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五一过,王鹏就催促着家里赶紧泡糯米,碾面,滚元宵,说是要送人。
现在的王鹏由于做出的成绩,在家里说话还是管用的。马上家里就动员起来,开始置办滚元宵的原料和家伙事儿。
“大米芯芯藕瓜瓜,元宵蛋蛋小娃娃。”
就像吉祥三宝一样,是王鹏他们这儿的能够拿得出去的三种特产,别看这些东西后世比较平常,在当时的社会里,可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给亲戚朋友过年送几斤大米,一捆莲菜,正月十五再拎点儿元宵,可是十分难得的事情。
因此十五以前,王鹏要早早地将元宵做出来,给蔡光启他们送了过去。
元宵的馅子是用白糖、红糖、糖稀、芝麻、核桃混合而成的,讲究一点儿的还会在里面放点儿玫瑰,然后压扁,切成方块,放到盛在箩筐里的糯米粉中滚,最后滚成一个个像小娃娃的脸一样白白的元宵。
王鹏将滚好的元宵,五十颗一份,用提前准备好的的柳条筐装了起来,拎了三筐,坐公交到了市里,给蔡光启、蔡光美、张凤兰家各送了一份。
“小鹏,你看你还这么麻烦地给我们送元宵,这东西又不好团弄,真是费心了。”
蔡光启笑眯眯地看着王鹏嗔怪道。
“蔡叔,没事的,你没看我专门用柳条筐盛着来的,碎不了。”
蔡光启打开柳条筐盖一看,可不怎么地,一摞摞元宵整齐地排在哪儿,还真没有一点儿破损。
“好,那怎么今天中午就煮元宵吃。”
香甜柔糯的元宵吃在嘴里确实好吃,让蔡光启一家赞不绝口。
“小鹏,你们哪儿的元宵好做不好做?”
“还行,做起来也不难。”
“我想给我们单位元宵节前发点儿福利,你看能不能赶上?”
“今天初八,给我三天,哪怕五天,也才十三,应该能赶上,不过不知道能要多少?”
“每人两斤,你给我准备一千斤吧。”
“蔡叔,可以,不过糯米、芝麻、核桃都没问题,就是白糖和红糖需要你帮忙给搞点儿。”
“那个没有问题,白糖红糖我给你各准备三百斤够不够?”
“够了,绝对够了。”
“那行,我给他们打电话,让他们装好后,过来接你,直接坐车回去吧。”
“好的,我没有问题。”
王鹏也没有想到自己送元宵的一个平常举动,竟然带了一笔生意,虽然挣不了多少,但是,也是一条路子。
回到村里,王鹏仔细地将事情从头到尾捋了一下。
这个事情自己一家做肯定不行,还得将全村的人一起来做。而且,这也是一次增强自己村里话语权的机会,自己一定要把握住了。
因此,他将东西放好以后,就和哥哥一起到了大队书记家。
“老蒯叔,我有件事情想和你说。”
老蒯叔,在村里当书记多年了,是赵翠娥的上门女婿,性格十分的好,谁家有个事事情情都乐意帮忙,在村子里的威信还是很高的。
“小鹏,什么事?你尽管说,只要能帮上的村里肯定会帮的。”
老蒯叔还以为王鹏家遇到什么事了。
“有这么个事,我们蔡老师的他爹不是在省供销社吗?
他想弄点儿元宵给他们职工发福利,要的数量有点儿大,我想让队里动员社员们一起做一下,赶在十三以前给做出来,每斤元宵人家给出一块钱。”
王鹏跟蔡光启说好的是两块钱一斤,他给老蒯叔说一块钱,是经过自己估算的。
白糖、红糖当时一斤的价钱也就是六毛钱,糯米价在四毛五左右,加上芝麻、核桃、糖稀用不了多少,满打满算,一斤元宵的成本也就是六毛钱。
这里面还不包括水。
那家伙一斤元宵,起码有三两是水。
至于人工,那就不提了,大正月的大家都没有开工呢。歇在家里,歇着也是歇着,一千斤元宵挣四五百块钱,也就是三天的工夫,老蒯叔肯定会干的。
果不其然,老蒯叔愉快地就接受了。
“小鹏,这是好事,我马上安排,多用一些人,争取提前给你做出来。”
“老蒯叔,你可记得找人编点儿柳条筐,十斤元宵一筐,防止压碎元宵。”
“好的,这个更没问题。”
就这样,随着老蒯叔的广播声,村里顿时热闹起来。
磨米的磨米,编筐的编筐,到王鹏家拿白糖红糖做馅的做馅,事情立马就落实了下去。
新磨好的米,在水里浸泡了一天一夜,又风干了半天,然后就是碾面,罗面,滚元宵。
第三天,也就是正月十二那天,一百筐,每筐十斤的元宵就做了出来,王鹏当场将一千元现金支付给老蒯叔。
拿到钱,老蒯叔乐得嘴都没有合上。
“小鹏,好样的,以后这样的事情尽管往回了揽,大队全力支持你。”
“好的,我知道了,老蒯叔以后你就听好吧。”
和老蒯叔做完交接以后,王鹏用大队里的电话给蔡光启打了过去。
“蔡叔,元宵做好了,你让人来拉吧。”
“这么快?好,我马上让人去拉。”
过了有一个多小时,供销社的汽车就来到了村里,王鹏招呼着装车完,才回到了家里。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之间,正月十五就过去了,学校也开学了。
虽然,蔡老师已经拿到了京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她,还是来到了学校和大家告别。
她带着糖见人就发,让整个校园都沉浸在了欢乐的气氛之中。当然,她也没有给王鹏少带东西,带了满满地一大提报食物,并将自己在京城大学的地址给王鹏留了下来。
这段时间,也有陆陆续续的知青回到了村里,每个人都喜气洋洋,都给王鹏带了好多的礼物。
通过他们,王鹏知道了村里的知青几乎都通过了高考,再不济也是中专,让王鹏为他们十分的高兴。
就这样,熙熙攘攘的,一周就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