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大臣虽然刚开始没反应过来,但随着两人的话落,也都理解了两人的用意。
“臣附议!”
“臣也附议!”
于是纷纷出声附和,搞的刚开始站出来上奏的两人对一众人怒目而视。
朱高爔被眼前这一幕搞的有些懵,这些可都是好人啊。
虽然他也知道,这中间肯定有着自己不知道的原因,但此刻对这几人还是有些感谢。
“哎!”
龙椅上的朱棣将众人的表现看在眼里,也是叹气一声,这些人的小心思他又岂会不知。
虽然在岐王的事情上,他也有些自己的小心思,但更多还是为了岐王好。
“哎!”朱棣轻叹一声。
自从坐上这个位置后,就算是亲父子之间,也很难有真正的亲情。
就算他说自己有,说出去也没人信。
众人还以为是朱棣是在装作不舍岐王离开自己身边,顿时附和声更加此起彼伏。
“此事日后再议吧!”朱棣莫名有些烦躁的说道。
众人这下有些懵了,皇上这到底是装的,还是真的舍不得岐王离开自己。
“陛下,藩王到年龄就藩,乃是我朝惯例,还请皇上三思!”
各部大臣本来觉得岐王就藩是件小事,自己都不用出马,手下小官就能搞定。
这下子见朱棣真的有些迟疑,纷纷出言劝阻,毕竟多一位亲王留在应天,未来朝局就多一份不确定性。
每多一个亲王出去就藩,朝廷争端就少一分,朝局也就多了一份稳定。
这下子朱胖胖三兄弟也坐不住了,纷纷开始出言劝阻。
朱高爔也连忙站出来大喊:“儿臣愿意就藩,还请父皇恩准!”
朱棣见此情形,也将心里莫名的情绪压了下来。
“好,既然你们都想让岐王前去就藩,岐王本人也同意前去就藩,那我们就讨论一下岐王该去哪里就藩。”
“皇上圣明!”众人齐齐高呼。
朝堂之上顿时热闹起来,大臣们纷纷各抒己见。
有的提议让朱高爔去富庶的江南之地,认为那里物产丰饶,能让岐王生活优渥。
有的则主张岐王去西北边陲,那里有岐王日后的老丈人西宁侯坐镇,基本没什么危险,岐王多加历练,日后也能为大明守疆。
朱胖胖三兄弟交换了下眼神,朱高炽率先开口:
“父皇,儿臣以为四弟可去西南,安南初定,还需要一位藩王坐镇,处理安南事宜。安南只有经过逐步移风易俗和推行教化,才能彻底融入大明。”
朱高煦也跟着附和:“大哥所言极是,安南若能治理好,对朝廷大有裨益。”
朱高爔有些震惊于朱胖胖的战略眼光,历史上,交趾自从1407年被大明纳入版图后。
由于派去的官员在处理当地问题的时候的很多疏忽和弊端,交趾人的反抗和叛乱就没停过。
一直到二十年后,1427年。
接受大明朝廷的册封,安南成为大明的藩属国,这才安定下来。
朱高爔听着众人的提议,心中也开始思索起来。
说实话,安南确实是个好地方,只要在这里站稳脚跟,完全可以以安南为根基。
图谋整个南亚和东南亚地区,朱高爔甚至有把握二十年内建立起一个国土面积不输于大明的封建王朝。
然后在这里建立海军基地,以南亚和东南亚为跳板,甚至可以望眼全球。
可未来两百多年以来,大明主要的威胁还是来自于草原之上的游牧政权。
甚至大明末年就是亡于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后建立的后金政权手里。
先不说二百年后,经过朱祁镇的土木堡一战,大明就失去了对草原政权的掌控。
那也不过是二十多年后的事,自己到时候也才四十多岁,正值壮年。
考虑到这些,朱高爔自己内心其实并不是太想去安南。
他最心仪的地方,还是辽东地区,这里是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前沿阵地。
朱棣通过设置奴儿干都司和建州卫,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的控制。
但只是召抚女真各部,设立卫所,这里依然高度自治,只是名义上将这里纳入了大明版图。
而且这里土地肥沃,最适合发展农业,以后可以作为大明重要的的粮食产区。
最适合作为朱高爔以后的根据地,向北可以拿北方游牧民族练兵,向南可以辐射大明腹地。
就在朱高爔思索之时,一直未说话的朱高燧也开了口:
“父皇,儿臣觉得四弟去辽东也不错,辽东紧邻草原,可时刻防范游牧政权,且当地资源丰富,若能经营好,对大明的边防和经济都有极大助力。”
此言一出,朝堂上又是一番争论。
朱棣听着众人的意见,目光看向朱高爔,问道:“岐王,你自己意下如何?”
朱高爔做出郑重神色,上前一步道:
“父皇,儿臣以为辽东更为合适。
如今草原势力蠢蠢欲动,辽东作为边防要地,儿臣愿前往镇守,为大明守护边疆,抵御外患。
日后若有机会,也可伺机出击,打击游牧政权。”
朱棣点了点头,心中对自己这个小儿子的担当有些惊讶,同时也有些赞赏。
他老朱家的种就应该有这份气度。
“好,既然岐王有此壮志,那便就藩辽东,此事就这么定了!”
“皇上圣明!”朱高燧见自己意见被采纳,兴奋的朝老大老二挤眉弄眼。
众大臣虽仍有不同想法,但见皇上已做决断,也都纷纷附和。
一场关于朱高爔就藩之地的讨论,就此落下帷幕。
早朝结束后,朱棣又将朱高爔四兄弟叫到了偏殿。
“老大,老四的婚事就由你这个大哥操办,老二老三配合。老四婚后马上就要去就藩了,你们也尽一下当兄长的责任!所需钱粮都从朕的内帑出,你们能不能做好?”
朱胖胖三兄弟连忙上前一步,恭敬道:“父皇放心,儿臣一定竭尽全力操办四弟的婚事,定让婚事办得风风光光。”
朱棣满意地点点头,又看向朱高爔,“老四,你就藩辽东,任重道远。到了那边,要与当地官员百姓搞好关系,好好经营辽东。”
朱高爔抱拳应道:“儿臣谨记父皇教诲,定不负所托。”
随后朱棣又嘱咐了一些就藩的注意事项,才让他们退下。
朱高爔回到府中,心情十分愉悦,他没想到,今天早朝,尽然还有如此意外的惊喜。
只要到了封地,那自己可真就是天高任鸟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