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知仲喺假知》(粤语诗)
文\/树科
爷爷嫲嫲话
爸爸妈妈打……
老师人哋教
我哋学到嘢……
学冇学有?
真识假识?
咪己己呃己己
真知喺感悟……
《树科诗笺》2025.5.13.粤北韶城沙湖畔
《从方言呢喃到哲思叩问》
—— 论《真知仲喺假知》的诗性突围
文\/阿蛋
在当代诗歌的浩渺星空中,树科的《真知仲喺假知》宛如一颗独特的星辰,以粤语方言的质朴光芒,划破了现代诗晦涩难懂的迷雾。这首创作于 2025 年 5 月 13 日粤北韶城沙湖畔的短诗,以寥寥数语,构建起一座关于知识本质的哲学迷宫,让读者在方言的呢喃中,开启对 “真知” 与 “假知” 的深度思索。
诗歌开篇 “爷爷嫲嫲话 \/ 爸爸妈妈打……”,用极具生活气息的粤语口语,勾勒出传统家庭教育的场景。“话” 与 “打” 两个动词,看似随意,却精准地捕捉到长辈教育方式的两面性 —— 言语的谆谆教诲与行为的严厉约束。这种描述让人联想到《颜氏家训》中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的教育理念,在传统中国家庭中,教育往往是温情与严苛并存。而此处用粤语方言表达,更增添了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使诗歌充满生活的质感,仿佛将读者带入岭南地区寻常百姓家,感受那份独特的家庭教育氛围。
紧接着 “老师人哋教 \/ 我哋学到嘢……”,视角从家庭转向学校,“人哋”“我哋” 这些粤语中的人称代词,拉近了叙述者与读者的距离,营造出一种亲切的交流感。“学到嘢” 简洁直白地表达了学习的结果,但这种结果究竟是什么,诗歌并未急于给出答案,而是通过这两句的过渡,将话题引向更深层次的思考。在古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韩愈在《师说》中强调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而现代教育中,老师的角色同样至关重要。树科在此处提及老师的教导,引发读者对现代教育模式下知识获取的反思。
“学冇学有?\/ 真识假识?” 这两个连续的疑问句,如重锤般敲击着读者的心灵,将诗歌的核心矛盾抛到眼前。这两句采用粤语中常见的正反疑问句式,简洁有力,充满节奏感。它打破了前文叙述的平静,引发读者对学习成果和知识真实性的深度质疑。在哲学领域,关于知识的真假判断一直是重要的命题,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中就探讨过知识的本质,认为知识是经过证实的真信念。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学到的知识,究竟有多少是真正内化于心的 “真知”,又有多少只是浮于表面的 “假知”,这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咪己己呃己己 \/ 真知喺感悟……” 诗歌的最后两句给出了答案,“咪己己呃己己” 用粤语方言直白地告诫读者不要自欺欺人,这种口语化的表达,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而 “真知喺感悟” 则点明了诗歌的主旨,强调真正的知识源于内心的感悟。这与王阳明 “知行合一” 的哲学思想不谋而合,王阳明认为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有通过实践和感悟,才能将外在的知识内化为真正的智慧。树科在诗歌中倡导的,正是这种摒弃虚假、追求内心真实感悟的求知态度。
从语言形式上看,这首粤语诗极具特色。粤语作为一种古老的方言,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具有独特的韵律和美感。诗歌中使用的 “嫲嫲”“人哋”“嘢” 等粤语词汇,不仅增强了诗歌的地域特色,也使诗歌更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同时,诗歌采用简洁明快的短句,没有复杂的修辞手法和华丽的辞藻,却以质朴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哲理,这种 “大巧若拙” 的创作手法,与陶渊明诗歌 “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的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结构上,诗歌层层递进,从家庭、学校的教育场景,到对知识真假的质疑,再到最终点明真知源于感悟的主旨,逻辑清晰,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都紧密围绕主题展开,没有丝毫拖沓,使读者能够迅速抓住诗歌的核心思想。这种简洁而有力的结构,避免了现代诗歌中常见的晦涩与冗长,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引发深刻的思考。
《真知仲喺假知》这首粤语诗,以其独特的方言魅力、深刻的哲学思考和简洁的艺术形式,在当代诗坛独树一帜。它不仅是对知识本质的一次叩问,也是对现代教育和求知方式的反思。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知识如潮水般涌来,我们更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像诗歌中所倡导的那样,摒弃虚假,用心感悟,去追寻真正属于自己的 “真知”。这首诗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在知识海洋中探索的道路,提醒我们不要迷失方向,始终坚守对真理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