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城的深秋,寒风裹挟着细沙扑在百工署青铜门钉上,发出沙沙声响。李岩握着一卷《叠铸图谱》,指尖摩挲着图中交错的模具纹路,窗外传来更夫敲打的梆子声,已是三更天。
\"陛下,赵国细作混进了铸剑坊。\"腹?的声音突然从房梁传来,黑衣墨者倒挂金钩,月光映得他腰间的机关匣泛着冷光。李岩将图谱往案上一甩,烛火猛地跳动,映出他眼底的寒芒:\"来得正好,就怕他们不来。\"
三日前,百工署突然来了个自称\"魏三\"的铸剑师,操着一口混杂赵地口音的官话。此人特别关注叠铸法的模具拼接工艺,总在工匠们休息时,借着帮工的名义凑近观察。腹?的墨者暗桩早已盯上他,将其一举一动绘成密信,连夜送入咸阳宫。
次日清晨,铸剑坊内炉火正旺。魏三混在学徒中间,目光死死盯着老师傅手中的陶范模具。突然,一声惨叫划破长空——一名学徒的手指被飞溅的铁水烫伤,众人手忙脚乱之际,魏三迅速将一枚陶范碎片藏进袖中。
这一幕被躲在暗处的墨者看得真切。当晚,李岩召来百工署令,在密室中展开一场精密部署。\"把错版模具给他。\"李岩指着案头一套刻着繁复花纹的模具,冷笑道:\"这套模具看似完美,实则浇铸时会产生气泡,剑身必然脆如薄纸。\"
十日后,邯郸城。赵国大将军赵括握着新铸的青铜剑,得意地对部将们道:\"秦人叠铸法又如何?本将军照样能仿制!\"话音未落,一名士兵匆匆来报:\"将军,昨日新铸的三百柄剑,遇水后竟开始生锈!\"
赵括脸色骤变,抓起身边的剑往水缸里一插,不过片刻,剑身表面就泛起大片黑斑。\"不可能!\"他怒目圆睁,\"传铸剑师!\"
与此同时,咸阳宫却在举办一场特殊的庆功宴。李岩手持一柄寒光凛凛的叠铸剑,在月光下缓缓抽出,剑锋划过青砖,竟留下一道深可见骨的剑痕。\"诸位请看,这才是真正的叠铸工艺。\"他将剑递给蒙恬,转头对满座大臣道:\"赵国偷走的,不过是我们故意泄露的次品。\"
正当众人惊叹时,侍卫突然来报:\"启禀陛下,赵国派使者求见,说有要事相商。\"李岩嘴角勾起一抹笑意,对腹?使了个眼色。
赵使踏入咸阳宫,趾高气扬地呈上一柄锈迹斑斑的剑:\"李岩,你们秦国的叠铸法不过如此!我赵国仿制的剑...\"话音未落,李岩突然抬手打断:\"贵国铸剑师可曾听说过光谱分析法?\"
不等赵使反应,李岩命人取来一盏特制的油灯,将赵使带来的剑削下一小块投入火焰。刹那间,火焰竟呈现出诡异的紫色。\"看到了吗?\"李岩指着火焰对目瞪口呆的赵使道,\"真正的叠铸剑投入火焰,应是呈现青白色,而你们的剑里掺了过量的铅,自然遇水即锈。\"
赵使如遭雷击,瘫坐在地。李岩趁机宣布:\"即日起,大秦颁布《工谍律》,凡泄露技术者,全家罚入铁矿为奴!但只要严守机密,工匠们每月可得双倍津贴!\"此言一出,满座哗然,却无人敢质疑。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三日后,百工署一名老工匠突然失踪,连同失踪的还有半卷记载着叠铸法关键数据的竹简。腹?连夜搜查,在咸阳城郊的一处破庙中找到了老工匠的尸体,却不见竹简踪迹。
\"看来,赵国在咸阳的暗桩不止魏三一个。\"李岩盯着案头的竹简残片,眼中闪过一丝警惕。他命腹?将剩余的叠铸技术全部加密,同时在百工署内安插更多墨者暗桩。
深夜,咸阳城的街道上,一个黑影鬼鬼祟祟地穿梭在巷子里。此人正是赵国新派来的细作,他怀里揣着偷来的竹简,心中暗自得意,却不知自己早已被墨者盯上。当他即将出城时,数十名墨者突然现身,将其团团围住。
\"交出竹简,饶你不死。\"腹?冰冷的声音在夜色中回荡。细作见势不妙,突然将竹简往嘴里塞,妄图销毁证据。腹?眼疾手快,甩出一枚墨攻机关,精准地打在细作手腕上,竹简应声落地。
这场技术保卫战看似大获全胜,但李岩知道,这只是开始。赵国不会善罢甘休,其他诸侯国也必定会想方设法窃取秦国的先进技术。他望着窗外的星空,握紧了手中的青铜剑——铁血维新的道路上,注定充满了明枪暗箭,但他绝不会退缩半步。而焰色反应这一意外发现,也将为大秦的资源勘探带来新的突破,一场更大的变革,正在黑暗中悄然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