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四条政策,可以说是一条比一条狠。
首先,第一条,说白了就是组建大明版“怯薛军”。
当初成吉思汗统一草原的时候,也面临如何将草原各部族的力量凝聚到一起?
成吉思汗思来想去,于是挑选了各部族首领的家族子弟,组成他的专属护卫军。
这些首领家的族子弟,一方面是成吉思汗的人质。
另一方面,他们也跟在成吉思汗身边学习,逐渐成长为成吉思汗想看到的样子。
等他们长大后,便成为了成吉思汗掌控草原各部的纽扣。
这条政策一实施,大明以后对于草原各部的统治将进一步加强。
第二条,改变草原部族游牧的生存方式,这就是在崛草原的根了。
要知道,草原民族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他们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
使得他们他们必须不断地迁徙、争夺,身体素质极佳,且拥有超强的骑射本领。
而一旦改变这种游牧方式,让他们定居下来,从事农耕或者其他产业,他们的战斗力会在潜移默化中被削弱。
而朱高爔要求草原部族必须固定草场,更是从根本上釜底抽薪。
这样草原将永远被划分为几千个部落,无法统一,更无法对中原王朝构成威胁。
第三条,在草原上建城,城池一但建好,那城池就好像钉子一般,扎在草原各部族的七寸上。
至于第四条驻军,那就更是大明对草原各部族的直接掌控了。
可以想到的是,一但草原有什么风吹草动,大明都将能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可以想象,这四条政策一旦实施,草原各部族除了彻底融入大明,将没有任何其他的选择。
朱棣对于朱高爔提出的这四条政策,可以说是相当满意。
有这四条政策,他朱棣将成为两千年以来第一个彻底解决草原边患的帝王。
后人再谈起他朱棣,谁还会在乎他是不是造反上位的,人们只会说永乐大帝五次北伐,彻底解决了草原边患。
想到这里,朱棣心中忍不住哈哈大笑,不过此刻他表面上依旧一副云淡风轻。
“我觉着岐王这几条提议就非常好麽,大家怎么看?”朱棣扫视过一众将领问道。
以朱高煦为首的一众武将虽然并不能完全理解这四条政策代表着什么。
但从草原各部族大汗越来越难看的脸上,他们也能看出来这四条绝对是好政策。
毕竟能够让敌人越不好过的政策,那对于大明而言就是越好。
而此时以马哈木为首的一众草原各部族大汗,则是面色惨白,甚至有人气的发抖。
他们是真没想到,朱棣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四儿子,竟然这么狠,这完全是在崛草原各部族的根啊!
此刻的他们,恨不得吃朱高爔的肉喝朱高爔的血,用尽一切手段弄死朱高爔。
当然,正面反驳,跟朱高爔起冲突,他们是没那个胆子的。
没看到朱高爔一副你们赶紧反对,我好把你们都杀光的态度吗。
这个时候正面硬刚朱高爔,岂不是正好随了朱高爔都意。
最终还是鞑靼部大汗托托不花率壮着胆子开口,提出了实现此事的技术难度:
“大皇帝陛下,岐王殿下,草原广大,地广人稀,怕是难以建立明显的边界!”
“而且,牲畜不同人性,很容易跑到别人的草场,岂不是会经常引发矛盾冲突!而且就算建立起栅栏,也容易被破坏不是?”
马哈木接着补充道。
一众武将闻言,也觉得这些草原大汗说的没错,牲口毕竟不是人。
它们哪里知道什么边界不边界的,只会追逐水草而食。
朱高爔闻言只是笑了笑,这事这个时代的人办不到,可不代表着他办不到。
朱高爔回到自己的营帐,从系统空间拿出几箱子铁丝网。
为了对付草原骑兵,这东西他好几年前就研究出来了,只是后面研究出自动步枪。
这东西就显得有些鸡肋,没有用武之地了,才被放在仓库吃灰。
朱高爔让人在校场用其布置了一道围墙,安排好人等下骑马向铁丝网围墙冲锋。
一切安排妥当后,以朱棣为首的大明一众武将和草原各部族大汗纷纷前来观看。
只见几名骑兵骑着战马,从百丈外直蓄势,向着铁丝网围墙直冲而去。
令人意外的是,等几匹战马即将撞到铁丝网围墙上时,却是直接刹停。
任凭战马上的骑兵战士怎么抽打,也是丝毫不再前进一步。
“四叔,这是怎么回事?”朱瞻基忍不住好奇率先询问道。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牛羊等牲畜,很少会跨越长满尖刺的植物!”朱高爔笑着问校场上的各位。
不少人特别是草原各部族大汗,闻言纷纷附和,这种现象他们以前放牧时发现过。
“所以我就想,能不能把铁也做成这种模样,用来阻挡动物前进。”
“于是,这种产物就出现了,我将其命名为铁丝网!其如今的生产成本已经极低,完全可以大规模使用!”
草原各部族大汗闻言心里不由得叹气,人家连解决牲畜越界的东西都准备好了。
这明显是早有准备!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已经盯上了他们草原部族。
朱高爔见草原各部族大汗还不开口表达态度,语气森然的问道:
“所以,你们对我提出的四大政策还有什么疑问吗?或者说你们选择第一条路?”
朱高爔言语中透露的冷意,使得一众蒙古大汗心底发寒。
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如果不同意朱高爔提出的四大政策。
那么等待草原各部族的,恐怕也只有生死族灭了。
朱高爔给他们的可不是愿不愿意的选择题,而是生或者死的抉择。
终于,在稍微沉思片刻后,草原各部族最终还是做出了最明智的选择。
“罪臣托托不花(马哈木...)叩见大明大皇帝陛下,从今日起,鞑靼部(瓦剌部...)世世代代,都愿意臣服于大明大皇帝陛下,永不背叛!”
听到这里,朱棣那原本古井无波的脸色逐渐绽放出了笑容。
笑容逐渐传开,出现在每一位明军将领的脸上。
他们跟随朱棣连续多年北伐,为的是什么,不就是眼前这一幕。
草原各部族臣服于大明,从此以后边境稳定,大明北疆百姓再也不用遭受战争之苦,这一切终于在今天实现了。
就在这时,营帐外飘起了鹅毛大雪,仿佛是在庆祝这一幕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