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脸色却不太好看,冷哼一声扭过头去,装作没看见。
朱瞻基离得太远,没注意到他们的表情。
他听完回答后正色说道:“既然大家都想赢,那就得好好配合。
军队靠的是每个士兵,只有听话、合作,才能少流血,懂了吗?”
“懂了!”
鞑靼军和明军异口同声答道。
这一回,两边的军队不像之前那么剑拔弩张,反而开始互相接受,氛围缓和了许多。
朱瞻培看到这个情况,心里觉得还算满意。
虽然明军和鞑靼军之间有些摩擦,这很正常,可是在战场上,大家就得抛开这些成见。
要是自己先闹起来,那最后吃亏的就是自己,会让敌人占便宜。
打仗的时候,每个环节都很关键,稍有差池,之前的胜利可能就没了。
所以朱瞻培一定要消除他们之间的隔阂。
在战场上,大家就是一起并肩作战的伙伴!
“各位!不管是明军还是鞑靼军。”
“瓦剌部是我们共同的大敌!是我们都必须对付的家伙!”
“我们的家乡都被他们骚扰过!”
“如果我们这次不把瓦剌军彻底干掉,让他们有机会东山再起,那鞑靼部肯定会被他们盯上,成为下一个攻击目标!”
朱瞻培说完,鞑靼军的士兵全都变了脸色。
他们跟瓦剌军有过很多交锋,也知道鞑靼部和瓦剌部向来不对付,自然明白这话的意思。
要是瓦剌军没被消灭,等明军撤走后,没有多少战斗力的鞑靼部就会成为瓦剌军的目标,他们肯定会狠啃鞑靼部一口。
朱瞻培接着说道:“同样的道理,要是瓦剌军卷土重来,我们明军的边疆也会一直受到威胁!”
这下轮到明军的脸色变了。
此刻,无论是鞑靼军还是明军,都想着要把瓦剌军给灭了。
只有消灭了瓦剌军,他们生活的地区才不会继续被打扰。
朱瞻培提高了声音,“兄弟们!我们的背后是家人、爱人、朋友!今天我们站在这里,就是要守护这一切,不让我们的家园陷入战火!”
“为了背后的人,我们一定要击败瓦剌部!”
话音落下,士兵们立刻大声呐喊起来,“冲!拿下瓦剌部!”
“拿下瓦剌部!”
这高昂的口号展示了士兵们高昂的士气。
朱棣、朱瞻基以及其他初次见到朱瞻培领军的将领们,都被深深震撼了。
不说别的,单是鼓舞士气这一点,朱瞻培就做得非常棒,完全不输任何一个指挥官。
不,应该说,他甚至比很多指挥官还要优秀。
要知道,他的手下既有明军也有鞑靼军!
这样的混编队伍其实风险很大。
但现在,朱瞻培只用了几句话,就让明军和鞑靼军的敌对情绪消失了,还大大提升了士兵们的斗志!
朱瞻培全然不顾周围人的目光,翻身跨上马背,手起刀落,高声下令:“出发!”
率领五万精锐的前锋部队整齐有序地朝瓦剌军的方向挺进。
大军如潮水般在草原上滚滚前行。
朱瞻培一边策马,一边留意四周动静,同时盘算着如何赢得这一战。
可以肯定的是,与攻打鞑靼时相比,这回更棘手。
先不说双方的实力悬殊,瓦剌军虽行动迅速,但整体力量远超鞑靼,且依然保持着强大的战斗力。
再看地形,也是个大问题。
攻打鞑靼的时候,明军占了地势的优势。
可这次完全不同,瓦剌军驻扎之处四周空旷坦荡,四面八方的道路畅通无阻,这是骑兵施展的最佳场所,而明军在骑兵这方面明显不如草原上的部落。
这些草原骑兵最擅长的就是冲杀突击,如此平坦的地形对他们来说简直是如虎添翼。
至于明军引以为傲的大炮,在这里完全派不上用场。
此刻,除了朱瞻培与朱高煦各自指挥的前后两支队伍,剩下的兵力将由朱棣带领,随后赶往纳木儿河。\"将军,”
徐副将紧跟其后,急切地问,“到了那里,咱们怎么对付瓦剌部?”
朱瞻培瞥了他一眼,见他满脸期待,不禁笑了:“这事得好好合计合计。”
徐副将听后,愣住了,挠挠头说:“我还以为您已经胸有成竹了呢。”
……
“确实有些思路,不过等大家聚齐再说。”
朱瞻培意味深长地看着徐副将,“瓦剌军可不是鞑靼军那样好打发的。”
“所以做什么都得小心翼翼。”
朱瞻培没说出口的是,虽然朱棣随后会赶来,可谁能保证朱高煦不会趁朱棣还没到就耍什么花招呢?当然,最好什么事都没有,但小心一点总是没错的。
徐副将迟疑片刻,继续问道:“那我们的前锋部队,是不是用鞑靼军做主力?”
朱瞻培点头答道:“瓦剌军就在纳木儿河边扎营,那边地形太开阔。”
徐副将听明白了,这种情况下,鞑靼军,尤其是他们的骑兵,确实比明军更有优势。\"虽说鞑靼军是我们目前的主要力量,但别忘了,他们现在可是跟咱们站在同一边的。”
朱瞻培眉头微蹙,提醒道,“一定要盯紧点,要是鞑靼士兵和咱们的将士发生冲突,得马上处理好,而且咱们谁都不能偏袒。”
徐副将疑惑地嘟囔:“可咱们让鞑靼军当主力,不就是为了趁机削弱他们吗?”
徐副将压着嗓子说话,因为这里不仅有咱们的人,还有鞑靼那边的。
这话要是被他们听去了,那可不得了。
他说:“削弱他们是目的之一,但最重要的还是打败瓦剌军,而且还要尽量保护咱们大明的兄弟们。”
“一支队伍里头,两派人互相不对付,你觉得这样还能打仗?还能撑得住?”
徐副将想都没想就摇摇头,“不行。”
“咱们现在最厉害的火炮,在这种地方几乎没用。”
“这场仗,主要还得靠这些兵,不管是不是咱们的人。”
“再说,兔子急了都会咬人,要是我们真让鞑靼军去送死,他们能同意?难道看不出他们也是有想法的?”
“如果真这么干,不用敌人动手,我们自己就得先乱套了。”
徐副将点点头,“我懂了,我会好好盯着鞑靼和咱们这边的情况。”
这时,京城那边传来消息。\"殿下,各地增加商税的事正在按计划推进,已经收到不少了。”
朱高炽笑了,“大家辛苦了,有没有遇到什么反对或者不配合的?”
杨荣抱拳回答:“殿下尽管放心,一切都很顺利。”
“到现在为止,没人反抗,大多数商人都很配合,税款很快就被交上来了。”
“有些商人开始观望,但看到别人交了,也就跟着交了。”
“好!”
朱高炽高兴得鼓掌笑起来。
朱高炽看了看各地商税的报告,问:“‘五三七’政策收到的税款现在是多少?”
于谦报出一个数字。
所有人都吃了一惊,这个数比大明开国以来的任何一次都多!大家虽然早有所料,但还是被震撼到了。
朱高炽又惊又喜,“这下咱们大明的粮仓总算满啦!”
其他大臣也很兴奋,不仅因为国库充实了,还因为这是太子主持的,做得这么成功,对他的地位肯定有好处。
或许有人会问,不是朱瞻培在管这事吗?
可朱瞻培是谁?
他是太子的第五个儿子,这份功劳就算不直接归太子,对巩固他的地位也是很有帮助的。
回想过去,当初朱瞻培提出这个办法的时候,谁也没想到会这么有效。
那时还有人骂他胡闹,说他会毁了国家的根本。
可现在看看,这不是糟蹋国家,而是给大明加固了防线!
现在大家都暗自庆幸,幸好当时百姓有怨言的时候没有真的取消加税,否则现在大明的家底可就少了一大块了。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人慌慌张张跑进来通报:
“太子殿下,漠北那边的战报回来了!”
正在讨论税赋的朱高炽与随行的官员们都愣住了。
朱高炽急忙说道:\"快拿来!\"
接过战报一看,他的眼睛几乎瞪出来了。
看完全部内容后,朱高炽整个人都傻眼了。
看到朱高炽如此反应,大臣们心里七上八下,感觉事情可能不太好。\"殿下,出了什么事?北边战事如何?\"杨士奇急切地问,脸上满是担忧。
朱高炽还没缓过劲来,听到杨士奇询问,便直接把战报递给了他们。
杨士奇接过后,大臣们全都围上去看,到底是什么事让朱高炽如此失态。
一看战报,上面写着朱瞻基率领两万大军,仅仅四天就攻下了鞑靼,所有人都惊呆了。\"这……五皇子殿下,居然仅凭两万人,这么短的时间就拿下了鞑靼?\"有位大臣惊讶地喊道。
这时朱高炽回过神来,也觉得这事太不可思议了。
朱瞻基这是第一次上战场,他原本没指望朱瞻基能在此次北伐中有太大贡献,只是让他跟着去,一是照顾朱棣,二是让他学习些军事知识。
毕竟,朱家的人,哪个没上过战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