流传了下来。这八条河是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占据水陆运输的便利,是作为都城的一个重要标准。
关于古代都城,基本都满足三个条件,岔路口、粮仓、要塞。这里要产粮,并且有交通运输便利的条件,同时还有天堑可守。长安作为多个朝代的都城,自然是有其中的道理的。
李世民看着几位心腹大臣都拿不出主意来,怒气冲冲的把几人全部赶了出去,然后坐在那里生闷气。这也不能怪房玄龄等人,难道空运不成?这时候能飞的就只有鸟。
上天不够意思啊,明年就改元,结果你来个大旱。难道说朕夺位错了吗?这是上天的预警不成?
李世民生着闷气,脸色要多难看有多难看。候在身边的魏攀脸色憋得通红,一副有话想说,但是又不敢说的样子。
过了好半晌,李世民一瞟看到旁边的魏攀,这个表情明显是被话憋得。
“魏攀,可是有事?”
魏攀跪倒在地,说到:“陛下,奴婢不敢干政。”
李世民一摆手,说道:“恕你无罪。”
“奴婢可能有办法把钱粮运到关中。”宦官不能干政,哪怕皇帝问的时候,懂事的太监都会装糊涂。
“嗯?房玄龄等人都没办法,你一个宦官还能有办法?说说看。”李世民自然不相信这个老宦官有办法,只能死马当成活马医。
魏攀说到:“老仆从河北返回京城前,路上不少江河已经结冰,行走十分困难。葛明给出了个主意,用马拉着爬犁过河,在结冰的河道上走的飞快,老仆这才及时赶回了京城。”
“马拉爬犁?这是何物?”李世民一听十分欣喜,居然是葛明那小子弄出来的,有可能比较靠谱。毕竟葛明在李世民心中,现在就是诚实可靠小郎君。
“陛下,奴婢愚钝不知道如何描述,不过跟随奴婢回来的车队中就有,不如让侍卫取来一观。”
李世民是急性子,说到:“观个屁,直接试试。能行有功,不行砍了你。”
难怪说伴君如伴虎啊,魏攀此时想哭,早知道就不多嘴了。只希望葛明的这个法子确实有用,不然就要做鬼了。
“来人,招房玄龄等人到渭河。招侍卫带着爬犁去渭河。摆驾渭河。”
几个口谕下去,殿内的人开始纷纷行动。
此时房玄龄、杜如晦等人还没走出皇宫,就被飞奔而来的侍卫拦住。
“房相,传陛下口谕,招各位大臣到渭河侯驾。”
房玄龄一听,去渭河有什么用?去了冰就能化了?但是口谕都到了,自然只能去候着。
按理说皇帝出宫可不是小事,需要带着一大堆侍卫和仪仗。李世民是个急性子,出了大殿找了匹马就往渭水边上赶,仪仗根本就没准备好。
看到皇帝已经骑马走了,侍卫骑马赶紧跟上,仪仗队举着乱七八糟的东西在后面跑,魏攀也跟着跑,要多狼狈有多狼狈。
渭水河穿过长安城内,是距离皇宫最近的一条河。杜甫有首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这个水边指的就是渭水河边。
李世民的马快,一会功夫就到了。等了好半晌,房玄龄等人才气喘吁吁的赶到河边。
李世民站在河边,看着冰冻的渭水一语不发,房玄龄等人也傻乎乎的站在身后。
等到几个侍卫抬来一个样子古怪的东西过来,李世民心想这可能是爬犁了,李世民才开口问到:“魏攀呢?”
侍卫答道:“启禀陛下,魏总管怕是跟着仪仗在后面跑呢。”
“赶紧骑马把他接过来,快去。”侍卫领命,翻身上马往回跑。
人家侍卫有马骑,仪仗队都是年轻人,举着东西都比自己跑得快。魏攀实在跑不动了,正在低头狂喘,就快要断气了。
一个侍卫模样的人,飞马过来把魏攀拎到马上,一个回转直奔渭水河边。
等到了河边,侍卫赶紧把魏攀扶下来,魏攀这才颤颤巍巍的走到李世民旁边。虽然距离不远,老胳膊老腿差点被颠断了,这要不是葛明那小子给了咱家葛家药丸,怕是直接颠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