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陵去世后,儿子张衡继承了他的衣钵,继续传播教义。时光流转,张衡离世,张鲁接过了家族的使命,将这五斗米道进一步发扬光大。
彼时,益州牧刘焉正谋划着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他看中了张鲁的才能,任命张鲁为督义司马,让他与别部司马张修一同率军攻打汉中太守苏固。张鲁与张修带领军队一路势如破竹,很快便兵临汉中城下。然而,在胜利的曙光即将到来之际,张鲁心中的野心悄然膨胀。他趁着张修不备,突然发动袭击,杀死了张修,吞并了他的部众,成功占据了汉中。
后来,刘焉病逝,他的儿子刘璋继承了益州牧的职位。刘璋与张鲁之间却矛盾重重,刘璋认为张鲁不听从自己的调遣,一怒之下,将张鲁的母亲和家人全部杀害。这血海深仇,让张鲁对刘璋恨之入骨。从此,张鲁据守汉中,不再听从刘璋的号令。
在汉中,张鲁以鬼道教化百姓,他自称为“师君”。那些前来学习教义的人,最初都被称为“鬼卒”。当他们对教义有了深入的理解和信仰后,便会被封为“祭酒”。祭酒们各自统领着一部分信众,其中统领人数多的,还会被尊称为治头大祭酒。张鲁教导众人要诚实守信,不可欺诈,若有人犯了过错,需主动坦白。这种教义,与当时的黄巾军颇为相似。
为了方便百姓,祭酒们在各地修建义舍,就如同如今的驿站一般。义舍中还放置着义米和义肉,过往的行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食量取用。张鲁宣扬说,如果有人贪心多取,便会受到鬼道的惩罚而生病。对于犯法之人,张鲁也有自己的一套处理方式。他会先宽恕三次,若犯人屡教不改,才会施以刑罚。在张鲁的治理下,汉中不设长吏,一切事务都由祭酒负责管理。这种独特的治理方式,让百姓和少数民族都感到便利和快乐。就这样,张鲁凭借着五斗米道,雄踞巴、汉地区近三十年。
早在熹平年间,妖贼便在各地纷纷兴起。三辅地区有骆曜,他教导百姓一种隐秘的法术;光和年间,东方的张角创立了太平道,汉中的张修则开创了五斗米道。太平道的道士们手持九节杖,为病人祈福消灾。他们让病人叩头反思自己的过错,然后喝下符水。如果病人的病情很快好转,便宣扬是此人信道的缘故;若病情不见好转,就说是此人不够虔诚。张修的五斗米道,其教义和做法与太平道大致相同,只是在此基础上,还增设了静室,让病人在里面反思过错。此外,还设置了奸令祭酒,负责教导众人学习《老子》五千文,称为奸令。又设立鬼吏,专门为病人祈祷。祈祷的方法是写下病人的姓名,表达认罪悔过之意,然后将祈祷文分成三份,一份送上天,放置在山上;一份埋入地下;一份沉入水中,称为三官手书。入道之人,需经常缴纳五斗米,所以被称为五斗米师。实际上,这些方法对治病并没有什么实际效果,不过是一些荒诞的行为,但那些愚昧的百姓却深信不疑,纷纷加入其中。后来,张角被朝廷诛杀,张修也在战乱中死去。等到张鲁占据汉中,他看到当地百姓对张修的五斗米道深信不疑,便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完善和扩充。他让祭酒们修建义舍,放置米肉,供行人取用;教导犯错之人,若犯了小错,只要在道路上清扫百步,便可抵消罪过;还依照月令,规定春夏两季禁止杀生;同时,严禁饮酒。那些流亡到汉中的人,也不敢不遵守这些规定。
东汉末年,朝廷衰微,已无力征讨张鲁。无奈之下,只能对张鲁加以笼络,封他为镇民中郎将,兼任汉宁太守,只求他能按时向朝廷进贡。有一次,汉中的百姓在地里挖到了一枚玉印。张鲁的部下们觉得这是个祥瑞之兆,纷纷劝说张鲁自称汉宁王。这时,张鲁的功曹、巴西人阎圃站了出来,劝谏道:“汉川地区,民户超过十万,这里土地肥沃,财富丰厚,四面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我们对上辅佐天子,便可成为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霸主;退一步,也能像窦融一样,享受荣华富贵。如今,我们凭借现有权力,足以管理这片土地,实在没必要急于称王。希望您暂且不要称帝,以免招来灾祸。”张鲁觉得阎圃说得在理,便听从了他的建议。
就在此时,韩遂、马超在关西发动叛乱,一时间,战火纷飞。关西的百姓为了躲避战乱,纷纷从子午谷逃往汉中,短短时间内,竟有数万家之多。
建安二十年,曹操亲率大军,从散关出兵,穿越武都,剑指张鲁所占据的汉中。一时间,金戈闪耀,马蹄声碎,大军所到之处,尘土飞扬。
曹操的军队如潮水般涌至阳平关下。张鲁得知曹军来袭,心中大惊失色。他深知曹操势力强大,难以抵挡,便打算献出汉中,向曹操投降。然而,他的弟弟张卫却坚决不同意。张卫认为,阳平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只要据关坚守,曹操未必能轻易攻破。于是,他亲自率领数万人马,在阳平关筑起坚固的防线,决心与曹操决一死战。
曹操看着阳平关的险峻地势,心中也有些忧虑。起初,他听凉州从事和武都降人说,张鲁容易攻打,阳平关南北两山相距甚远,难以防守,便信以为真。可当他亲自来到关下,才发现实际情况与传闻大相径庭。曹操不禁感叹道:“别人的估量,很少能符合实际啊!”
曹军开始攻打阳平山上的各个营寨,然而,张卫的防守十分严密,曹军久攻不下,还伤亡惨重。曹操心中十分沮丧,士气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他觉得再这样下去,只会徒增伤亡,于是便打算撤军,派人去召回山上的士兵。
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曹军的前军在夜间迷失了方向,误打误撞地闯入了张卫的营寨。张卫的士兵们在睡梦中被惊醒,以为曹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顿时惊慌失措,四处逃窜。侍中辛毗、刘晔等人在后面得知消息后,赶忙告诉夏侯惇、许褚,说官兵已经占据了敌人的重要营寨,敌人都已经逃散了。夏侯惇等人一开始还不相信,直到夏侯惇亲自去查看,确认后才回去向曹操报告。曹操得知这个意外之喜后,立刻下令进兵,顺利地攻破了阳平关,大军长驱直入。
张鲁听闻阳平关已被曹军攻陷,顿时慌了神,他准备向曹操磕头请降。功曹阎圃却拦住了他,说道:“如今您是在曹军的逼迫下才去投降,这样功劳必定不大;不如先依靠杜濩,奔赴朴胡,与曹军抵抗一阵,然后再投降,这样功劳会更大些。”张鲁觉得阎圃说得有理,便带着众人逃向南山,进入巴中。
临走前,张鲁的手下想要烧毁所有的财宝和仓库,张鲁却阻止道:“我本来就想归顺朝廷,只是一直未能如愿。如今逃走,只是为了避开曹军的锋芒,并没有恶意。这些财宝和仓库,本就是国家的,不能烧毁。”于是,他下令将财宝和仓库封存起来,然后才离开。
曹操进入南郑后,得知了张鲁的这番举动,对他十分赞赏。曹操觉得张鲁原本就有归顺的心意,便派人前去安抚慰问。张鲁见曹操如此诚意,便带着家人全部出来投降。曹操亲自迎接,授予张鲁镇南将军的职位,还以贵宾之礼相待,封他为阆中侯,食邑万户。同时,曹操还封张鲁的五个儿子以及阎圃等人为列侯。
有人认为,张鲁是在战败后才投降的,如今曹操却如此厚待他,封他万户侯,还让他的五个儿子都封侯,实在是太过优厚了。但也有人持不同看法,习凿齿就说:“张鲁曾经想要称王,阎圃劝谏他不要这样做,如今曹操封阎圃为列侯。赏罚的目的,是为了惩罚恶行、鼓励善行,如果能通过赏罚让人们明白道理,那就不论事情大小、距离远近,都能起到作用。如今阎圃劝谏张鲁不要称王,曹操追封他,这样一来,以后的人谁不想归顺朝廷呢?堵住了犯错的源头,不良的风气自然就会停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只看重那些在战场上拼死作战的功劳,把丰厚的爵位和赏赐都给了死战的将士,那么百姓就会觉得战乱对自己有利,社会风气就会变得崇尚杀伐,人们就会倚仗武力,战争也就难以平息了。曹操这样封赐,可谓是深知赏罚的根本,就算是商汤、周武王在世,也不过如此了。”
后来,曹操为儿子彭祖迎娶了张鲁的女儿,两家结为亲家。张鲁去世后,被追谥为原侯,他的儿子张富继承了爵位。
在那个乱世中,还有一些人也有着独特的经历。比如刘雄鸣,他是蓝田人,年轻时以采药、打猎为生,常常在覆车山下活动。他对山中的道路了如指掌,即使在云雾中行走也不会迷路,因此,当时的人都传说他能驾驭云雾。郭汜、李傕之乱时,很多人都去投奔他。建安年间,他归附了州郡,州郡上表举荐他为小将。马超等人谋反时,他不肯追随,结果被马超打败。后来,他去拜见曹操,曹操拉着他的手说:“我刚入关的时候,梦到了一个神人,难道就是你吗!”曹操对他厚礼相待,上表封他为将军,还让他去招降自己的部众。可他的部众不想投降,反而劫持他一起反叛,许多逃亡的人都去投奔他们,他们聚集了数千人,占据了武关道口。曹操派夏侯渊前去征讨,将他们打败,刘雄鸣只好向南逃到汉中。汉中被曹操攻破后,刘雄鸣走投无路,只好再次归降。曹操见到他后,抓着他的胡须笑着说:“老贼,终于把你给抓住了!”不过,曹操还是恢复了他的官职,把他迁到了勃海。
当时,还有程银、侯选、李堪,他们都是河东人。兴平之乱时,各自都拥有千余家部众。建安十六年,他们与马超联合起来。马超战败逃走后,李堪在战场上战死。程银、侯选则向南逃入汉中,汉中被攻破后,他们也向曹操投降,曹操同样恢复了他们的官爵。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公孙瓒坐守易京,最终等待他的是灭亡;公孙度残暴无度,公孙渊继承他的基业后依旧作恶,最终都导致家族覆灭。陶谦昏庸混乱,在忧愁中死去;张杨被手下杀害,他们虽然都占据着州郡,却连普通人都不如,实在没什么值得称道的。而张燕、张绣、张鲁,他们能够脱离盗贼的身份,成为朝廷的功臣,避免了危亡,保住了家族的祭祀,相比之下,他们做得要更好一些。这些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或深或浅的印记,他们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供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