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是新年,过法还是老套路。
大年初一吃过早餐,王鹏开始给爷爷奶奶,二叔二婶拜年,今年的压岁钱翻了一番,变成一毛了。
然后,就到了友仁爷爷家,友仁爷爷没有给他压岁钱,而是给他安排了好多活儿。
“小鹏,出了年节,你就该学针灸了,学针灸你首先要学懂藏象学,好好将书再看一遍。”
“好的,爷爷,我这几天一直在看呢。”
其实,王鹏也不是为了学针灸在研讨藏象学,主要是因为这门学问是中医学的基础,不把它弄懂,你就对中医无从谈起。
“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
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它是在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概括总结而成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好多人认为中医就是吃吃汤药,最多刮刮痧,针灸针灸,没有外科,不会做手术,其实错了。
藏象学说的形成,可以上溯到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内经》。
当时解剖所取得的直观认识为藏象学说的形成打下了形态学的基础。
《灵枢·经水》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脏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
说明在《内经》时代,人们已自觉地把解剖知识引进了医学领域,所记载的人体脏腑的位置、形态、大小等,即是中国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的真实记录,许多数据都与现代解剖学非常相近。
而且,古代医家凭借长期的生活、医疗实践,对脏腑功能活动、脏腑与形体官窍关系的认识已超越了解剖的范围。
在《内经》所奠定的基础上,《难经》对脏腑的解剖形态和功能的认识又增进了一步,首次提出“左肾右命门”的观点,促进了后世对命门的认识与争鸣。
《中藏经》以脉证为中心,分述五脏六腑的寒热虚实,判断证候的顺逆,形成了系统的脏腑辨证理论。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记述了五脏六腑的轻重、大小、长短、阔狭、容量等,将五脏、五时(春、夏、长夏、秋、冬)、五方(东、南、中、西、北)、五体(筋、脉、肉、皮、骨髓)等纳入五行的范畴,说明脏腑器官之间及与自然界的整体联系。
对于杂病,则以五脏为中心,分列病证并阐述其证治方药。
宋代儿科学家钱乙,治病以五脏为纲,配合五腑(六腑除三焦外)、五官、五志等进行辨证,认为五脏的发病特点是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并对五脏为病的常见症状作了归纳,立法用药颇具匠心,对后世影响很深。
金代张元素,以脏腑寒热虚实来分析病机,进行辨证治疗,并从补虚、泻实、温寒、清热几个方面提出常用方药,对脏腑辨证作出很大的贡献。
金元医家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突出脾胃在发病中的重要性,立方用药侧重补中升阳。
清代叶天士提出了养胃阴的理论和方药,补充和发展了李东垣的内伤脾胃学说。
另一位清代医家王清任认为业医治病,当先明脏腑,并躬身实践,解剖尸体,对传统理论提出某些质疑,如否定“心主思”之说,认为“灵机记性在脑不在心”。
经过历代医家长期的探索和实践,藏象学说逐步成为中医学基础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间着作可谓汗牛充栋,那是王鹏一时能够掌握的。
不过,道不同理通,只要掌握了藏象学理论基础的道,其间千变万化的术,就万变不离其宗了。
自从上次听常问大师讲过内功的运行法则以后,王鹏一直勤习不缀,觉得自己进步很快,虽然身体没见强壮多少,但是力气却大了不少,而且神清气爽,走路都轻飘飘。
看起书来思维也很清晰,记忆力好的也不是一星半点,中医理论的理解飞速地在增长。
“爷爷,人们说中医不会做外科手说,我看了这些医书以后,觉的并不是那样的,外科手术应该也是中医重要的组成部分呀,为什么没有见过中医做手术呢?”
“小鹏,你的这个问题问的好。
首先中医肯定是会做外科手术的,否则就不会有刮骨疗伤一说。
其次,由于由于国运的衰落,中医也随着衰落了,再加上近现代西医的冲击,让中医的外科医术也无法得到彰显。
华佗给曹操治病,要给他打开脑壳,就说明在三国时代中医已经掌握了开颅手术的技巧,只是这些技术由于种种的原因没有传承下来而已。”
“嗯,应该是这样的。”
王鹏和友仁爷爷探讨了一会儿中医知识,便告辞离开去了高侯三奶奶哪儿。
高侯三奶奶,没有吝啬,竟然给了他一块钱的红包,让他有点儿不好意思。
“奶奶,我都这么大了,你还给压岁钱。”
“多大,再大你在奶奶面前也是个孩子。”
高奶奶说着拿出了一些核桃柿饼放在炕桌上让王鹏吃。
也许是日子过的稍微松快了一点儿,奶奶今年供桌上供的供品格外的丰盛,盛放供品的一律是王鹏换给她的新的碗碟。
“奶奶,我买的这些碗碟,摆出来大气吧?”
“嗯,挺好的,隔壁的计权奶奶还跟我说也要和你换呢。”
计权奶奶也是王鹏家的一个本家奶奶,家里过的还比较殷实,应该有不少东西。
“没关系,让她到我家找我妈就行。”
“年前我已经给她说了,不知道她为什么没换,昨天过来看我洗盘子,又提起了这事。”
“哦,没关系的,只要她们愿意,什么时候过来都可以。”
王鹏和高侯三奶奶聊了好一会儿,直到马上吃中午饭呀,才回到了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