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透过斑驳的树叶,倾洒在芳华里的后院,几大筐橘子堆得好似金黄的小山。橘子皮在日光的轻抚下,泛着熠熠油光,馥郁的果香悠悠飘散,引得路过的鸟儿都忍不住在空中盘旋,时不时发出几声清脆的啼叫。王清华、吴之乎、胖墩围在橘子堆旁,眉头紧锁,满脸疑惑,时不时凑到一块儿,压低声音交头接耳,议论声在果香中若有若无。
王清华率先按捺不住,往前跨了一大步,提高音量,言语间满是困惑:“文远,这些橘子究竟有何用处?咱们既不吃,又不卖,任由它们搁在这儿,难道等着烂成一堆腐物?”
吴之乎摇头晃脑,捻着胡须附和:“所言极是!这般做法,实在不合常理,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还无端消耗诸多物力,购置这许多橘子,究竟所为何事?”
胖墩嘴里塞着零食,腮帮子一鼓一鼓,含糊不清地嘟囔:“说不定东家另有一番大计划,只是咱们见识短浅,一时猜不透罢了。”
亦晨正巧路过,将他们的议论听得真切,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神秘的浅笑,并未停下脚步,也未做过多解释。在他心底,提炼青霉素的计划早已如种子般发芽,可这现代微生物学领域的复杂门道,牵扯诸多专业知识,在这个对微生物几乎一无所知的古代,一时半会儿确实难以跟众人讲明白。
此后,亦晨全身心投入到筹备工作中。他先是差遣可靠之人,奔赴城中各个角落,四处搜寻大量的陶罐、纱布、漏斗等器具。器具备齐后,又找来几本珍贵的医书,不分昼夜地研读。
泛黄的书页在他指尖翻动,烛火在案头摇曳,映照着他专注的面庞,常常直至破晓,他才稍作休息。即便如此,凭借脑海中对青霉素的模糊记忆,他依旧难以精准把握青霉素产生的复杂微生物机制。比如青霉菌在橘子皮上生长的最佳条件,对温度、湿度、营养物质的精确要求,都只能靠不断地推测和尝试。
王清华等人瞧着亦晨这般忙碌,好奇心愈发旺盛,可每当试图询问,看到亦晨紧锁的眉头和疲惫的神色,又不忍打扰,只能将疑问深埋心底。
一日,林晨前来拜访。踏入后院,看到一片忙碌的景象,堆积如山的橘子,摆满一地的器具,亦晨在其间穿梭不停,不禁大为惊讶,脱口问道:“亦晨,你这究竟在做什么?这些橘子和这些器具,到底有何关联?”
亦晨放下手中的医书,揉了揉酸涩的眼睛,思索片刻后,郑重说道:“实不相瞒,我打算从这些橘子中提炼一种能治病救人的药物,名为青霉素。”
林晨满脸茫然,眼中满是疑惑,追问道:“青霉素?这是什么稀罕东西?我在这世上活了这么多年,竟从未听闻。”
亦晨耐心解释:“这是一种极其珍贵的药物,它能有效抑制多种病菌滋生,治疗诸多疑难杂症,拯救无数人的性命。虽说当下知晓它的人不多,但我坚信,它定能发挥巨大作用。”
林晨听后,虽未能完全领会其中深意,但看着亦晨坚定的眼神,心中对他的计划充满期待。
为了提炼青霉素,亦晨每日天不亮就起床,趁着晨光,亲自挑选橘子。他拿起橘子,仔细端详,轻轻捏一捏,凭借触感和色泽,挑选出最优质的橘子。然而橘子作为原料,质量参差不齐。不同产地、不同成熟度的橘子,其表面携带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不同,有的甚至可能含有抑制青霉菌生长的物质。而且,古代没有现代的农业种植标准,橘子可能受到类似农药、病虫害等因素的污染,这无疑大大增加了提炼的难度。
挑选好橘子后,他熟练地将橘子皮剥下,小心翼翼地放入陶罐中。为了确保发酵过程顺利,他还专门打造了一个简易的温控装置。但古代没有温度计来准确测量发酵温度,他只能依靠经验和一些简单的体感判断,很容易出现偏差,导致青霉菌无法正常生长或者产生其他杂菌污染。此外,古代环境卫生条件差,空气中、水中存在大量杂菌,没有无菌操作的概念和条件,尘埃中的微生物随时可能掉入发酵罐中,与青霉菌竞争营养物质,或者产生有害物质,影响青霉素的质量和产量。
王清华等人看着亦晨忙碌的身影,从日出到日落,从未有过懈怠,虽依旧难以理解他的行为,但被他的执着和专注深深打动。
经过数日的不懈努力,发酵过程终于顺利完成。亦晨怀着忐忑又兴奋的心情,开始对发酵后的橘子皮进行过滤、提纯。他将纱布仔细铺在漏斗上,缓缓倒入发酵物,看着液体一滴一滴落下,时间仿佛凝固。
但古代的过滤和提纯方法相对简陋,使用纱布和漏斗过滤只能去除较大的杂质,对于微小的杂质和其他微生物的分离非常困难。而且,没有现代的色谱分析等先进提纯技术,很难得到高纯度的青霉素。
即便提炼出了一小瓶淡黄色的液体,亦晨的难题依旧接踵而至。古代的玻璃瓶密封性能差,外界的空气、水分很容易进入瓶内,影响青霉素的稳定性。而且,没有合适的保存环境,如低温冷藏条件,青霉素在储存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温度变化、光照等因素而失效。同时,由于缺乏临床试验和毒理学研究,对于提炼出的青霉素的安全性难以保证。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而古代又没有应对这些不良反应的有效措施和药物,这可能会引发医疗事故,给青霉素的应用带来巨大风险 。
尽管困难重重,亦晨望着那瓶承载着希望的液体,眼中依旧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在心中默默发誓,一定要克服万难,让青霉素真正发挥出治病救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