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堂天子之储君,竟需精打细算度日,处处忧心银钱。
将此事直言于韩成之前,连朱标自己也觉颜面无光。
然而,他不得不言。
因这是个极为现实、无法回避的问题。
必须审慎考量。
果然,说到钱总是容易伤感情。
韩成看着朱标因为提及建造医学院所需的庞大资金而愁眉苦脸的模样,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大哥,钱的事情不用发愁!”
朱标的话音刚落,朱棣便接上了话茬,语气极为豪迈,开口就显得比财大气粗的榜首还要霸气几分。
韩成原本打算听听朱标提出的解决方案,但听了朱棣的话后,又把这念头压了下去。
他想看看朱棣究竟想出了什么妙招,能让他的表情如此振奋,底气如此充足。
朱标也将视线投向朱棣,也想知道弟弟有何高招能解决这棘手的资金短缺问题。
朱棣说道:“大哥,我们大明并不缺钱,只是有些钱你们根本没想过要用罢了。”
朱标听后,不由得一怔。
难道大明真的不缺钱?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富足了?
身为太子、主管政务的他竟对此一无所知?
“可以印宝钞啊!
宝钞这种东西,简直就是一本万利的好生意!
明明只是些纸张,印出来就能当钱使。
可以用宝钞买东西,换取所需的一切。”
朱棣情绪高涨地注视着朱标,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在这几位之中,朱棣无疑是对建立医学院最为热切,并渴望借此推动医学进步的人。
同样,在得知朱标所面临的难题后,他也积极寻求对策,想方设法解决问题。
起初,他还担忧大哥提出的难题难以应对。
然而,当他明白大哥所面临的最大难题的本质后,立刻变得精神焕发。
他认为资金问题根本不算问题,可以轻松化解。
听完朱棣的话,屋内两人与屋外一人虽有不同反应——有人皱眉,有人惊讶,但无人开口称赞。
韩成看着眼前说话的朱棣,内心颇为复杂。
大明的宝钞名声在外,稍微了解的人都会对其嗤之以鼻。
因为它的贬值速度太快了。
不过,从实际来看,最初宝钞的作用还是非常积极的,远远超过了它带来的负面影响。
明朝初建之际,确实囊中羞涩。
无论是朝廷还是民间,都面临着资金匮乏的局面。
这绝非小事。
当货币无**常流通,经济不仅停滞,甚至有全面崩溃的风险。
百姓手中无钱,想买所需之物却求而不得;欲售手中物品,也极为不易。
即便采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也因难以迅速找到合适交易伙伴而十分繁琐。
朝廷同样缺乏资金,诸多事务难以推进。
极度的资金短缺,宛如一只强有力的手,紧紧掐住新生大明的喉咙,险些令其窒息。
在此背景下,大明宝钞问世。
尽管为了推广宝钞,朱元璋采取了不少强制性措施。
即便大明宝钞从诞生起便饱受争议,许多人对其嗤之以鼻。
但无可否认的是,它仍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为它的存在,大明有了货币流通,各类交易和需求得以实现。
经济重新活跃起来。
货币短缺的问题也迎刃而解。
后来,大明宝钞逐渐贬值。
直到朱元璋离世,一贯宝钞大约还能换回400文铜钱。
这一切始于建文帝朱允炆和永乐帝朱棣这对叔侄。
靖难之际,朱允炆缺钱了怎么办?当然是开动**,大量发行大明宝钞。
朱棣靖难成功后,北征的军费从哪里来?答案依然是——印钞票!
然而,随着大明宝钞的贬值日益严重,他们却选择用数量来弥补质量上的不足,疯狂增加印钞量。
结果可想而知,大明宝钞最终彻底崩盘,沦落为毫无价值的废纸,甚至在人们眼里连当厕纸都不够柔软。
韩成之前一直不明白为何朱棣会将大明宝钞搞得如此狼狈不堪,直到此刻听完了朱棣的话,才恍然大悟。
如果大明宝钞能在朱棣手上幸存下来,那才是真正的奇迹呢!
即便再坚固的货币,在朱棣手里也会被折腾得体无完肤。
“大哥,我说错了吗?怎么气氛这么奇怪?”
朱棣说完后注意到气氛与预期不符,带着疑问看向朱标寻求解答。
朱标缓缓说道:“老四,你这个想法有问题,绝对不能这么做。
表面上看,我们可以随意印制宝钞,用它换取一切所需之物。
但实际上,这种做法行不通。
滥发钞票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引发新的危机。”
“你难道没察觉到,如今咱们大明的宝钞,已不像从前那般值钱了吗?”
朱标虽不太懂宝钞的运作原理,却能感受到它的价值变化。
“自宝钞问世至今不过七年,一贯宝钞现在仅能换得八百文铜钱……”
朱标注视着朱棣,语调凝重地说道。
宝钞贬值的问题,让他十分苦恼。
听完朱标的话,朱棣略作沉思,随后说道:“大哥,这全因朝廷太过仁慈!
父皇应当将所有金银铜钱尽数断绝,彻底禁止宝钞与铜钱的互换。
若有人胆敢互换,便以严厉手段惩处!
再者,可下旨规定一贯宝钞始终价值一贯,无论何处皆不得贬值!
如若有人仍坚持一贯宝钞只值八百文,那就对他们施以重刑!
难道还怕他们不守规矩,依旧肆意妄为不成!”
朱棣话语间透着军人特有的果决狠辣。
这与他一心只想成为大明征北大将军的心态密不可分。
此外,货币学本就深奥,至少在那个年代,对普通人来说是个难题。
“不可如此!”
朱标立即摇头拒绝了朱棣的建议。
“此事万万不可轻举妄动,没你想象得那么简单。”
这事牵涉到整个大明百姓的生活,真要是这么办,恐怕各地都会生出麻烦!朱标声音沉稳,透着几分忧虑。
自发现宝钞贬值后,朱元璋与朱标都绞尽脑汁试图遏制,可始终未能找到妥善的方法。宝钞贬值的情况一直在加剧。
他们试过诸多手段,最终认定减少宝钞发行量是最有效的措施。然而,朝廷开销巨大,又不能完全停止印钞……
尽管朱标对如何解决宝钞贬值毫无头绪,但他清楚地知道,绝不能采纳朱棣提出的方案。一旦实施,后果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