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为了推动外贸行业的蓬勃发展,我国毅然决然地启动了汇率改革。这次改革意义非凡,它将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成功并轨,使得人民币大幅贬值,1美元竟然可以兑换8.6元人民币!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杨镜舟紧急召集了计划委员会的内部会议。在会议上,他着重强调了1994年的几项关键目标。首先,要坚定不移地持续推进脱贫攻坚活动,这是关乎民生的大事,绝不能有丝毫松懈。其次,要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和国央企加大外贸力度,全力以赴争取出口额能够飙升至5000亿美元以上,为国家经济增长注入强大动力。
此外,杨镜舟还特别指出,必须加大对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道路、基站、发电厂、机场以及科技研发等领域。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将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不仅如此,他还提出要在几个一线城市精心规划地铁建设,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升城市的运行效率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杨镜舟强调要加强对国内劳动法的监督,确保其具体落实到位,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最后,他着重强调国内治安问题,要求进一步强化治安管理,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安排好相关任务之后,杨镜舟决定下去实地看看贫困地区人民生活的现状。
好几个省份都要挑选出一个贫困县,去实地考察一下他们的工作情况到底如何。毕竟,俗话说得好,“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每天坐在办公室里,听到的都是些喜人的数据,比如贫困人口减少了多少多少,修建的学校解决了多少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学难的问题,人民的收入又增加了多少多少。然而,这些数据真的能反映出真实的情况吗?杨镜舟对此表示怀疑。他觉得,光听这些喜报,似乎一切都很顺利,但这并不代表没有遇到困难的时候。
跟随杨镜舟一同前来的还有 cctV-7 中宣部的工作人员,他们此行的目的是拍摄一些有价值的素材。经过一番讨论和研究,最终决定将第一站选在甘肃陇中地区的陇中黄土高原中部。
陇中黄土高原中部地区位于黄土高原的西部,涵盖了兰州、定西、白银等城市。这里的地形地貌十分独特,地表呈现出千沟万壑的景象,这是由于长期的水土流失所导致的。这种特殊的地貌不仅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使得该地区的生态系统变得异常脆弱。
当杨镜舟终于抵达陇中定西时,他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地震撼了。放眼望去,这片土地一片荒凉,仿佛是被时间遗忘的角落。狂风呼啸着,携带着沙尘席卷而来,狠狠地拍打在人们的脸上,带来阵阵刺痛。
陇中定西,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就以贫瘠和艰苦而闻名,被称为“苦瘠甲天下”。杨镜舟看着这片土地,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他缓缓地走向定西的负责人和支援人员,声音低沉地说道:“你们辛苦了,党和人民不会忘记你们的。”
这句话如同春风拂面,让定西的工作人员们心中一阵温暖。他们的眼眶渐渐湿润了,这些日子以来的艰辛和付出在这一刻都得到了认可和慰藉。国家没有忘记他们,更没有忘记这里的人民。
曾经的雄心壮志,在日复一日的风沙侵蚀下,逐渐被磨灭。然而,正是心中那团不曾熄灭的火焰,支撑着他们坚持下来。这团火焰,是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是对人民的责任,更是对未来的希望。
“现在的日子比之前好多了,这里经常是十年九旱,以前为了生存不得不破坏植被进行农业生产,形成恶性循环,自从贫困补助下来之后,总算是能保几棵树下来,能看到一点绿色。”负责人回答道。
“我们去农民家中看看吧!”杨镜舟决定要看看米缸,看看锅,甚至是看看碗里有油没有。
到达一户低矮的民房前,杨镜舟看到一个才几岁的小男孩,他的身材瘦小,却扛着比他身体还要大的一捆柴火。杨镜舟心中一阵酸楚,他快步走过去,蹲下身来,轻声问道:“小朋友,你早上吃什么呀?”
小男孩抬起头,脸上露出天真无邪的笑容,回答道:“洋芋!”
杨镜舟接着问:“那中午吃什么呢?”
小男孩毫不犹豫地回答:“洋芋!”
杨镜舟又问:“晚上吃什么?”
小男孩的回答依旧是:“洋芋!”
杨镜舟听着小男孩的回答,心中的情绪如潮水般汹涌。他原本以为自己已经为这些贫困地区的人们做了很多,也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此刻他才发现,一切似乎都没有改变。
看着小男孩那纯真的笑容,杨镜舟再也无法抑制内心的情感,他的泪水像决堤的洪水一般奔涌而出,嚎啕大哭起来。
周围的人们看到这一幕,纷纷围拢过来。有人喊道:“主任!”有人叫道:“主任!”还有人喊着:“领导!”
众人见杨镜舟如此悲痛,都上前安慰他。待杨镜舟的情绪稍微平复一些后,他忍不住悲从心来,哽咽着说道:“我对不起他们呐!是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到位啊。”
这时小男孩的父母见到家里来了这么多人,急忙赶了回来,杨镜舟询问了他们有没有收到国家发放的贫困补助。
女主人开心的说到“收到咧,整整500块钱,一家人都买了衣服,被子,买了两袋白面,买了口铁锅,还买了两斤猪肉解馋。”
“那就好,那就好,以后的日子会好起来的。”
又走访了几户人家,情况都差不多,杨镜舟对陇西的贫瘠有了一个清醒的认知,决定给予这里的人一点小小的帮助。
回到县城,杨镜舟召开了一个座谈会,先是听陇西工作人员讲了他们所面临的难题,如缺水,缺电,缺经费,缺少机械设备等。
陇西依托“干旱少雨、光照充足”的气候,比较适合发展耐旱农业,主要种植马铃薯(全国三大主产区之一,有“中国薯都”之称)、中药材(黄芪、党参、当归等,种植面积占全国1\/10)、小麦、玉米等。
但是经费不足,许多事情无法推进,只能够在现有条件下缝缝补补。
拿过地图册看过之后,要想改变现状,唯有引水进来,水资源短缺限制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修复。可以黄河支流洮河(年径流量稳定,水质优良),通过输水渠道将洮河水调入陇中内陆河(如祖厉河、葫芦河)流域。
有了计划之后,杨镜舟向省水利厅说明了这一构想,并让他们第二天带着相关人员过来。
第二天人到齐之后,就引洮工程展开了讨论,一致认为可行,但是省财政无力负担如此大的开支,预计工程总费用在50-80亿人民币。
杨镜舟表示计划委员会提供3成资金,省财政提供3成资金,然后向银行贷款4成资金,整个工程分为两期施工,最终惠及人口达400万人以上。
对于杨镜舟的分配方案省水利厅并不反对,他们早就有这样的想法,只是一直限于资金的不充足才不能实施,现在有了计划委员会的支持自然就没问题了。
又在陇中多留了几天,沟通好引洮工程之后杨镜舟才离开,并留下了两人监督协助执行引洮工程的全过程施工。
1. 工程规划
引洮工程分两期建设,水源地为黄河支流洮河(年径流量稳定,水质优良),通过输水渠道将洮河水调入陇中内陆河(如祖厉河、葫芦河)流域。
- 一期工程:设计年调水量2.19亿立方米,覆盖定西、白银、兰州3市6县区,解决154万城乡居民饮水及农业灌溉问题。
二期工程:调水量1.88亿立方米,延伸至会宁、静宁等更干旱地区,惠及人口增至429万。
建设难点与技术突破
- 地形复杂:工程穿越黄土高原沟壑区、秦岭余脉,需开凿大量隧道(如71.5公里的总干渠隧道群),其中“盘鹰岭隧道”为亚洲最长无压输水隧道,地质条件复杂(黄土、砂岩、湿陷性土层)。
长距离输水:总干渠全长178公里,采用“自流输水”设计(利用洮河与受水区150米高差),减少能耗;渠道防渗漏技术(混凝土衬砌、复合土工膜)克服黄土湿陷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