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培一听,立刻点头,“大哥放心,我可不是乱讲,真有九成把握。”
“那就好,在外面凡事都要小心……”
“那些外族人诡计多端,别让他们占便宜。”
“总之,保护好自己才最重要。”
说到最后,朱瞻基脸色突然严肃起来,声音也认真了几分。
朱瞻培点了点头,“嗯,我知道了,大哥你就安心等我的好消息吧。”
“好!”
朱瞻基笑了笑。
琢磨了一下,朱瞻培小声叮嘱了一句,“大哥,你一定要留在皇爷爷身边。”
具体为什么,朱瞻培没多说。
但朱瞻基心里清楚,两人对视一眼,都没开口,只是轻轻点了下头。
随后朱瞻基说道:“我送你出去吧。”
“行。”
朱瞻基一直把朱瞻培送到军营门口才停下脚步,转身看着朱瞻基,“大哥,别送了,在这就行,军营里还少不了你呢。”
兄弟俩互相看了眼,彼此心照不宣。\"万事小心。”
朱瞻基点点头,再次叮嘱。
朱瞻培答应了一声,飞快地翻身上马,抓稳缰绳,眼睛直勾勾盯着前方,大喊一声:“出发!”
朱瞻培的身影渐渐消失在远方,朱瞻基站在门口站了一会,便转身回去了。
这时,朱棣的军帐里有士兵来报信。\"皇上,先锋将军已经出发了。”
“他还真急,有人送他吗?”
“是长皇孙亲自把他送出去的。”
朱棣愣了一下,似乎想起了什么,脸上的表情有些复杂。
那名士兵看了看朱棣的脸色,又补充了一句,“看样子,他们聊得挺开心的。”
听到这话,朱棣的表情更复杂了,挥了挥手让士兵退下。
片刻后,军帐里传来一声叹息,“他们俩关系倒是很不错嘛。”
“确实不错……”
朱瞻基送完朱瞻培后,直接朝朱棣的军帐走去。
当他迈进军帐的时候,正好错过朱棣那一声叹息。\"皇爷爷。”
朱瞻基撩开帘子走了进去。
因为里面只有朱棣一个人,朱瞻基直接叫了声皇爷爷。
朱瞻培带着两万精锐部队,朝着鞑靼部方向前进。
一路上,战马的蹄声震天响,肃杀之气随着队伍的推进扩散开来。\"将军!”
徐副将,一个年轻的副官,骑着马靠近朱瞻培。\"我已经派人把消息放出去了。”
“估计鞑靼那边现在应该知道我们要过去的消息了。”
朱瞻培点头,“干得不错。”
徐副将咧嘴笑着,“我就想问问,那边的人知道后会有什么反应。”
“不过嘛……”
徐副将皱眉疑惑地问,“咱们为什么不偷偷摸摸地行军呢?”
要是悄悄地走,不就能给对方一个措手不及吗?
现在这样大张旗鼓地行动,还故意放话出去,人家收到风声肯定会提高警惕,到时候再打起来岂不是更麻烦?
徐副将越想越觉得朱瞻培的计划让人摸不透。
朱瞻基瞧出了徐副将的心思,微微一笑,忽然问了个不着边际的话:“咱们这支队伍怎么样?”
“咱们这可是大明军中的精锐,虽说不能一人敌十,但一人敌三,大概还行。”
徐副将有些摸不清头脑,本想商量为何如此张扬行军,却被问及队伍状况,犹豫片刻答道。\"一人敌三,勉强罢了。”
朱瞻基淡然说道。
明军无论士气还是实力确实顶尖,可鞑靼部也不是省油的灯。
他们生于草原,长于草原,与马为伴,骑射方面有天生优势。
明军能一人敌三已是极限。\"所以你觉得,咱们两万大军,按一人敌三算,也就相当于六万。”
“六万就能灭了整个鞑靼部?”
徐副将被堵得一时语塞,低声嘟囔:“也不是完全不可能。”
虽被轻声反驳,但他这模样像孩子无话可说,又不服输又心虚地回一句,朱瞻基并未动怒,反笑道:“确实有可能,不过鞑靼部灭了,咱们也剩不下多少人,这买卖划算吗?”
徐副将脸涨得通红,过了一会才挤出两个字:“不划算。”
“这就对了。”
朱瞻基挑挑眉说道:“之前我就说过,咱们不必跟鞑靼部硬碰硬。”
“不打怎么降伏鞑靼部?”
徐副将疑惑地问:“难不成是谈判?”
“可谈判怎么能让他们心甘情愿归顺大明,甚至主动献出鞑靼部?”
朱瞻基笑笑,什么都没说,直接策马向前,只留徐副将在原地发愣。
另一边。
鞑靼部的探子先得到消息,说明军要攻打鞑靼部,先锋已经快到了!探子立刻赶过去查看。
一看!
尘土漫天,马蹄轰鸣,大片草原被践踏得东倒西歪,满目狼藉。
为首的年轻人穿着将军盔甲,虽年纪不大,却气势逼人,姿态笔直,眼神锐利,眉宇间尽显自信与傲慢。
探子们躲在暗处时,偶尔对上他的目光,都不禁心头一颤,尽管他看似平静,却散发着强大的压迫感。
这些常年探听消息的人,眼光自然毒辣,一眼就看出这年轻人绝非凡品。\"大明什么时候出了这么厉害的将领?”
探子们心里纳闷。
这年轻气盛的家伙,肯定是朱瞻基无疑。
望着这股冲劲十足的明军,鞑靼的探子赶紧往回跑,急着汇报情况。
鞑靼那边一听,吓得不轻。\"这,是真的吗?”
有个大臣惊慌地问。
这时,鞑靼人正在商量明军逼近的事情。
所有人都注视着探子。
探子用力拍了一下肩膀,肯定地说:“我亲眼瞧见的,千真万确,他们马上就来了!”
话音未落,众人就急了。
坐在主位上的脱脱不花神情严肃,问:“明军直冲咱们鞑靼来了,你们怎么看?”
大臣们一时拿不定主意。
过了好一会,有个大臣站出来道:“我觉得,明军气势汹汹,咱们得避开。”
此言一出,不少大臣纷纷点头附和。\"对,咱们怎么打得过明军?躲一躲或许还能活命,不然硬碰硬,鞑靼可就完了!”
“阿鲁台都逃了,咱们为什么不去?”
“这是个好主意,虽然要走,但汉人有句话说得好:青山不改,柴火不断。
只要留得青山在,以后还有翻身的机会!”
“明军打仗一向勇猛,这次还是大明皇帝亲自领兵,咱们绝非对手,我同意撤退,别硬拼。”
不过,也有大臣疑惑:“明军好端端的,怎么突然打咱们鞑靼?”
“他们之前不是追着瓦剌吗?”
“没错,他们到底想干嘛?”
一位大臣解释:“瓦剌跑了,明军可能盯上咱们了。”
“毕竟,追不到瓦剌,他们不会白跑一趟。”
这时,一位大胡子壮汉大声反驳:“那他们不怕咱们和瓦剌联合吗?”
说完,他看着脱脱不花说:“我觉得不用怕明军,我们可以和瓦剌联手,到时候前后夹击,明军未必能占便宜!”
话音刚落,立刻有人反对:“别说瓦剌愿不愿意联手,谁能保证明军没留后招?”
“毕竟,大明皇帝打仗可不简单!”
虽然有人不愿撤退,但大多数人还是劝脱脱不花躲一躲。
脱脱不花皱眉思索,明军的实力他很清楚,可明军的目标明明是瓦剌,怎么会转向他们呢?
想了想,他挥手让大家安静,接着说:“不如先派使者去探探明军的底细,现在来的只是前锋部队,咱们还有时间准备。”
……
脱脱不花的话一出口,鞑靼的大臣们互相看了看,都表示赞同。
就在当天晚上,朱瞻基刚安营扎寨,就有士兵来报。\"将军!鞑靼派使者求见!”
朱瞻基挑挑眉,笑了笑,“请他进来吧。”
士兵刚走,就进来一个穿鞑靼装束的人,四十几岁的模样,有草原人的特点,高鼻子深眼窝,胡子比汉人多,个子也不矮,但看起来比一般的鞑靼人更斯文些,可能是鞑靼部的文官。
朱瞻培稳坐营帐正中,目光在鞑靼使者身上掠过,很快转移开,好像觉得这人不值一看。
鞑靼使者掀开门帘进来,一眼看到朱瞻培,脸上掩饰不住惊讶。
虽说探子已报说主帅很年轻,可真正见到时还是大吃一惊:大明什么时候冒出这么年轻的将军?
“鞑靼部使者布鲁克齐拜见朱将军。”
鞑靼使者向朱瞻培行了他们部族最尊贵的礼节。
尽管朱瞻培年轻,布鲁克齐也不敢轻视。
一是大明这次出兵声势浩大,得谨慎应对;二是鞑靼眼下处于劣势,适当示弱是有必要的。
再者,这位将军姓“朱”就算不知道具体背景,至少也是皇室血脉,更加不敢怠慢。
因此,即便朱瞻培是以先锋将军的身份接待,鞑靼使者仍行了最高规格的礼。
朱瞻培面无表情,对鞑靼使者的恭敬毫无反应,只淡然说道:“起来吧。”
这一下,布鲁克齐心里更没底了,说话时底气弱了不少,“我来是想问问,将军率军前来所为何事?如果鞑靼部能帮忙,请直言。”
布鲁克齐这个问题问得很巧妙,既问了明军来的目的,又淡化了明军的强势,避开直接提及的敌意,反而表现出愿意帮助的态度。
他对自己这句话很满意,说完身体也放松了些,心想:既拍了马屁,又让对方难以直接说是来侵略的,这样就能掌控局面了。
朱瞻培一眼看穿了他的意图,嘴角微微扬起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但语气却很严肃。\"想知道的话,叫你们可汗脱脱不花亲自来见我!”
殿下!
布鲁克齐额头瞬间冒汗,这才意识到对方竟是皇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