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东伫立在省政府办公室的落地窗前,凝望着远处被工业烟雾笼罩的山峦,手中紧握着一份全省生态环境评估报告,眉头拧成了一个 “川” 字。窗外的车水马龙与他此刻的心境形成鲜明反差,一场关乎全省生态未来的硬仗,正悄然拉开帷幕。
评估报告字里行间的数字如尖锐的钢针,刺痛着他的神经 —— 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同比下降 12%,河道污染面积扩大至 23%,更触目惊心的是,某化工园区违规排放导致周边农田减产近半。他的拇指无意识地划过报告上 “生态赤字” 四个字,恍惚间想起上周在基层调研时,老农捧起发黑的稻穗,浑浊的眼睛里盛满绝望:“王省长,这地再这么糟蹋下去,子孙后代可怎么活?”
突然,办公室的座机铃声尖锐地刺破寂静。是省环保厅紧急汇报,某大型企业被曝夜间偷排废水,下游村庄数百名村民出现腹泻症状。王晓东抓起西装外套冲出门,皮鞋踏在大理石地面上的声响急促而沉重。在车上,他快速拨通省应急管理厅电话,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启动三级响应,环保、卫健、公安部门半小时内必须抵达现场,所有数据要实时同步!”
抵达现场时,刺鼻的化学气味扑面而来。污水管道破裂处,墨黑色的废水正汩汩涌出,顺着沟渠蜿蜒进农田。王晓东蹲下身,指尖蘸起污水,黏腻的触感和浓烈的刺鼻味让他脸色愈发阴沉。他转头盯着企业负责人,目光如炬:“这就是你们说的‘达标排放’?今晚十二点前,必须拿出整改方案,否则立即停产整顿!”
当晚的紧急会议开到凌晨两点,会议室里烟雾缭绕,众人激烈争论着治理方案。面对部分官员 “经济发展优先” 的论调,王晓东猛地拍了下桌子,茶杯里的茶水溅出:“金山银山重要,老百姓的命更重要!现在不壮士断腕,以后就要用十倍的代价来还!” 他翻开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调研时收集的民间智慧:“咱们试试‘政企民共治’,让企业出技术、政府给政策、群众当监督员,把生态账算进绩效考核里!”
会后,王晓东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办公室,窗外晨光熹微。他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在便签纸上写下 “生态铁军” 四个字 —— 这场战役,不仅要打赢,更要为全省铺就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
作为分管生态环境的副省长,王晓东心里早有盘算:必须来一场 “生态突围战”。他打算从三管齐下 —— 先给污染企业戴上 “紧箍咒”,建立全省统一的污染源在线监测平台,超标排放直接断电整改;再给南山山脉划上 “保护圈”,将核心林区纳入生态红线,联合森林公安开展专项巡查;最关键的是要 “换赛道”,用税收优惠、土地补贴等政策,在全省培育新能源、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方案还没捂热乎,阻力就扑面而来。某天下午,他刚推开会议室门,就被十几位企业代表围了个严实。钢铁协会会长老李扯着大嗓门:“王省长,我们厂养活了三万多工人,环保设备改造要砸进去半个亿,这不是要人命吗?” 化工集团的女老总则带着哭腔:“现在市场行情这么差,再搞环保升级,我们真撑不下去了……” 就连个别区县领导也委婉 “提醒”:这些企业可都是当地的 “纳税大户”,一刀切整治恐怕影响 Gdp。
散会后,王晓东独自站在露台抽烟。夜风裹着远处工厂飘来的刺鼻气味,呛得他直咳嗽。烟灰缸里的烟头堆成了小山,他突然掐灭烟头,掏出手机给秘书发消息:“通知下去,明天上午开专题会,让发改委、财政厅、生态环境厅的一把手都来,再把南山林场的护林员代表、环保志愿者也请来。” 手机屏幕的冷光映出他紧抿的嘴唇,这场硬仗,他准备正面迎击了。
果不其然,当王晓东在会议上提出生态保护计划时,会场瞬间陷入激烈争论。
“王副省长,加强生态保护固然重要,但现阶段我省经济发展仍需依赖工业。大规模治理污染企业,会导致大量企业停产,影响全省的经济增长和就业稳定。”一位分管工业的副省长皱着眉头,率先提出反对意见。
“没错,发展绿色产业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投入,短期内难以见到成效。现在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生态保护上,无疑是本末倒置。”另一位官员附和道。
王晓东目光如炬,扫视着会场:“各位,我们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生态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若环境遭到破坏,经济发展也将难以为继。绿色产业不仅能改善环境,还能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我省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会议结束后,在工业污染治理上,王晓东推行了一套 “组合拳”。首先,他要求环保部门对全省所有工业企业进行地毯式排查,建立详细的污染排放档案。对超标的企业,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实时监控排污数据。针对几家屡教不改的钢铁厂、化工厂,他果断采取停产整顿措施,约谈企业负责人:“环保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谁也别想蒙混过关!” 同时,他推动建立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环保、工信、市场监管等部门组成专项督查组,采取 “不打招呼、直奔现场” 的突击检查方式,让违规企业无处遁形。此外,王晓东还设立了环保技术改造专项资金,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污染处理技术,对主动升级环保设备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引导企业从 “要我治污” 向 “我要治污” 转变。
在推动生态保护计划的其他方面,王晓东同样不遗余力。他带领团队深入山区,规划建设生态保护区,设置界碑、安装监控,组建专业护林队,严厉打击乱砍滥伐行为。为了保护湿地资源,他推动建立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对因保护湿地而受到经济损失的周边农户给予合理补偿,还在湿地周边打造生态旅游项目,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在城市里,王晓东大力推广垃圾分类,在社区设立智能回收箱,开展 “环保积分兑换生活用品” 活动,提高居民参与积极性;推动建设城市绿道网络,让市民出门就能亲近自然。他还积极招商引资,引进新能源汽车制造、光伏发电等绿色产业项目,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努力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为了争取更多支持,王晓东决定亲自走访一些污染严重的地区。在李丽玔的陪同下,他们来到了位于北部的一个工业重镇。刚进入小镇,刺鼻的气味便扑面而来,天空被黑色烟雾笼罩,河流里漂浮着各种垃圾,鱼虾早已绝迹。
王晓东推开车窗的瞬间,一股混合着化工原料酸味与燃煤焦糊味的热浪猛地扑来,呛得他下意识抬手捂住口鼻。摇下车窗的动作戛然而止,目光扫过路边斑驳的宣传标语 —— 褪色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字样,被随意张贴的小广告撕得支离破碎。
越野车碾过坑洼不平的柏油路,扬起的粉尘裹着黑色颗粒,在阳光下凝成灰蒙蒙的雾霭。沿途厂房外墙布满青苔与锈迹,管道里不时渗出暗褐色液体,在地面蜿蜒成一条条粘稠的 \"小溪\"。远处高耸的烟囱吞吐着灰黑色烟柱,如同巨型章鱼挥舞的触须,将半边天空染成诡异的铁灰色。
\"王省长,前面就是污水处理厂。\" 司机话音未落,一阵震耳欲聋的机器轰鸣声骤然响起。隔着车窗望去,本该处理污水的沉淀池里翻涌着暗绿色泡沫,刺鼻的腐臭味中夹杂着浓烈的化学药剂气息。岸边堆积的黑色污泥足有两人高,几只瘦骨嶙峋的野猫正在污泥堆里翻找食物,爪子刨动时溅起的污水在地上留下深色痕迹。
路过一座跨河大桥,王晓东俯身细看 —— 河面漂浮着成团的白色泡沫,死鱼肚皮翻白地漂在油污层上,偶尔有工人用长竹竿将垃圾往岸边扒拉,动作机械而麻木。对岸的纺织厂排水口正汩汩涌出绛紫色污水,与浑浊的河水碰撞出刺眼的分界线,宛如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
\"王副省长,这河里以前能摸鱼呢...\" 随行的镇干部声音发涩,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褪色的工作牌,\"现在连鸭子都不敢往水里放。\" 王晓东沉默着掏出手机,拍下河面触目惊心的景象,屏幕映出他紧锁的眉头和眼底燃烧的决意。
王晓东沉默不语,心中的责任感愈发强烈。他们走进一家污染企业,只见厂房内机器轰鸣,污水未经处理便直接排入河流。企业负责人见到王晓东,满脸堆笑:“王副省长,我们企业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要是因为环保问题停产,很多工人都会失业。”
王晓东严肃地说:“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你们必须立即整改,安装污水处理设备,减少污染物排放。否则,将依法予以关停。”
调研结束后,王晓东更加坚定了推进生态保护计划的决心。然而,就在他积极筹备项目时,却遭到了部分污染企业的联合抵制。这些企业通过各种渠道向省政府施压,试图阻止计划的实施。与此同时,网络上出现了大量抹黑王晓东的言论,指责他为了政绩,不顾企业死活,强行推行生态保护计划,会导致大量工人失业。
清晨六点,李丽玔的办公室已经亮起了灯,她的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排列着二十多个文件夹,里面全是近三个月暗访收集的排污证据。作为省电视台资深调查记者,她把无人机拍摄的化工厂暗管偷排画面逐帧标注,又将深夜偷倒工业废料的行车记录仪视频配上时间轴,终于在第七稿时做出了一档时长 45 分钟的深度报道。
当镜头里浑浊的污水染黑整片稻田,老农捧着枯死的秧苗掉眼泪的画面在黄金时段播出后,当晚省环保局的举报热线就被打爆了,微博上 #救救我们的母亲河# 的话题阅读量三小时内突破两亿。
王晓东这边也没闲着。他揣着连夜整理的《跨部门协同治理方案》,连续三天泡在省发改委、自然资源厅和生态环境厅。在发改委的协调会上,他举着卫星遥感图和企业用电量数据据理力争:\"张主任,您看这家印染厂,夜间用电量比白天高出三倍,这明显是偷偷进行违规生产!\" 在自然资源厅,他带着技术团队现场演示污染源扩散模型,用可视化数据说服对方开放矿产开采审批权限。经过七轮磋商,终于促成了由五个部门联合成立的专项督导组,还争取到一笔八千万的环保专项资金。这些成果让王晓东在全省生态治理动员会上底气十足,投影仪上的治理路线图清晰标注着:\"百日攻坚,铁腕治污\"。
经过这次事件,王晓东更加谨慎。他深知,生态保护之路充满荆棘,但为了全省人民的未来,他不能有丝毫退缩。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继续加大对生态保护的投入,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全省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着改善。曾经被污染的河流恢复了清澈,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珍稀物种也逐渐回归。看着眼前的变化,王晓东和李丽玔站在绿意盎然的山林间,心中感慨万千。
暮春的阳光透过新抽的枝叶,在林间洒下斑驳金影。王晓东摘下墨镜,指尖摩挲着胸前的工作牌,上面 “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 的烫金字样,在阳光下泛着微光。不远处的青弋江波光粼粼,白鹭贴着水面掠过,惊起的涟漪正荡碎对岸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红色标语。
“晓东,监测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 pm2.5 平均浓度同比下降 27%。” 李丽玔快步跳跃着。欢快的如同一只百灵鸟,她的防风外套沾着几片野樱花瓣。
王晓东弯腰捡起一片被雨水冲刷干净的枫叶,叶脉间还凝着露珠:“记得去年这时候,我们来调研,河面漂着的死鱼堆得像小山。” 他的声音突然哽咽,指着远处山坡上的监测塔,“那些污染企业半夜偷排的管道,现在都改造成生态补水通道了。”
山风裹着草木清香掠过两人发梢。李丽玔打开手机,屏幕里弹出十几条群众留言:“感谢政府让孩子能看见星星”“村口的老井又能打水了”。她鼻头泛红,将手机递给王晓东:“您看,昨天还有小学生写信说,要当保护江豚的志愿者。”
王晓东伸手拂去她肩头的花瓣,目光望向层峦叠嶂的远山:“老李,现在关停的 37 家高污染企业里,有 19 家转型做了环保设备。但我们还要在碳汇交易、生态补偿机制上再下功夫。” 他忽然笑了,眼角的皱纹里盛满欣慰,“就像这漫山新绿,种子播下去了,总会破土而出。”
远处传来工程车的轰鸣声,那是正在修建的生态步道。李丽玔踮脚指着天际线:“下个月全省生态博览会,咱们要把这些变化做成 VR 展厅。” 两人并肩走向停在林间空地的越野车,轮胎碾过落叶的沙沙声,与山涧溪流的叮咚声,共同汇成一曲新生的乐章。
王晓东轻轻拥抱着李丽玔:“这只是第一步,生态保护是一场持久战。但只要我们携手共进,就一定能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
夕阳的余晖洒在他们身上,为这片新生的绿色大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山风拂过,带来了清新的气息,也带来了新的希望。而王晓东和李丽玔,将继续在这条充满挑战的生态保护之路上砥砺前行,书写属于他们的绿色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