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根叔,我家不缺粮,这次震源不在我们这里,估计过几天就没事了。”贾建设回答道,“天色已晚,我得赶紧走了,还有很多事等着处理。”
贾建设抬头发现天空开始飘雨,便起身告辞。
他的事务繁杂,还需赶回轧钢厂了解情况。
“行,我知道你事情多,不耽误你了。”刘树根说道。
然而,在贾建设离开前,刘树根还是让刘建军装了一袋红薯给他。
这是他们的一份心意。
贾建设欣然接受,正好可以借此机会送给几位亲近的朋友。
途中,他曾听闻部分单位已通知放假,尤其是供销社这几天关门,若有人家中无粮,可能会陷入困境。
走到半路时,雨渐渐下大,但并不猛烈。
到达轧钢厂后,他发现这里和其它单位一样已经停工。
电力中断加上偶发余震,工厂无法开工。
街上秩序混乱,干部们正忙着协调各方。
既然单位停工,贾建设也没久留,骑上车直奔杨政民家。
他还有很多事要做。
尽管无法扭转大局,但至少能让周围的人过得轻松些。
等贾建设赶到杨政民家时,发现老两口正淋着雨。
家里不敢进,就怕还有余震。
他们的孩子都已长大成人,儿子长期在外工作。
小女儿萱萱即将结婚,目前住在单位宿舍。
她工作地点离家很远,平时想回家至少要花两个小时。
外面情况混乱,这次回家可能得耽误更多时间。
这样一来,他们两位老人就没人照料了。
即便有抗震棚所需的材料,也没人帮忙搭建。
杨政民平时人缘不错,可这时候大家自顾不暇,谁能顾及他们夫妻俩?
“杨叔,带阿姨去我家吧!”雨越下越大,老两口无助地躲在屋檐下避雨。
之前余震发生时,杨政民本想留在家里,可后来又发生了一次余震,只好退到屋檐下,想着哪怕有危险也能迅速撤离。
“建设,你怎么来了?”杨政民激动地问。
他现已退休,不再像从前那样意气风发,更多的是对儿女的思念。
平日里孩子都不在身边,夫妻俩倍感孤单。
尤其是这种艰难时刻,见到贾建设自然格外亲切。
对了,差点忘记说了。
大领导不在燕京城,带着夫人去探望孙子了。
他也像杨厂长一样,面临子女不在身边的困扰。
前几天老两口想念孙子,既然孩子们回不来,就决定亲自去看看。
所以这次贾建设回来没遇到他们。
据何雨柱所说,火车票还是他帮忙弄的!
并非大领导买不到票,而是这类小事何雨柱能搞定,没必要麻烦别人。
人都这样,年轻时权力再大,老了若无人照顾,其实挺可怜的。
“杨叔,先别提这些了,一起去大杂院吧!”
“我和傻子都在那儿,抗震棚也搭好了,大家有个伴儿也好。”
“萱萱那边不用太担心,留张字条就行,她看到一定会过来找你们的。”
贾建设擦了擦脸上的雨水说。
尽管披着雨衣,此刻他的衣服也已半湿。
\"好,我去拿伞。”
杨政民家仅有雨伞,此刻显然没什么作用。
\"婶婶,穿上我的雨衣,雨太大了。”
见此情景,贾建设急忙脱下雨衣给老太太穿上。
\"这怎么行,你...\"
\"没事,我身体结实,要是您病了可就麻烦了。
快走!\"
贾建设拿起伞,带着杨厂长夫妇返回合院。
路上,街市一片混乱。
许多人家没准备好防雨材料,木头尚能寻得,防雨布却难以获得。
因此不少人只能躲在屋檐下避雨,景象颇为凄凉。
好在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有人在协调,避免了更糟的情况发生。
回到大院,杨夫人因穿了雨衣,衣物未湿太多。
天气暖和,喝碗姜汤便无碍。
但大院内此时热闹非凡,幸好有经验丰富的老大爷指挥。
早在贾建设搭建棚子时,他便迅速组织人力搬运粮食和水。
三位大爷发挥了重要作用,每人负责一个院落。
三大爷擅长筹划,在早年修建防空洞时便囤积了许多木料与防雨布,主动承担前院事务。
贾建设、何雨柱及老大爷所在的中院早已行动起来,他们迅速组织人力搭建棚子,并转移食物与水源,成为最早稳定局势的院落。
后院由二大爷负责,他联合邻居筹集了些许材料,勉强建起简易棚子。
三大爷贡献较多,如今显得格外得意,父子俩不断发号施令。
前院居民依赖他们的防震棚,虽不满却敢怒不敢言。
话说那位三大爷宁舍命不舍财。
当时**之际,人们争相外逃,而他...
那天情况紧急,有人慌忙跑出来连裤子都没顾上穿,索性光着屁股了。
但为了活命,这也情有可原,只是那些年轻妇女吃亏不少。
至于年纪大的大妈老太太们,谁能占谁便宜还真不好说。
但我们的三爷不是这样的人,他第一反应竟然是惦记他的电视机。
当时他抱着电视就往外跑,三奶奶怎么拦都拦不住。
幸好房子虽然摇晃得很厉害,但没发生什么大事,不然真不知道他会不会后悔!
贾建设带着杨政民夫妇回来时,这三个大爷正在各自的地盘上商量中午吃什么。
一大爷负责中院,因前院人多,中院也分了一部分人过来。
这对一大爷来说不是难题,简单几句就搞定了。
贾建设回来前,他已经安排妥当。
傻柱负责做饭,各家出些粮食一起度过难关即可。
二大爷那边也还好,他也接纳了几名前院的人。
不过二大爷向来霸道,直接规定每家按人口出粮,轮流排班做饭,俨然一副领导的模样。
这样也算公平,除了他只动嘴不动手外。
毕竟他年纪大了,后院的人对他还算尊重。
这么几天时间,应付一下也就过去了。
然而许大茂并未参与这些事务,他是后院少见的富裕户。
虽然不再轧钢厂上班,但去电影院仍是不错的工作。
下乡放电影时,若没人给好处,他便只放一半。
剩下的部分,他总有办法提前结束放映。
不明 ** 的人只能失望离开,而聪明的则明白这是许大茂在索取好处。
因此,人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叫“许半半”。
只要好处足够,他一定会把电影放完,若再额外加点好处,还能连续放两场。
村里难得放一次电影,要想尽兴就得满足许大茂的要求。
所以现在他的生活甚至比过去在轧钢厂当放映员时更好,只是名声不太好听。
许大茂如今已不再在意名声,他在电影院上班时投入了不少资金,但同事间对他颇有微词。
好在院长偏袒他,其他人虽不满却也只能隐忍。
许大茂的妻子于曼生活得有声有色。
她早年在煤球厂工作,许大茂被轧钢厂辞退后,性情逐渐温和。
她安分守己地待在家里,与马敏相处融洽,偶尔还帮忙照看孩子。
马敏见于曼冬天上班辛苦,便向何雨柱求助。
何雨柱利用自己作为轧钢厂主任的影响力,为于曼争取到了居委会普通办事员的职位。
这份工作让于曼底气十足,回家后说话也比以往大声了许多。
这些年许大茂收敛了许多,特别是面对何雨柱时。
尽管内心仍对何雨柱有所轻视,但他明白实力差距的事实。
然而,何雨柱不在场时,他依然是那个张扬跋扈的许大茂。
最近,许大茂在家门口建了个防震棚,既不参与院里的事务,也不关心何雨柱与大家的关系。
他只专注于自己的生活,认为大院里的人没什么值得利用的价值。
若贾建设副厂长还在后院,或许他会去凑热闹,但如今贾副厂长在中院,他对后院的事情毫无兴趣。
至于二大爷,因过去的恩怨,多年来与许大茂关系一直不佳。
许大茂打算独自闯荡,也不愿多费口舌。
如此看来,后院的局面还算平稳。
至少大家还能勉强维持表面和平。
相比之下,前院更令人头疼。
并非众人不愿供粮,而是三大爷又开始搞小动作了。
“防震棚的材料都是我家提供的,那吃饭的粮食自然该你们出!”
三大爷抱着心爱的电视,振振有词地说着。
当初分配到前院时,他就存了占便宜的心思。
中院和后院都有强硬人物,他的如意算盘未必能打响。
“没错,木头是我们的,防雨布也是我们的。”
“能给你们地方住已经不错了。”
“让他们出点粮食还不行?”
阎解成底气十足,带着几分仗势欺人的意味。
他刚听父亲的话就明白了意图,心里也盘算开了。
他同样希望这些人承担些粮食压力。
如今,他装作与三大爷和睦相处,展现出父子齐心的模样。
连白芳也开始学习算计。
在这种大家庭氛围里,不这样做,恐怕会被公公吃得连骨头都不剩。
阎埠贵听大儿子这样说,虽未明言却已默认,内心颇为得意。
灾年难测,谁知道粮食何时短缺。
一旦供应不足,家中的存粮便是救命稻草。
众人对视一眼,三大爷的说法确实无懈可击。
但眼下大家都缺粮,岂非雪上加霜?
古人云“远亲不如近邻”,这话绝非虚言。
邻里间互帮互助本是常情,谁能保证不会遇到难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