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寒鸦数点
北风像一把钝刀,剐着长安城外的荒原。
高颎跪在刑台上,膝下的积雪早被血污浸成暗红。远处残破的城堞上,几只寒鸦扑棱棱飞起,叫声刺破铅灰色的天幕。他眯起昏花的眼,恍惚看见三十年前洛阳城头的乌鸦——也是这般聒噪,也是这般盘旋不去,只是那时的羽翼下压着北周的残旗,而今却掠过“大业”年号的旌幡。
“罪臣高颎,谤讪朝政,勾结逆党……”
宇文化及的嗓音顺着风飘来,裹着雪粒子往人骨髓里钻。高颎试图挺直脊梁,可锁在琵琶骨上的铁链猛地一坠,他踉跄着栽进雪堆。冰碴子扎进掌心时,他突然想起开皇九年的寒冬——杨坚握着他在邺城冻裂的手说:“独孤公这双手,是要替朕再造乾坤的。”
“独孤公,陛下念旧,允你留一句遗言。”
监刑官的声音近在耳畔。高颎费力地扭头,看到年轻人绯袍上的鹘衔瑞草纹——这是新朝五品以上官员的服制。他忽然想笑,当年他亲手修订《开皇礼》时,何曾想过这瑞草纹会覆在自己尸身上?
“劳驾……”他舔了舔渗血的嘴唇,声音沙哑如锈刀刮过陶瓮,“替老夫……掸去肩上雪。”
监刑官愣住,下意识伸手拂去那片积雪。指尖触到粗麻囚衣的刹那,高颎的瞳孔猛地收缩——这动作多像仁寿四年的秋夜啊!杨坚弥留之际,也曾这般颤巍巍伸手,替他掸去紫袍上的银杏叶。那夜烛影摇红,老皇帝攥着他的腕子说:“阿摐(杨广小字)若行差踏错,独孤公当……”
铁链哗啦作响,打断了他的回忆。刽子手捧来黑漆木盘,鸩酒在瓷盅里泛着幽蓝的光。高颎盯着酒盅上熟悉的联珠纹,突然放声大笑。这分明是开皇年间官窑的样式!当年他亲赴邢州督造御瓷,窑工们跪在熊熊炉火前高呼“青瓷如天,明镜如水”,而今这澄澈的天与水,竟要盛着他的魂归去。
“杨广小儿!”他冲着皇宫方向嘶吼,喉间泛起腥甜,“你爹赐我鸩酒尚用金樽,你连件像样的器皿都拿不出吗?!”
风卷着雪沫灌进喉咙,呛得他蜷成一张弓。恍惚间,有温热的液体从眼角滑落,瞬间凝成冰棱。他忽然想起第一次见独孤伽罗的场景——那时她还是随国公夫人,抱着年幼的杨广立在廊下。见他从杨坚书房退出,她笑吟吟递来帕子:“独孤郎君擦擦汗,阿摐将来还要靠你辅佐。”
帕角绣着并蒂莲,针脚细密如星子。
“夫人……”高颎的喉结滚了滚,把后半句咽回肚里。他想说那方帕子早被尉迟迥的血浸透了,想说杨广登基那日他特意翻出残帕压在箱底,更想说此刻若能握着一角旧绸上路,黄泉见了先帝夫妇也好有个凭据……
刽子手掐住他的下颌。
瓷盅贴上唇的刹那,天际突然传来一声鸦鸣。高颎用尽最后气力仰头,见那只独眼老鸦正掠过刑场旗杆——就像开皇元年正月初一,他亲手将大隋旌旗升上邺城敌楼时,也有一只乌鸦掠过旗尖。彼时旭日初升,玄鸟振翅撕开晨雾,旗上“隋”字金线灼灼如新火。
鸩酒入喉,冷过三九天的井水。
二、开皇往事
(回忆线:隋文帝时期)
1. 剑指江南
开皇八年深秋,长江北岸战鼓震天。高颎勒马立于杨坚身侧,江风卷起他猩红的披风。对岸陈叔宝的楼船灯火通明,隐约传来《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
\"殿下请看,\"高颎挥鞭指向江心沙洲,\"臣已命人在江北广积火炬,每夜击鼓佯攻。陈军疲于奔命月余,战力十去其三。\"他解下腰间酒囊递给晋王杨广,浑浊的酒液映着两岸烽火,\"待到冬至雾浓,便是渡江之时。\"
杨广抚掌大笑,忽又蹙眉:\"听闻陈国使臣赠卿黄金三百两?\"
高颎从袖中抖落礼单,任其飘入江涛:\"臣回赠《孟子》一卷——陈使读至'民为贵,社稷次之'时,面色煞白。\"
2. 法度经纬
开皇十二年夏夜,尚书省烛火通明。高颎赤足踩在冰鉴旁,案头堆着苏威草拟的《输籍法》。\"此册仍按鲜卑旧制分九等户?\"他朱笔重重划去条目,\"江南新附之民,岂能沿用北朝标准?\"
窗外惊雷炸响,雨幕中冲入浑身湿透的京兆尹:\"武关流民暴动,劫了官仓!\"
高颎抓起蓑衣疾走:\"备马!传令沿途州县:凡就食流民,按《开皇律》赈济条例施粥,持械者缴兵不究!\"三日后,他带着满脚血泡回朝,将新拟的《均田细则》拍在杨坚案头:\"陛下,治乱之道不在镇压,在此册之中。\"
3. 东宫棋局
开皇十八年元夕,晋王府暗室。杨广执黑子落在棋盘天元,烛火将他阴鸷的面容映得半明半暗:\"独孤公三拒本王厚礼,可是嫌弃广儿心意不诚?\"
高颎白子轻叩星位:\"老臣记得,晋王十岁时在先帝书房解《韩非子》——'君无见其所欲,君见其所欲,臣自将雕琢'。\"棋子落枰声如金石,\"殿下如今雕琢太过,反失本真。\"
更鼓骤响,杨广拂乱棋局冷笑:\"听闻独孤公长子娶了太子乳母之女?好一着妙棋!\"
月光漫过窗棂时,高颎独坐残局前,将白子一粒粒收入陶罐。瓷壁碰撞声里,他想起杨坚登基那日紧握自己的手:\"昭玄,朕的太子就托付给你了。\"
三、大业惊雷
(回忆线:隋炀帝时期)
1. 紫微殿争锋
大业二年春,洛阳宫紫微殿的琉璃瓦上还凝着薄霜。高颎跪在冰冷的金砖上,听着殿外民夫凿石筑城的叮当声——这座耗空关中粮仓的东都洛阳,正如巨兽般吞噬着隋室的根基。
“陛下!”高颎的嗓音穿透殿中熏香的雾气,“关中尚有百万饥民,此时强迁十万富户入洛阳,无异剜肉补疮!”
杨广斜倚龙榻,指尖摩挲着西域进贡的水晶杯。他忽然轻笑:“独孤公总爱危言耸听。当年先帝修大兴城,你不也日夜督工?”
高颎的脊梁挺得更直:“开皇年间府库充盈,如今大业未满三载,陛下已征发民夫四百万人次!”他袖中滑出一卷染血的麻布,“这是河南民夫裹尸的草席,请陛下一观!”
玉阶轰然震动,杨广掀翻案几,玛瑙算筹滚落满地:“放肆!尔等关陇旧臣,眼里只有长安土馒头!”
2. 榆林风雪
大业三年七月,塞北榆林。
高颎望着连绵十里的突厥王帐,彩绸在朔风中猎猎如血。三万匹蜀锦堆积成山,突厥孩童嬉笑着撕扯寸锦千金的绸缎裹足。
“启民可汗的狼骑上月刚掠了马邑郡。”贺若弼扯住高颎衣袖低语,“陛下却赐他金瓮玉杖,这是养虺成蛇!”
高颎沉默地望向龙纛下的杨广——天子正亲手为启民可汗系上金线蹀躞带,突厥贵族的哄笑混着《九部乐》的琵琶声刺破苍穹。
当夜行营大帐,高颎捧起《开皇律》竹简:“臣请依律问罪礼部侍郎,私增突厥岁赐逾制三倍!”
杨广挥退舞姬,眼神阴鸷如刀:“高颎,你可知这蹀躞带镶着南海夜明珠?朕要突厥人明白,大隋的恩赏,他们十辈子也享不尽!”
3. 长安夜雨
秋雨敲打着高府斑驳的门楣,贺若弼浑身湿透闯入院中:“裴蕴那阉党在修《大业律》,把‘诽谤朝政’罪改成了斩立决!”
高颎正在誊抄《开皇律》的手蓦地顿住,墨迹在“死刑三复奏”的律条上晕开黑斑。
“昭玄兄听我一言!”贺若弼按住案几,“明日朝会切莫再谏东都事,闻说陛下已命宇文恺在洛水雕十二神像,每尊耗铜五万斤……”
檐角铁马在风中骤响,高颎突然抓起案头《盐铁论》掷向雨幕:“桑弘羊尚知与民休息!他要学秦始皇铸金人?好,好!老夫便做那被焚的淳于越!”
4. 末路同谋
九月霜降,太极殿丹墀结满白霜。
高颎与贺若弼并肩立于百官最前,听着裴蕴宣读《东都赋》:“……陛下圣德,起昆仑之瑶台,聚四海之珍奇……”
“老匹夫!”贺若弼突然暴喝,惊得檐上寒鸦乱飞,“去年河北大旱,你诗中‘粟米流脂’的脂膏,莫不是人膏?”
满殿死寂中,高颎缓缓出列,从袖中取出一把枯穗:“这是洛阳郊外的麦苗,十月本该抽穗,如今被冻成这般模样。陛下可知昨夜冻毙的流民,怀里还攥着东都工役的计功竹牌?”
杨广抚掌大笑:“精彩!双簧唱得妙!来人——”他忽然敛了笑意,“将这两个诽谤君父的老朽,押往大理寺好好清醒!”
四、风雪终章
寒风裹着雪粒抽打在刑台上,远处朱雀大街的鼓楼传来沉闷的报时声。高颎眯起眼睛,望着监刑官手中那盏摇晃的铜制鸩壶——壶身錾刻的云雷纹,与仁寿宫中先帝案头那盏竟是一模一样。
\"独孤公,该上路了。\"宇文化及的声音裹在貂裘里,模糊得像隔着一层纱。这个宇文家的小子如今趾高气扬,倒让他想起四十年前被宇文护当街鞭笞的宇文宪。关陇贵族的轮回啊,总在血泊里打转。
鸩酒入喉的灼烧感漫上来时,高颎忽然听见建康城的蝉鸣。开皇九年灭陈那日,杨广执剑立在朱雀航残破的楼船上,转身问他:\"孤欲将江南运河与淮水连通,昭玄以为如何?\"那时的晋王眼里跳动着星辰,与此刻刑场外那些缩着脖子看热闹的长安百姓,仿佛隔着沧海桑田。
\"咳咳……\"毒酒呛出血沫,他猛地抓住刑台边缘。木刺扎进掌心,倒比不过当年邺城之战肋间的箭伤疼。那时杨坚还是周朝大丞相,半夜掀开军帐递来热汤:\"独孤郎,待天下大定,朕要你作新朝的定海针。\"
雪越下越密,恍惚有马蹄声破空而来。是高颎最熟悉的战马嘶鸣,开皇三年追击突厥,他率轻骑踏碎阴山积雪,背后是杨坚亲绣的\"隋\"字大纛猎猎作响。而今那面旗帜正在紫微宫顶上积着雪,旗角垂落如丧幡。
\"陛下!陛下不可——\"
刑场外突然骚动,一匹快马撞开人群。马上滚下的绯袍官员高举黄绫:\"圣人口谕,暂缓行刑!\"
高颎低笑起来。三十年前平尉迟迥之乱,杨坚也玩过这手\"刀下留人\"的把戏,只为试探他是否真心归附。果然宇文化及夺过圣旨扫了一眼,便厉声喝道:\"陛下有令,妖言惑众者立诛!\"
鸩壶再次捧到眼前时,高颎瞥见壶底沉淀的朱砂。开皇十八年废太子那夜,杨坚颤抖着手斟满的也是这般猩红的酒:\"昭玄,朕的江山……\"后半句淹没在更漏声里,如今想来,怕是\"托付给谁\"的诘问。
最后一滴毒酒滑落喉头时,雪停了。高颎看见大兴城巍峨的城墙正在崩塌,砖石化作开皇年间堆满尚书省的案牍,那些他亲手修订的《开皇律》竹简在火中蜷曲,浮现出杨广初登基时颁下的《大业令》——\"凡议朝政者,杖八十\"。
\"先帝……\"血从嘴角溢出,在雪地上绽成红梅,\"臣的棋盘……终究缺了……\"
风声吞没了未尽之言。宇文化及皱眉凑近,只听见半句\"三百年分裂未够吗\",便见那颗白发苍苍的头颅重重垂下。远处皇城里突然钟鼓齐鸣,为新落成的观风行殿庆贺,却似为这老臣敲响了丧钟。
尾声:残阳如血
高颎饮下鸩酒的刹那,长安城外的寒风裹挟着细雪,将一代名臣的最后叹息吹散在苍茫天地间。而他身后的王朝,正如那杯毒酒般,看似炽烈华美,内里却早已腐朽溃烂。
大业十二年(616年),江都行宫。
杨广揽镜自照,镜中人两鬓斑白,眼窝深陷,全然不见昔日晋王挥师渡江的英姿。窗外烽烟四起,瓦岗军的号角声已逼近江淮,他却对萧皇后笑道:“大好头颅,谁当斫之?”
三年前,他下令开凿永济渠,百万民夫白骨填壑;五年前,他三征高句丽,辽东城下血流漂橹。雁门被突厥围困时,他曾蜷缩在草垛中发抖,回京后却将劝谏减赋的臣子杖毙于庭前。如今,江都粮仓堆积如山,运河上龙舟彩绸未褪,而中原大地已“饿殍载道,人相食”。
七月丙辰,宇文化及率骁果军哗变。叛军冲入宫中时,杨广竟平静地解下白绫:“天子死自有法,何得加以锋刃?”——这位曾以“混一戎夏”自诩的帝王,最终被绸缎勒毙,尸身弃于西院流珠堂,连棺木都未备齐。
大业十四年(618年),李渊攻入长安,从废墟中拾得半卷《开皇律》。律文边注密密麻麻,皆是高颎笔迹——“法为国之衡器,君妄则衡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