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国家治理与私人关系不同。国家需要规范化运作,不能再像从前那样随意分配资源。它需要一套完整的体系,让每个人的行为都在规则框架内进行。然而这种做法,在最初随驾征战的功臣眼里,无异于领导者背弃了昔日的情谊,不再顾及旧部利益,不再讲究江湖义气。这是深层次的利益冲突,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无解的难题。
好在明朝立国已有二十多年,大部分规章制度已逐步完善。唯一的遗憾是,当年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那些元勋尚有不少健在。
“末将明白,愿领受任何责罚。”傅叶语气诚挚,“只要能让大将军平安无事,末将即使赴死亦无怨言。”
朱允熥凝视着他,心中暗叹:正因为有你这样愿意为蓝玉献身的人,蓝玉才会有性命之忧。否则,朱元璋根本不会考虑对他下手。
这类事情,一时半刻难以向傅叶解释清楚,也无须多费唇舌。
制度性的问题,只能通过制度改革来解决。
仅仅针对个人,没有任何实际价值。
朱允熥随即转向蓝玉说道:“舅公,明日上朝时,我会尽全力保你性命。不过,这可能需要你承担相当大的后果。”
“我明白了!”蓝玉答道,“一切听凭殿下安排。”
“你也不应对皇祖父心生不满。”朱允熥注视着他说道,“你如今的处境,完全是咎由自取。”
“当年我父亲在世时,皇祖父或许会纵容你。但现在我不在了,情况完全不同了。”
“皇祖父今日未派人阻止我,足以说明他对你的感情深厚,不愿见你身首异处,你应该理解他的良苦用心。”
蓝玉淡然一笑,说道:“陛下的心意,我心里有数。”
“自从那天被殿下训斥后,这几日在家反省,我也已明白了陛下面临的困境。”
“江山社稷,责任重大,陛下也有他的难处啊!”
朱允熥凝视着他,郑重嘱咐道:“有一件事,你要铭记于心。”
“明天上朝时,不论皇祖父还是其他官员质问你,你可以选择认罪或不认罪。”
“唯一重要的是,你的根本在于对我父亲的忠诚。”
“虽然我父亲已逝,但只要记住这一点,你就能安然渡过此劫。”
蓝玉心中一震,急忙说道:“我记住了。”
就在两人谈话之际,外面传来通报。
“都察院左都御史袁泰,求见吴王殿下!”
朱允熥略感意外。
他还年轻,过去一直住在宫里,直到最近才受封为吴王,**居住于此。
与朝廷官员并无交集。
左都御史亲自来访,必然是为了蓝玉的事而来。
“不见!”
朱允熥果断拒绝道:“就说本王今晚已经休息,有什么事,让左都御史明日再说。”
“袁大人称此事紧急,非见殿下不可,否则他今晚不会离开。”下人禀报道。
“不见就是不见!”朱允熥冷哼一声。
这种无赖行径,他是不会妥协的。
这时,又有消息传来。
“刑部尚书杨靖,大理寺卿周志清,前来求见!”
三位司法部门的官员同时造访?
场面甚是浩大!
朱允熥刚要婉言拒绝,忽然又有人通报:“禀报殿下,刑部已派遣大批人马前来,声称殿下若再不出来,他们将强行进入王府拘押犯人。”
朱允熥猛然站起,转身朝外走去。
只见吴王府前,一队队士兵列阵整齐,火把将四周照得明亮无比。
见到朱允熥出现,领头的刑部尚书杨靖率先施礼:“属下杨靖,参见王爷。”
“属下袁泰、属下周志清,拜见王爷。”左都御史袁泰与大理寺卿周志清也一同行礼。
朱允熥微笑道:“三位大人同时驾临寒舍,不知有何贵干?”
“殿下!”杨靖微微欠身说道,“今日傍晚时分,殿下率领锦衣卫拘押了凉国公蓝玉,并带回吴王府。”
“依大明律例,凉国公蓝玉若有违法之举,应交由刑部羁押。”
“决无将人囚禁于王府之理。”
“倘若蓝玉有所不测,恐对吴王殿下不利。”
“下官此番前来,意欲带蓝玉至刑部大牢,恳请殿下成全。”
朱允熥听完后并未立即回应,而是转向袁泰和周志清二人问道:“两位大人此番前来,也是为了此事?”
袁泰答道:“都察院负有监察百官之责。”
“下官身为左都御史,不得不查。”
“听闻吴王殿下拘捕了凉国公,特意前来询问,凉国公蓝玉究竟犯了何罪?为何殿下将其拘押在府中,而不送至刑部大牢?”
周志清接着说道:“下官身为大理寺卿,同样想知道蓝玉所犯何罪?相关案宗何在?能否让我查阅?还有殿下为何将人关在吴王府内?”
三人联合问罪!
反应如此迅速,竟连一夜时间都不愿等待!
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均为大明的司法机构,但职能各不相同。
通常情况下,案件由刑部审理,大理寺复核,而都察院则全程监督。
若是重大案件,则由三法司共同审理。
大理寺与都察院属于文职部门,调兵只能通过文书通知其他部门协助。
刑部因还承担缉捕职责,手下有众多捕快和士卒,能够自行调动兵力。
今晚情况紧急,也只有刑部能快速响应并派人了。
朱允熥冷眼说道:“凉国公所涉之事,明日本王定会禀报皇祖,三位无需多虑。”
“此刻夜深,刑部的大牢早已闭门。”
“凉国公暂时留宿本王府中,待明日呈报皇祖,自有圣裁。”
在这时代,夜间监狱确实是要关门的。
按照规矩,大牢关门后便不再允许人员出入。
除非特殊情况,否则夜晚的大牢不会开启。
要接收新囚犯,也得等到次日。
因此,将人暂时关在外面一夜,并无异常。
只是通常情况下,囚犯只会在官署里关押,而非带回宅邸。
而且,像凉国公这般重要的人物,刑部大牢应当会破例开锁。
朱允熥这么说,不过是故意制造混乱罢了。
面对气势汹汹的三法司,他采取了拖延策略。
毕竟,对方在法理上有明显优势。
“殿下,下官以为不妥。”袁泰道:“凉国公地位尊崇,战功显赫,于军中更是举足轻重。”
“私自关押于吴王府,恐有违律法。”
“殿下骤然拘捕凉国公却不宣示罪状,此事已传遍全城,若再如此处置,恐怕流言四起。”
“更何况,若有意外发生,殿下难以交代。”
“恳请殿下立即移交刑部。”
杨靖也拱手道:“恳请殿下立即移交刑部。”
周志清随后道:“恳请殿下立即移交刑部。”
朱允熥脸色微沉,厉声道:“若本王执意不交人呢?”
“殿下莫怪,我等职责所在,不得不为之。”
袁泰挥手示意,下令道:“来人,入吴王府,将凉国公蓝玉带出。”
士卒们立刻蜂拥而上。
朱允熥横身阻挡,怒喝:“放肆,看谁能动得了他!”
倒是没想到,这些文官比勋贵武将更加棘手。
无论如何,蓝玉不能落入这些人手里。
可对方振振有词地提着律法,他却找不到合理借口拒绝。
眼下只能靠亲王身份硬撑了。
袁泰迈近两步,谦卑地说道:“都察院肩负监察之职,殿下若无蓝玉犯法的确凿证据,便先将其拘捕,已然不合规矩,更不该将其囚禁于自家府邸。”
“恳请殿下明鉴,莫让我们陷入困境。”
面对依旧不肯罢休的质问,朱允熥面色一沉:“若本王偏要为难你们又如何?”
“难道本王就不能抓凉国公,反而连你们三法司也束手无策吗?”
“本王站在此处,今日若有人胆敢闯入王府,休怪本王翻脸无情。”
他其实不愿与三法司对立,特别是在当前局势下。
毕竟,三法司乃大明审判之核心,对蓝玉的定罪拥有重要发言权。
若能避免冲突,自当尽力避免。
然而,若对方步步紧逼,也只能由他们承担后果。
话音刚落,杨靖、袁泰、周志清的脸色瞬间大变。
正在此刻。
一声尖锐刺耳的喊声突然从远处传来。
“圣旨到!”
————
原本喧嚣的场景顿时安静下来。
士兵们再不敢妄动。
夜色之中,一名太监手持圣旨缓缓走来。
杨靖、袁泰、周志清身为朝廷重臣,自然识得此人,正是常伴陛下身边的老人,绝无虚假,于是急忙跪下行礼。
朱允熥也随之行礼。
太监展开手中的圣旨,朗声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允熥,你最近献上的滚筒式油印机,皇爷爷甚是欢喜,你为大明朝立下大功啊!”
“你说要办报刊,朕答应了。但那毕竟属于公事,不算赏赐。”
“当时朕忙得忘了此事,今日才想起。”
“你的诗词文章写得不错,但武功稍显不足。治理国家需文德,平定战乱则靠武力。”
“今日朕赐你宝刀一把,让你铭记,文治与武功皆不可偏废。”
“持此刀在手,可号令百官,调遣军队,自行决断。”
“若有三品以下官员不服从命令,你有权先斩后奏。”
“至于三品以上官员,也可先行拘捕,再行审理。钦此!”
朱允熥听着这位传旨太监用沙哑嗓音宣读这份通俗风格的圣旨,嘴角数次不由自主地抽搐。
老朱的圣旨,真是别具一格。
不过,这也足以表明,这份圣旨必然是老朱亲自撰写。
未假手于任何大臣,也未曾让人修饰润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