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着话呢,一个高个子的身影从外面晃了进来!
这个人戴着面具,裹着袍子,包得严严实实的。
他一进来,所有人都站起来啦!
“老大!”
这人才点点头,开口说道:“朱棣今天要打胜仗回来啦!你们应该都已经听说了吧!”
大伙儿都连连点头!
接着他又说:“朱棣身边高手众多,一般的办法根本伤不到他,不管是射箭还是放火,甚至是想效仿张良那种做法,短时间内也找不到合适的‘大石头’。”
他所说的,自然就是张良当年用大石头砸向秦始皇差点成功的典故啦!
但现在不行,他们的时间很紧!
虽然早就得到消息,但这里是京城,防守严密,要是不小心走漏了消息,反而会害了自己!
这时,那个戴面具的男人深深吸了口气,说道:“大家别慌,我找到超级厉害的东西啦!刚才来晚了,就是去找这个宝贝去了!”
他说的那个超级厉害的东西,让大家特别好奇。
古时候也不是完全没有重家伙,只是跟后来的那些不太一样。
马上就有一个小喽啰忍不住激动地问:“大哥,你是不是搞来一门大炮?”
听到这话,很多人眼睛都瞪大了,心里想着:真的会有大炮吗?
面具男叹口气,轻轻摇摇头,不说有也不说没有。
其实,这种大炮军队管得很严,不仅体积大不好搬,还容易暴露秘密。
他慢慢悠悠地说:“为了安全,现在我不能说太多。
我这么说呢,就是让大家别太害怕,打赢朱棣也不是完全没戏,咱们还有希望!”
大伙儿听完这才稍微放松了一些。
但其实没人知道,在京城那边,朱棣已经回来了,另外有一群人正在悄悄准备,他们就是大明的锦衣卫!
这帮人可不好惹,听说连小孩子听到了他们的名号都会吓得不敢哭。
此刻,这群人动作快得像闪电一样。
他们的头儿扯着嗓子喊:“皇上胜利回朝了,这次绝不能出一点差错,都记住了吗?”
底下的人连连点头,忙东忙西,就是要确保万无一失,比如怎么守城,怎么布置明岗和暗哨。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人急急忙忙跑进来,喊道:“大人,有消息!”
头儿皱着眉接过来一看,脸一下子变得铁青,大声吼道:“赶紧把他们抓起来!”
底下的人有些为难,说:“大人,我们现在赶不上了,而且我们根本就不知道他们在哪儿呢!”
头儿一听,头皮发麻,瞪了报信的人一眼,大步往外走,一边喊:“快来个人,找一个跑得快的,马上出城,一定要在十里亭见到朱高燧!”
锦衣卫的首领是朱高燧,所有的消息都要汇总给他,然后上报给朱棣。
他把一封密信递给一个锦衣卫,命令他火速出城,一定要在十里亭见到朱高燧。
十里亭呢,就是在城外大概十里左右的地方,算是一处地标,更像是个象征。
比如朋友亲人送别,再不舍也会在这里停下;皇帝送兵将出征也是到这里;大军回城,十里亭通常是第一站,大军会在那里休息调整一下。
一个锦衣卫骑着快马一路狂奔,等他到十里亭的时候,大军已经在那儿了。
这就说明,大军马上就要进城了!
大军一到十里亭,无论将领还是士兵,都知道离京城不远了。
按规矩,这里会有人出来迎接。
休息了一会,朱棣下令继续前进。
就在这个时候,前面突然有匹快马飞驰而来,大喊:“等等!”
锦衣卫从马上摔下来,直接跪在地上,面对朱棣。
朱棣披着盔甲坐在马上,低头看着跪着的锦衣卫,神色平和。
以朱棣这样的年纪和地位,他的修养和气度可不是普通人能比的。
锦衣卫对着朱棣叩头后说道:“皇上,等等!我们收到密报,长安城里有人不安分!”
听到这句话,朱棣的眼神立刻变得锐利起来。
这时人们才明白,眼前这个人不是普通的老人,而是大明皇帝。
他像一只发现猎物的猫,既有傲气又有威严。
朱棣挥了挥手让锦衣卫站起来,又示意大军停止前进。
他转身对周围的将领说话,顿时十里亭里聚集了许多人,都在等着听朱棣的指示。
朱高燧反应最快,刚进十里亭就跪下。\"父皇,儿子斗胆请求您,给我一天时间,大军先在外边待一天,我先回长安处理那些不安分的人,再回来向您请罪!”
朱棣冷笑一声:“这是京城!”
天子脚下,皇城根儿!
居然还有人敢生事!
更让朱棣恼火的是,锦衣卫到现在才传消息。
朱棣的话虽轻,但埋怨之意已经很明确。
朱高燧打了个寒颤,虽然不甘心,但还是低下头。
他大声说道:“请父皇暂停进城!”
朱棣知道朱高燧是在担心自己的安全,但他还是愤怒地甩了甩袖子。\"我是大明的皇帝!”
“京城是大明的京城!”
“我现在回京,还要再等一天吗?”
“老百姓都打扫好了,我在外边等一天,他们会怎么看?你们这些将士怎么看?那些阵亡的将士又怎么看?”
胜利归来不只是带回来了活着的士兵,还有阵亡将士的遗物。
当然,更多的是象征意义,比如破碎的盔甲和武器,都展示了战争的惨烈与不易。
朱棣大声质问朱高燧,吓得他一句话也不敢说。
朱高煦叹了口气:“陛下,他也只是担心您的安全而已!”
“我担心的是大明的脸面!是锦衣卫的脸面!”
朱棣大喊着,手指向京城的方向。
这一回,连朱高煦也被吓到了。\"看见你们就烦!这么大年纪了,还不如我的孙子懂规矩!”
朱棣喊道:“瞻培和瞻基呢?让他们来见我!”
因为打了胜仗,朱瞻培和朱瞻基分别在各自队伍前领队。
朱瞻培带的是主力部队,朱瞻基带的是巡逻队。
朱棣点了他们的名,很快就有人去叫他们了。
朱瞻培和朱瞻基快步跑过来给朱棣行礼。
朱棣挥挥手说:\"别拘礼了,在军营里不用这么多规矩。\"朱瞻培和朱瞻基抬头看着他,眼神平静,好像对朱棣的召唤并不意外。
其实,军队都快出发了,突然接到命令停下来,朱瞻培就觉得事情不简单。
毕竟朱棣是带兵的人,身边的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这次突然停军一定是有原因的。
朱瞻培找到朱瞻基商量,决定去看看怎么回事。
朱瞻基有点犹豫,担心乱了队伍挨骂。
朱瞻培拍拍他说:\"没事,我担着责任,就说是我主意,我只是怕出意外。\"朱瞻基叹了口气,准备跟着去。
这时听到朱棣喊他们过去。
到了十里亭,看到朱高燧跪着低头,朱高煦站那儿脸色也不好。
朱瞻培和朱瞻基互相看了一眼,行礼后没多问。
朱棣让朱高燧起身,然后对朱瞻培两兄弟说:\"你们马上换装,从南门进城。\"
朱瞻培愣住了。
本来计划是从西门进城的,现在突然改道,他有点搞不懂为什么。
他试探性地问:\"陛下,能不能告诉我为什么?\"
朱棣看了他一眼没说话。
周围人都不敢开口。
朱瞻基拉拉朱瞻培,示意他别再问了。
但朱瞻培没动,坚持要问清楚。
朱棣理解朱瞻培的性格,虽然他直来直去,但很正直,朱棣挺欣赏的。
他一时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只是叹了口气。
朱瞻培见状,又跪下说:\"能让大军停下,这事肯定很重要。
我不明白陛下为什么要这么做,但我希望您能给个理由,不然我实在不好执行命令。\"
他缓缓抬起脸,心里似有几分把握,直接说道:“陛下放宽心,我这性命是在千军万马里搏来的,死不了的!”
朱棣叹了口气。
他终于懂了,朱瞻基不仅聪明,还勇于担责。
这种事,明明重大,他却半步未退。
朱棣也不再隐瞒,直截了当地说:“京城里有些家伙不安分,想害我们祖孙三条命呢!”
朱瞻基一听,吓得脸色发白。
朱瞻基眉头微皱,神色变得凝重。
竟还有人敢起这种心思!
而且,还是在京城这样要紧的地方!
朱棣又叹口气,说道:“瞻基,瞻培,咱们从南门进,把西门留给他们那些心怀恶意的,咱们稳扎稳打,你们别冒险。”
此刻的朱棣已看得通透。
这么多的人里,他只在意这两个孙子。
至于朱高燧和朱高煦,越想越气。
朱瞻基听罢朱棣的话,忙转头看向朱瞻基,拉着他说道:“瞻基,听皇爷爷的,不知他们使什么招数害咱们,咱先避避风头吧!”
朱瞻基沉默片刻,默默点了头。
朱瞻基说得对。
对方既然敢动手,必是有备而来,不值当冒这险。
三人由一队士兵护送往南门而去。
此时,大军正回城。
京都西门处,很快有人瞧见大军方位,也有人瞅见朱棣的仪仗,百姓们欢呼跳跃起来。
然而在这热闹气氛里,朱高燧的脸色阴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