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长年待在军营里,对打仗的事了如指掌;虽然朱瞻基也曾立下赫赫战功,但面对更为强大的瓦剌军,大家还是更信任经验丰富的朱高煦。
此时,帐内众将无人提出异议。
朱棣目光微微下沉,瞄了瞄朱高煦,却未马上回应。
帐中气氛紧张,朱棣开口道:“那就分两路进攻瓦剌。”
他转向朱瞻基:“你带着原来的两万士兵和三万鞑靼部的兵马,作为前锋先行。”
接着对朱高煦说:“老三,你带十万明军随后接应。”
朱高煦一听,心中暗喜,连忙答应:“臣遵旨!”
看着朱高煦得意的模样,朱瞻基却表现得十分冷静,只是平静地答道:“臣领命。”
周围的将领私下议论,觉得这位将军城府颇深,难以捉摸。
处理完战事安排,朱棣派人把朱瞻基唤来。
不多时,朱瞻基掀开帐帘走进来。\"皇爷爷。”
朱棣望向朱瞻基,问道:“来了。”
“皇爷爷找我,有什么事?”
朱棣开门见山:“瞻基,你觉得瞻培最近有没有什么变化?”
朱瞻基略显惊讶,没想到朱棣叫他来竟为这事。
但他很快点头:“有变化,他对政事比以前上心多了。”
“也比以前聪明了些。”
稍作思索后,他又补充道:“武艺也有提升。”
朱瞻培的变化确实很明显,无论谁都能感觉到他的转变。
早前的朱瞻培对政务几乎毫不关心,说好听点是悠然自得,说难听点就是纨绔子弟,整日无所事事,不过还算规矩,没做过坏事。
然而没多久,他突然开始关注商税,并且在商税出现问题后迅速妥善解决。
这类事情,如果是久居朝堂的老手来做,倒也合情合理。
可要知道,朱瞻培此前几乎从未涉足朝廷事务!
至于武艺,朱瞻基虽没见过朱瞻培上阵杀敌,但在演练时见过几次。
那时朱瞻培每天刻苦练习,进步自然存在,只是没想到进步如此显着。
短短五六天时间,朱瞻基便感觉朱瞻培的力量至少翻了一倍。
他心里猜测,朱瞻培可能是有意隐藏实力。
朱棣脸上带着复杂的表情:“变化太大了,我都有些不敢相信。”
朱瞻基笑着说道:“皇爷爷,这对咱们大明未必是坏事。”
朱棣听完朱瞻基的话,表情更加复杂,眼睛紧盯着朱瞻基,像是想要看透他的心思。
过了很久,朱棣嗓音沙哑地开口:“瞻基,你觉得瞻培究竟打的什么主意?”
“皇爷爷,不管他想做什么,我总觉得他对咱们大明不会有坏心,反而可能是想让它更强盛些。”
朱瞻基迎着朱棣的目光,见朱棣一声不吭地盯着自己,便试探性地说道:“或许,他是想当皇帝吧。”
朱棣忽然问道:“瞻基,你怕不怕?”
朱瞻基愣住了,竟然有些慌神。
毕竟突然冒出个强有力的对手,这对朱瞻基来说绝对不是好事。
尤其近段时间朱瞻培表现得太过耀眼,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在他身上。
虽然目前朱瞻基还占据优势,可长此以往,胜负还真难说。
朱瞻基沉默片刻,最终摇摇头,“瞻培确实是个强劲的对手,但我信任他。”
朱棣愣了一下,没完全理解朱瞻基的意思,“信任他?这跟信不信有什么关系?”
“皇爷爷,即便我和瞻培之间会有竞争,但我相信他不会对我下手。”
朱瞻基嘴角带笑,“光明正大地比试,没什么好害怕的。”
“您不用担心我和瞻培之间的感情,我们家还是有情义的。”
朱棣的眼神微微闪动,没有继续追问,挥了挥手示意朱瞻基离开。
看着朱瞻基离去的身影,朱棣轻叹一声,心里默默祈祷事情能如他所愿。
想起这些往事,朱棣脑海中浮现起当年兄弟几人在中都的时光。
那时他们四个被太祖遣回家乡锻炼,那大概是最和睦的日子了。
后来分封到各地做藩王,再相见时,一切都已不同。
朱瞻基不知道朱棣心中复杂的情绪,告辞后直接去了朱瞻培的营帐。\"瞻培!”
他在外面喊道。
因为朱棣他们的到来,今晚正好要商议对付瓦剌的事,尽管鞑靼提供了住宿,大家还是决定留在自己的营帐里。
朱瞻培听见声音,吃了一惊。\"大哥?”
他走到门口掀开帘子,看到朱瞻基站在那儿,手里还抱着个酒坛。
朱瞻培还没来得及问朱瞻基为何而来,就看见朱瞻基举起酒坛笑了笑,“来给你庆贺一下。”
朱瞻培侧身让朱瞻基进屋。
两人朝桌边走去,朱瞻培随口道谢:“那就多谢大哥了。”
坐定后,朱瞻基倒满酒,端起杯子说:“大哥,祝你击溃鞑靼,建功立业,敬你一杯。”
朱瞻培拿起酒杯,一口灌下。
放下酒杯后,他笑着对朱瞻基说:“大哥,这次咱俩别再斗酒啦。”
“现在人在军营,稍微喝点庆祝还行,要是醉了,咱爷爷非骂咱们不可。”
听朱瞻培这么一说,朱瞻基想起京城那次和朱高炽拼酒的事,也忍不住笑了。\"就喝几杯嘛,不至于醉的。”
朱瞻基忽然正色道:“打瓦剌这事得小心。”
“瓦剌比鞑靼厉害多了,那个阿鲁台也比脱脱不花难缠。”
停顿片刻,朱瞻基继续说道:“而且这回不一样,不是你一个人带兵。”
“凡事都要多留个心眼。”
虽然朱瞻基没明说,朱瞻培却立刻明白,朱瞻基真正让他提防的人是谁。
阿鲁台是敌人,朱瞻培当然会提防,而朱瞻基特意叮嘱他小心的,其实是朱高煦,或者说汉王。
这次朱瞻培和朱高煦各率一支军队,打仗是大事,稍有闪失关系到十万条人命,朱高煦应该不会在这时候捣乱。
可上次商税的事一样重要,关乎大明江山,朱高煦不可能察觉不到。
但他还是行动了。
朱瞻培点点头,“大哥,你就跟着爷爷吧。”
两人对视一眼,都没多说话,但彼此都懂对方的意思。\"能陪爷爷我就陪着。”
朱瞻基答应下来,这事不仅是朱瞻培担心,他自己也操心。
现在朱瞻培要出征,最适合的人选就是他。\"明天出征要当心。”
“嗯。”
朱瞻培和朱瞻基又聊了一会,因为朱瞻培第二天就要出发,朱瞻基也就没多待,很快告辞离开。
与此同时。
朱高煦的营帐内,气氛凝重。
朱高煦脸色阴沉。\"王爷,咱们现在动手呢?还是再等等?”
这话是从今天在帐篷里,被朱高煦用眼神示意、反驳朱瞻培提议的那个将军口中说出的。
此刻帐篷里只有他们两个人。
朱高煦慢悠悠地把玩着茶杯,目光幽深。\"先看看再说。”
他的声音带着寒意,“到时候再根据情况定。”
将军点点头,“也是,瓦剌军不像鞑靼那么好对付。”
“五皇子能轻易灭掉鞑靼,不过是鞑靼实力弱了些,再加上点运气,刚好找到那条路罢了。”
“也不知那些士兵是怎么想的,把他捧得像个神仙一样。”
朱高煦的脸色愈发阴沉,“这次我倒要看看这个好侄子究竟有多大本事。”
最后几个字,朱高煦几乎咬牙切齿地说出来。
将军说话带着轻视,还隐约透着几分酸意。
他跟着朱棣北伐不是一次两次了,虽然也有点小功劳,但都是些不起眼的小事。
这会看到朱瞻基这个小年轻头一遭上战场就立了大功,心里哪能服气?与其承认人家有本事,不如干脆认为那是运气好,这样心里或许能舒服点。
第二天一大早,朱瞻基披挂整齐,站在了五万大军面前。
面前这支部队混杂着鞑靼兵和明军,两拨人泾渭分明,彼此瞧不上眼。
朱瞻基一出现,鞑靼那边就安静下来了,毕竟他之前在战场上杀得凶狠,这些人都跟他打过交道。
他在战场上英勇无双,后来又神不知鬼不觉地跑到鞑靼老巢,一箭射掉他们的旗帜,把整个鞑靼搅得鸡飞狗跳。
鞑靼士兵都怕他,明军这边倒是士气高涨,毕竟朱瞻基可是他们的首领,五皇子!
“兄弟们听着!”
朱瞻基扯开嗓子喊,“今天我们出发去纳木儿河,对付瓦剌军!平时怎么吵都行,但现在,咱们是一条绳上的蚂蚱!”
“在这次战斗里,你们就是战友!”
朱瞻基语气变得严肃,眼神扫过所有人。
听见这话,好多士兵低下头,想起刚才的争执有点不好意思。\"打仗是很残酷的事,说战死沙场光荣也没错,但我问你们,谁愿意白白送命?”
他问。
五万人齐声吼道:“不愿意!”
这声音震天响,刚走出帐篷的朱棣、朱瞻基,还有正在另一侧整队的朱高煦都听见了。
众人发现朱瞻基穿上盔甲后跟平日大不一样。
不是没见过他穿铠甲的样子,而是现在的他浑身上下透着股狠劲,既像战场上的冷酷斗士,又像指挥千军万马的统帅。
这些特质让朱棣对朱瞻基另眼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