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老大父子联手轻易平定汉赵二王造反,稳定大明内部局势不同的是。
朱高爔平定交趾叛乱后占领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军事行动,并没有他想象中那么轻松,时间也远远超过了朱高爔当初预估的一年。
一直到第三年,朱高爔才彻底将整个东南亚地区占领。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曾经被中原统治的地方,底层百姓并不介意上面换个统治者。
但那些历史上一直和华夏割裂的国家,国民心里早就形成了国家的概念,朱高爔率军在这些地方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抵抗。
虽然他们的抵抗并不能对明军造成什么太大实际性损失,但在这种有百姓参与的情况下,大大拖延了朱高爔的行军速度。
即便对于屠杀这些底层百姓有些不忍,但既然他们拿起了武器,那就与大明站在了对立面,成为了大明的敌人。
而对待敌人,朱高爔可不会留手。
一时间,明军所过之处,皆是一片腥风血雨,无数反抗者,倒在了明军的枪炮之下。
战争结束后,整个东南亚地区的人口都因此锐减了三分之二还多。
另一方面,整个东南亚地区,毕竟是有着将近5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要知道,大明最初两京十三省的面积,加在一起还不到400万平方公里。
朱高爔也有些小瞧了这个土地面积所代表的战略纵深。
再加上这近5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还包括了250万平方公里的马群岛。
这些群岛,更是极大的拖延了朱高爔在东南亚地区战事的推进。
但这些面临的困难,并不足以影响朱高爔征服东南亚地区的决心。
不说开疆扩土等其他功勋,单单让华夏民族早700年人人都能吃饱饭这一个成就,就让朱高爔一想起来就有些热血沸腾。
你看后世让无数人吃饱饭的袁爷爷,在全世界百姓心中是什么地位。
如此肥沃的土地,既然这里的土着不能好好经营种植,那还是趁早让给将种植基因刻到dNA里的华夏民族。
就在朱高爔全力推进在东南亚的战事时,国内却传来了不好的消息。
即便很多人都明白占领了这里能让大明百姓吃饱饭,但朱高爔过重的杀戮。
还是引得不少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士大夫开始在朝堂上弹劾他,指责他违背了圣人之道。
朱高爔的大哥,也就是仁宗皇帝朱高爔,虽然对他无条件支持。
但也架不住众多大臣的轮番上书,只好派人传旨让他多注意方式方法。
朱高爔接到旨意后,虽然对于那些儒家所谓的圣人之道不屑一顾,但还是决定改变一下行事风格。
于是朱高爔开始调整策略,在继续军事行动的同时,加大了文化和经济上的渗透。
朱高爔下令在占领区开办学校,下令让所有占领区必须学习华夏文化。
同时鼓励大明商人来到这里经商,将大明物美价廉的商品融入到这里百姓的生活日常生活当中,给他们提供便利。
渐渐地,当地百姓对华夏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同,抵抗情绪也有所缓和。
又过了半年,整个东南亚地区终于完全被平定。
朱高爔看着这片新纳入大明版图的土地,心中满是感慨。
他知道,只是占领和控制这里还不够,要想让整个东南亚地区彻底融入大明。
关键就在于一点,人口!
只有华夏子民,彻底的在这里扎下根,这里才能彻底成为华夏领土。
不然,只是单纯的耗费国力进行驻军和安排官员管控,只不过是打肿脸充胖子。
到时候一但大明陷入疲软,这里照样会脱离大明的统治。
就像明朝中后期,大明统治的很多地方如东北地区,纷纷脱离了大明的统治。
要是这样,朱高爔如今做的这些,都将变成无用功,宛若镜中花水中月一般。
于是,朱高爔迅速向朝廷上书,提议大规模移民。
他详细阐述了移民对巩固领土、发展经济的重要性,还提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以鼓励百姓南迁。
比如南迁者,一个人奖励20亩土地,这些土地百年内可以不用交税。
比如宣传东南亚地区有大量的金银矿和宝石矿,大明百姓只要缴纳一定的赋税,就可以开采,开采出来的只需要上交一半,剩余的可以自行持有。
仁宗皇帝权衡利弊后,最终还是批准了他的提议。
一时间,无数失去土地的百姓和无数敢于冒险的人响应号召,拖家带口的踏上了前往东南亚的道路。
朱高爔亲自组织安排,为移民百姓提供船只、种子农具和挖掘工具。
随着大批移民的到来,东南亚地区逐渐热闹起来。
农田被开垦,商业日益繁荣,华夏文化也在这里生根发芽。
曾经的抵抗势力在这蓬勃发展的景象面前,彻底失去了反抗的念头。
朱高爔看着这片欣欣向荣的土地,深知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片土地将真正成为大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而位于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十字路口,控制着马六甲海峡这等国际航运要道,具有重要战略位置的这里。
在大航海时代到来后,这里也将为大明注入全新的发展动力。
如此又是三年后,这里随处可见的大明百姓和大明的各种商品,人们之间沟通也用的是大明官话。
整个东南亚地区已经跟大明内陆省份没有太大的区别。
当然,如今的这里也变成了大明的东南地区九大行省。
洪熙五年底,北京城。
仁宗皇帝朱高炽,虽然因为朱高爔救治的原因,多活了将近四年。
但到了如今,虽然有朱高爔日日调养,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眼见命不久矣。
这天,朱高爔像往常一样,来到皇宫为老大朱高炽调理身体。
刚到皇宫门口,就听到整个京城寺庙内响起了钟声。
朱高爔就知道,仁宗皇帝朱高炽,已经驾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