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能借助藩王在外维持局面,便能制衡武将功勋群体。
基于此点,朱棣认为朱允炆不会轻举妄动。
这是他的当前判断。
至少从现在看,朱允熥表现得太过深沉莫测,与武将功勋的关系匪浅,未必会依赖藩王来平衡他们的力量。
若他登基,自己及其他藩王的命运都将充满未知。
扶植朱允炆成为君主是最优选项。
然而,朱高煦的行为却让这位燕王陷入绝境。
如今改换立场支持朱允炆还来得及吗?
日后朱允炆登基,是否能原谅今日之举?
真是个不孝的儿子!
这不知感恩的逆子!
朱棣越想越怒。
要是朱高煦此时在场,定会被他……
但事到如今,又能如何?
徒劳地坐在太师椅上,朱棣思索良久,最终长叹一声,吩咐道:“去,请袁先生前来见我。”
……
------------
皇宫。
先皇再次来到他耕种的小院。
小院依旧如故。
亭子依旧伫立,只是两侧柱子上多了副对联。
“一粥一饭,皆需铭记来之不易;半丝半缕,常怀珍惜物力艰辛。”
龙飞凤舞的大字,刚劲有力,磅礴气势扑面而来。
仿佛率领千军万马的主帅,在沙场中与敌厮杀。
隐约之间,却又透着些许悲天悯人的意味。
因为写下这副字的人,并非他人,正是他自己。
孙辈所书的对联,由他亲手书写。
立于亭前,瞥了一眼,不禁再次感慨万千。
忙碌了一生,从未真正安闲过。
但如今,终于清闲了下来。
然而,一旦闲下来,思绪便如潮水般涌来。
回忆过往之事,想起年轻时的种种经历。
怀念马皇后,想念儿子,还挂念孙子……
年轻时的日子多么美好啊,意气风发,俯瞰天下,傲视世间。
指挥千军万马,战胜一个又一个强敌。
那时,身边还有大姑娘相伴,有聪慧乖巧的儿子朱标……
如今,他功成名就,建立了大明,将**赶至关外,开创了新的王朝。
坐拥万里山河,一声号令,天下无不遵从。
然而,岁月不饶人,身体已远不如从前。
大姑娘也已离他而去。
儿子朱标也已逝去。
如今,自己恐怕也即将归于尘土。
每每想到这些,老朱都感到些许无奈。
世事无常,天意难测。
即便他是人间**,在人间至高无上,但也难免有许多无奈之事。
好在上天还算眷顾他。
给他留下了一个出色的孙子。
想到熥儿,老朱的脸上便不由自主地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
熥儿的能力、品行,无一不是顶尖之选。
比起标儿,有过之而无不及。
就连他的眼光,也颇为独到。
他挑中的杨士奇,确实才华横溢。
即使在整个大明朝堂,也少有人能与之匹敌。
有熥儿这样的继承人,老朱心里踏实了不少。
不过,说可以完全放松警惕,却也不尽然。
熥儿遇刺这件事,始终让老朱耿耿于怀。
此人能够指使朴家人行刺熥儿一次,自然也能再来第二次。
但老朱怎能让自己心爱的孙子再冒险呢?
这个人,无论如何都要揪出来。
只是,杨士奇的话没错。
此事确实不宜声张,以免引起朝野动荡,也不可能真的查出什么**。
于是,杨士奇入宫后,朱元璋默许了朱允熥暂停追查的决定。
然而,锦衣卫的密探与检校们依旧昼夜不停,全力以赴地寻找**。
起初,朱元璋怀疑的是秦王朱樉,所以才对他施以重罚。
但随后他又觉得此事另有隐情。
朱樉确实暗中豢养了一些人,可刺杀朱允熥的并非是他养的那些人,而是朴家的亡命之徒。
朱元璋当时又气又急,见到秦王就想起他豢养死士的事情,恨不得将其生吞活剥,于是下令重重惩罚了秦王。
冷静下来后,朱元璋反而认为秦王的嫌疑不大。
因为他深知自己的儿子,知道朱樉性格暴躁且行事鲁莽。
若是他下的手,应该派遣的是自己府中的死士,而非朴家的残党。
但如果凶手不是秦王,这更让朱元璋难以接受。
晋王一向乖巧,虽有时脾气暴躁,偶尔**下人,但他在军事方面颇有才能,英勇且有谋略,帮助防守北疆,抵御外敌南侵,还鼓励百姓移居边境,对明朝江山的稳固贡献颇多。
燕王也是如此。
尽管他们兄弟俩从小就不和睦,经常发生争执。
但在朱元璋眼中,他们都是他的孩子。
如果真的是他们其中一人指使行刺朱允熥,那……
至于献王朱允炆,朱元璋根本不敢再想。
他是嫡长孙,朱允熥的兄长,也是朱元璋曾经极为重视的皇位继承人。
只差一点,他就被立为太子了。
如果不是那天朱允熥站出来阻止的话。
在朱元璋心里,朱允炆一向忠厚老实、孝顺谦逊。
如果真的是他派出刺客对付亲弟弟……朱元璋痛苦地闭上了眼睛。
皇家真的没有亲情吗?
为了争夺皇位,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甚至手足相残,兄弟反目,这是为什么呢?
做一名安分的亲王不好吗?
我对藩王的待遇,也不能说不高了。
想到这里,朱元璋又感到一阵心酸。
这些日子不理政务,空闲时间增多,思绪却更加繁杂,头痛也愈发严重。
朱元璋来到亭中坐下,轻轻叹了一口气,抬头望向天边的浮云。
有时真羡慕那些浮云,可以随意在天空飘荡,毫无牵挂。
一名宦官缓步进入,躬身将新出的《大明日报》呈递给老朱。
“今日为何送来得晚了些?”老朱轻声问,同时带着几分兴致接过报纸。
这段时间不再批阅奏章,他对这份报纸倒是愈发感兴趣了。
一则,它用白话书写,简单直白,不转弯抹角,正合老朱的口味。
二则,头版便是关于他早年经历的记述,写得十分质朴,没有半点夸大之辞。
例如,讲到他出生时,室内光芒四射,邻人误以为起火赶来救急,才发现是新生儿降临。
老朱觉得这样的描写相当贴切,虽他自己对此事毫无记忆,但也觉得在襁褓之中不知情也属正常。
作为**,其诞辰必有异象。
再比如,提及他做和尚时的种种奇遇,以及行侠仗义之举;
四处游历之时,又是如何见义勇为,拔刀相助……
如何除暴安良,伸张正义。
以至于四方豪杰,莫不敬仰,天下人皆倾慕。
这些事迹,数不胜数。
尽管许多事情,老朱已记不太清,但仿佛又隐隐约约有些印象。
这些肯定是真实的。
很是符合他的性格啊。
更何况,文章中的事件、人物、地点都有迹可循。
即便岁月流逝,战乱频仍,当时的目击者难以寻觅。
但这样叙述出来,显得真实可信,有根有据,让人读了便信服。
比朝廷官员那些不知所云的空泛颂扬强多了。
我这一生功勋无数,难道还需要你们虚夸吗?
如实记录,不就行了?
洋洋洒洒写了一堆溢美之词,却没有一件具体的事例,这岂非无凭无据?
只会让人觉得尽是些荒谬不实之语!
那些大臣应该好好看看《大明日报》,学学什么叫“秉笔直书”!
另外,第四版的民间新闻他也颇为喜欢。
长居皇宫,只能靠锦衣卫的密探与检校打探消息,或者从大臣奏章中窥探民情一二。
虽然密探和检校传来的情报不少,却不及报纸这般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这报纸内容不多,老朱很快翻完,顿时感觉轻松不少。
要不是看报,他差点忘了自己年轻时干过那么多仗义之事。
如今当了皇帝,整日忙碌,哪有工夫想起过去。
年纪大了,记忆也衰退了,好多事都忘得差不多了。
还好有这份报纸,帮咱们留存了往事。
老朱这么想着,脸上不禁浮现出一丝笑意。
“报纸早就送来了,可宫里那些娘娘们都抢着要看。”
“我们也没办法,只能先给她们,这才耽误了时间。”
老朱听后,反倒笑了,说道:“这《大明日报》,不是随便买的吗?”
“以后不许再拦着我看报了。”
“她们想看,自己花钱去买。”
“我孙子送我的,她们瞎掺和啥?”
太监忙点头答应:“是,奴才记住了。一定把陛下的意思传给各位娘娘。”
就在那时,当日接送杨士奇的太监吉垣,躬身走进来,毕恭毕敬地呈上一封信。
老朱打开密信,匆匆看过,问:“吕氏这些日子,没什么异常吧?”
“吕妃除了每天织毛衣、偶尔念经打坐外,没做过别的事。”
吉垣恭敬答道:“不过,昨日吕妃见了献王。”
“母子谈话说时,特意遣退所有人,在宫殿外空旷处,我们即便有意派人监视,也找不到机会。”
“所以,吕妃跟献王说了什么,我们不清楚。”
“嗯?”老朱轻哼一声。
吉垣赶紧跪下,道:“奴才该死,辜负圣恩,没能完成陛下交代的任务,请陛下责罚。”
老朱的命令,是不能错过一个字。
但若不想惊动对方,有时确实做不到。
这个时代,可没有先进的工具。
“算了!”老朱摆摆手,“她这般谨慎避开旁人,你们也无可奈何,我不怪你们,起来吧。”
“谢陛下!”吉垣战战兢兢站起来,又说:“今日献王去了吴王府,探望吴王,还邀吴王参加吕妃娘娘寿辰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