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扶音手上动作不停,低声道:“表姐留在苏州守着火药。”
“然后呢?”
“然后等我拿下运河的开凿权,她在那边行动,与我会合。”
宋凌川冷哼一声:“孩子大了,翅膀硬了,这么大的事都不告诉家里了。”
李扶音不认:“我以为我阿爹跟您老人家说了?”
“哦,你阿爹可不知道你们女郎的秘密。”
“外祖父~”李扶音扯着他的袖子,弱弱解释道,“还不是没成功,所以想给你们一个惊喜。”
宋凌川勉强放过她,点了点旁边的桌子。
“坐吧。”
李扶音坐下,宋凌川斜睨她一眼:“需要我帮助吗?”
“外祖父大气。”李扶音眼前一亮,嘴里哄他。
“少来这些虚的,你做得好,我面上也有光。”
李扶音上前给他倒了一杯温水,十分殷勤:“外祖父,您交友甚广,要不要给我推荐几个技术娴熟的工匠。”
“可以。”
“如果有什么能工巧匠的,我也是不嫌多的。”
宋凌川心里估量着她需要的人数,轻轻点头。
李扶音笑意加深:“我就知道外祖父对我最好了。”
“这话跟多少人说过了?”虽是这么说,宋凌川眼里满是笑意,他站起来,率先走出房门,“走吧,你外祖母等你许久了。”
两人先后走出书房,李扶音冲一旁等候的宋星眨了眨眼,两人并肩走在宋凌川身后说些小话。
李扶音也趁机了解了宋家的家风,虽然出了好几个帝师,但是宋家的风气并不严肃,只看宋星就知道,都是一些专注读书的清贵人家。
因着家中有‘四十无子方可纳妾’的家规,所以家族氛围十分和睦。
李扶音来到老两口住的院子,她嘴巴甜,长得又好,很快就得到了外祖母石瑶的喜爱。
石瑶是一个爱笑的老太太,见到李扶音,也不管她现在在做什么大事,一股脑念叨她太瘦了。
“你阿娘是不是不给你好好吃饭呀,怎么我们阿拙这般瘦弱?”
李扶音欲哭无泪,她算是正常体重,可能在老太太眼里,小辈胖乎乎的才好呢。
她柔声安慰:“外祖母,阿娘是您女儿,她的为人您不知道吗?
我这是在长身体呢,抽条了。”
“那今晚留下来,外祖母给你好好补补。”
“嗯,我听阿娘说外祖母身边有个厨子,做得一手好菜呢。”李扶音虚靠着她,说些悄悄话,“外祖母,我今日说要给阿娘带酥山,您记得让他做。”
“好好好,外祖母都答应你。”
宋星实在见不得两人黏糊,他站起来,说是有事,告辞离开了。
宋凌川没走,喝着茶听祖孙俩聊天。
李扶音跟石瑶说起苏州的风景人文。
“苏州的春天很美,我小时候最爱跟阿兄阿姐出去游玩,采了花瓣让阿娘做点心吃。”
“就是太多雨了,我有时候不喜欢下雨,一下雨就得喝苦药,然后那时候阿爹要好晚才回来,眉头皱得紧紧的,像个老头子。
那时候阿娘也不高兴,不过还是带着阿姐去施粥送衣。”
“但是大多数是好的,等我修好了运河,我就带外祖父外祖母、祖父祖母下江南,体验不一样的风土人情。”
石瑶一辈子都没出过长安,听着她的描述十分心动,也不想给她太大压力,只是笑呵呵点头。
到了饭点,宋星带着李疏阳夫妻回来,一家人用了一个温馨的晚饭,李扶音带着宋凌川给的一大沓名单满意离开。
回到家,李扶音和向妙雪来到宋玉晴院子。
宋玉晴揉了揉眉心,面色轻松:“幸不辱命。”
李扶音走到她身后,给她按摩太阳穴,偷笑出来:“人家在找媳妇,阿娘却要给我找帮手,是不是有点不太好啊。”
向妙雪也乐了,她用帕子捂住嘴巴,笑意从眼睛里露出来。
“阿娘,我今日偶然路过一辆马车,听到有女郎悄声说你眼睛太亮,还在反思自己哪里做错了呢。”
宋玉晴点了点她:“你阿娘我哪有那般严肃,我都是悄悄观察的。”
“嗯,阿娘一向温柔,一定是她们胆子太小了。”向妙雪端坐起来,好奇问,“所以阿娘给阿拙选了哪几家的女郎?”
“我还没找呢,就有人找上门来了。”说这话的时候,宋玉晴十分开心,可见对人选也满意的。
李扶音问:“是谁家的女郎?”
“两个。”宋玉晴竖起两根手指,没有让她们久等,直接说,“一个是尚书令家的嫡长孙女,许了礼部尚书的长孙;
一个是楚王的长女静淑郡主,如今尚未说亲。”
李扶音有些好奇:“都说亲了还敢跟我离开长安,尚书令家的女郎勇气可嘉。”
向妙雪对长安的世家子弟了解得多,开口为她解疑:“听说,任家的女郎从小按照宫妃或者掌家宗妇的要求培养的,我幼时就曾听闻她学富五车、仪容不凡,堪为女子典范。
后来年纪渐大,瞧着太子殿下和定王殿下都无成婚的念头,才许了礼部侍郎的长孙。”
“那两人定了成婚的日子了吗?”
向妙雪瞅了她一眼:“阿拙回来前,日子定了,如果不出意外,明年就能成婚。”
李扶音挑眉:“所以还是出了意外。”
“嗯,你被任命为都水监的当天,任桑宁当晚就进入了尚书令的书房,之后跪了一宿的祠堂,尚书令亲自去礼部尚书,推迟了婚事。”
宋玉晴摸着女儿的头发,只是说:“任家女郎是个心智坚定、且极具野心的人。”
“那静淑郡主呢?”
向妙雪评价:“霸道。”
李扶音的兴趣越来越大,她有些迫不及待看见这两位女郎了。
宋玉晴又说:“今日就这两人直接跟我自荐,我观其她女郎,似乎还在观望中,阿拙,可还要人选?”
“不用。”李扶音轻轻摇头,“先这样吧。”
她得想想,如何才能发挥两人最大的优势。
向妙雪见状,跟她说了不少关于长安各家的内幕,宋玉晴和李扶音听得津津有味的。
果然,没人不爱听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