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了暂时的问题,但新的食材渠道还没找到,老是拿便宜货给顾客,之后难免留下把柄。
赵三郎便将重心放在了寻找新的食材渠道上。沈嫣然提供的信息很笼统,只说了几个方向:远郊农户和跑外地线路的行商。
这可不像买香料那么简单,打个招呼就能解决。食材这东西,讲究新鲜、品质、稳定的供应量,还得谈价格、定运输,门道多着呢。尤其是生蚝、扇贝这类海鲜,对保鲜要求极高,在这个没有冷链物流的时代,更是难上加难。
“三哥,咱们真要去乡下找那些农户谈?”石头有些不解,“那些泥腿子,能有啥好东西?还不够折腾的呢。”
在他看来,直接找城里的大供应商多省事。
“你懂个屁!”赵三郎拍了他脑袋一下,“城里的大供应商,命脉都捏在秦记那种大商行手里!咱们想要不受制于人,就得自己找源头!”
他深知供应链的重要性。现代社会,掌握了供应链,就等于掌握了话语权。古代虽然简单些,但道理是相通的。
“再说了,别小看那些农户。”赵三郎继续道,“高手在民间!说不定就有谁家养的羊特别肥美,或者哪个靠海的村子有捞生蚝的绝活呢?”
他决定兵分两路。自己带着猴子去城外转转,探访那些可能有特色农产品的村落;让石头留在城里,多去一些车马行、货栈打听,看看有没有从沿海地区运货过来的行商。
接下来的几天,赵三郎和猴子雇了辆驴车,开始在汴京城周边的乡村转悠。
古代的乡村和他想象中的田园牧歌可不太一样。道路泥泞,信息闭塞,很多村子都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别说高品质的羊排了,连能稳定供应普通肉类的都少。
问了几个养羊的农户,要么是自家吃或者卖给附近乡邻,要么就是被固定的商贩包圆了,根本不愁卖。赵三郎想插一脚进去,人家根本不搭理你这个外来的陌生人。
“三哥,这……这不行啊。”猴子看着空手而归的赵三郎,有些气馁,“跑了好几个村子了,连根羊毛都没捞着。”
赵三郎也有些头疼。他发现自己还是低估了古代商业网络的封闭性。这种基于熟人关系和地域限制的交易模式,外人很难打破。
“看来,直接找农户这条路,不太好走。”赵三郎摸着下巴思索,“得换个思路。”
就在他们准备打道回府的时候,路过一个叫“刘家洼”的小村子,看到村口围着一群人,似乎在争吵什么。
好奇心驱使下,赵三郎让车夫停下,和猴子凑过去看热闹。
只见一个身材魁梧、皮肤黝黑的汉子,正对着一个尖嘴猴腮、穿着绸衫像是个管事模样的人嚷嚷:“……凭啥不收了?俺家的羊都是吃青草长大的,膘肥体壮,以前你们都抢着要,怎么说不收就不收了?”
那管事模样的中年人捻着胡须,皮笑肉不笑地说:“刘老三,不是我不收,是东家吩咐下来的。最近肉价跌得厉害,东家说了,只收那些签了长契的老主顾的货,你这种零散户嘛……呵呵,自求多福吧。”
“放屁!”叫刘老三的汉子怒道,“前几天你们还提了价收隔壁村王麻子的羊,怎么到我这就肉价跌了?分明是欺负俺们这些没门路的!”
“哎,话可不能这么说。”管事阴阳怪气道,“王麻子那是搭上了秦记的路子,人家现在可是给大酒楼供货的!你刘老三要是有那本事,俺也高价收你的羊!”
周围的村民也纷纷附和,指责那管事不地道。
赵三郎在旁边听明白了。感情这也是秦记在背后搞鬼!他们不仅控制城内供应商,连城外的散户都不放过,通过压价、选择性收购等方式,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
这个刘老三,显然就是被“潜规则”的倒霉蛋之一。
赵三郎眼珠一转,计上心来。
他分开人群,走到刘老三面前,抱拳道:“这位大哥,请了!”
刘老三正憋着一肚子火,见一个陌生人过来搭话,没好气地问:“干啥?”
“大哥可是养羊的好手?”赵三郎笑眯眯地问道。
“是又怎样?”
“小弟在城里开了家烤串店,正好需要一批上好的羊肉。看大哥这体格,养出来的羊肯定差不了!不知大哥的羊,可否匀给小弟一些?”赵三郎直接说明来意。
刘老三愣了一下,狐疑地打量着赵三郎:“你是城里开店的?你要买我的羊?”
那管事也在一旁冷眼看着,嘴角带着一丝嘲讽,似乎在看赵三郎的笑话。在他看来,这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愣头青,肯定是被刘老三的便宜羊吸引过来的,等知道行情,怕是跑得比谁都快。
“正是!”赵三郎拍着胸脯,“只要大哥的羊肉品质好,价格方面,好商量!肯定比某些只知道压价的人,公道!”
他这话意有所指,让那管事的脸色微微一变。
刘老三看着赵三郎不像开玩笑的样子,又想起刚才受的气,咬了咬牙,道:“好!既然这位小哥看得起俺刘老三,那就跟我来!俺让你看看俺家的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