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年间,江南有一座繁华的城镇,名为清平镇。镇上人口密集,商贾云集,本是一片祥和富足之景。然而,近来镇上却来了一位黑心米商赵大富。此人唯利是图、心狠手辣,一心只想敛财,全然不顾百姓死活。
当时正值青黄不接之时,田里的稻谷还未成熟,百姓家中余粮不多。赵大富瞅准这个时机,大量收购周边乡镇的粮食,囤积居奇,然后将米价哄抬至平常的三倍。许多贫苦人家买不起足够的米,只能忍饥挨饿,甚至有些老人和孩子因饥饿而病倒。
灵隐寺的济公活佛,虽整日疯疯癫癫,手持一把破蒲扇,身着一件补丁摞补丁的僧袍,在清平镇的大街小巷四处闲逛,但他心地善良,一双慧眼早已看透了这世间的疾苦。听闻了赵大富的恶行后,济公决定要好好整治整治这个黑心米商。
这一日,济公晃晃悠悠地来到了赵大富的米店前。只见米店门口排着长长的队伍,人们一个个满脸愁容,手里紧紧攥着钱,却只能买到一点点米。赵大富站在店门口,趾高气扬地指挥着伙计们卖米,嘴里还不停地嘟囔着:“买米就得趁早,后面还不知会不会涨价呢!”
济公来到店门口,对着赵大富嬉皮笑脸地说:“赵老板,贫僧也想买点米。”赵大富斜着眼睛看了济公一眼,不屑地说:“疯和尚,你买得起米吗?别在这儿捣乱。”济公拍了拍自己的破僧袍,说:“赵老板,贫僧虽穷,但这点买米的钱还是有的。”说着,他从怀里掏出一把铜钱,叮叮当当地放在柜台上。
赵大富见有生意上门,便让伙计给济公称米。伙计拿起斗升,正要舀米,济公却突然说:“慢着,赵老板,贫僧有个请求。你这米卖得这么贵,贫僧怕买到的是陈米、坏米,你得让贫僧先检查一下。”赵大富心中有些不悦,但为了做成这笔生意,只好不耐烦地说:“检查吧,检查吧,我这米都是上等的好米。”
济公拿起斗升,在米堆里搅了搅,然后抓起一把米,放在鼻子前闻了闻,又仔细看了看,皱着眉头说:“赵老板,你这米看着倒是不错,可贫僧怎么闻着有一股霉味呢?莫不是陈米?”赵大富脸色一变,强装镇定地说:“疯和尚,你懂什么?这米是从仓库里拿出来的,有点潮气很正常,哪来的霉味?”
济公不慌不忙地说:“赵老板,要不咱们打个赌。如果这米是陈米,你就把米价降回原来的价格;如果不是,贫僧愿出双倍的价钱买下这米。”赵大富心中暗自盘算,这米确实是去年的,但时间不算长,表面上看不出来。这个疯和尚肯定是在诈自己。于是,他一咬牙说:“好,赌就赌!”
济公带着赵大富和一群看热闹的人来到了米店后面的仓库。仓库里堆满了米袋,济公围着米袋转了几圈,然后指着其中一袋米说:“赵老板,就这袋米,咱们打开看看。”赵大富心中有些发虚,但事已至此,也只好让伙计打开米袋。
米袋一打开,一股刺鼻的霉味扑面而来,里面的米已经发霉变黑。看热闹的人纷纷指责赵大富:“赵大富,你太黑心了,竟然拿陈米、坏米来卖,还哄抬米价,你还有没有良心?”赵大富被说得面红耳赤,恼羞成怒,他大声吼道:“你们这群刁民,别在这儿胡说八道,这不过是一袋偶然发霉的米而已。”
济公笑着说:“赵老板,一袋米或许是偶然,那咱们再看看其他的。”说着,他又陆续让伙计打开了几袋米。结果这几袋米也都不同程度地发霉了。赵大富见事情败露,还想狡辩,这时,人群中走出一位老者,他是镇上有名的乡绅,为人正直公正。老者指着赵大富说:“赵大富,你囤积居奇,哄抬米价,还以次充好,欺骗百姓,实在是罪大恶极。今日你必须给大家一个交代。”
赵大富见乡绅都出面了,知道事情无法收场,只好跪在地上,向大家磕头求饶:“各位乡亲,是我一时贪心,做了错事,求你们饶了我吧。”济公走上前去,说:“赵老板,既然你知错了,就按照咱们之前的赌约,把米价降回原来的价格,并且把这些发霉的米全部处理掉,不能再卖给百姓。”赵大富连忙点头说:“活佛说的是,我这就照办。”
从那以后,赵大富不敢再哄抬米价,也不敢以次充好了。清平镇的米价恢复了正常,百姓们又能买得起米,吃上饱饭了。大家都对济公感激不已,纷纷称赞他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而济公呢,依旧摇着那把破蒲扇,哼着小曲,继续他的云游之旅,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