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中文网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麦浪涌楚地

第一章 仓廪实:楚地的夏末,日头还带着灼人的劲儿,却被一阵风卷着,散了大半燥热。张阿伯蹲在自家田埂上,手里攥着一穗饱满的粟米,指腹搓开谷壳,金黄的米粒滚落在掌心,沉甸甸的,泛着油亮的光。

“阿伯,量出来了!”村口的二柱扛着木斗跑过来,声音里满是雀跃,“粟米亩产两石三,小麦也有两石一!比去年那老品种,足足高了两成还多!”

张阿伯猛地站起身,腰间的老骨头“咯吱”响了一声,他却没顾上疼,一把夺过木斗,伸手进去扒拉着粟米。米粒从指缝间漏下,落在斗底发出“沙沙”的响,像是在唱一支丰收的歌。他想起去年这个时候,旧粮种亩产刚过一石八,秋收后除了交租子,家里的粮缸都填不满,小孙子半夜喊饿,老伴只能煮些稀得能照见人影的粟米粥。

“真……真有这么多?”张阿伯的声音有些发颤,眼眶也热了。他抬头望向自家的田,连片的粟米穗子压弯了秸秆,风一吹,掀起层层金浪,一直铺到村外的河沟边。旁边的小麦田更甚,麦穗饱满得像是要炸开,阳光洒在上面,晃得人睁不开眼。

消息像长了翅膀,没半天就飞出了村子。第二天一早,张阿伯刚打开院门,就看见村口停着几辆牛车,几个穿着外郡服饰的人正围着二柱打听。“小哥,听说你们村张阿伯种的粮种能高产?俺是隔壁陈郡的,想来讨些种籽。”一个络腮胡汉子上前一步,手里还提着一篮自家腌的咸菜,“这点心意,要是能给俺匀些种籽,俺再补些粟米当谢礼。”

张阿伯愣了愣,正要开口,又有几个人围了上来,有燕郡的,有庐江郡的,都是奔着粮种来的。他家里的粮种本就留得不多,这下子哪够分?正犯愁时,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尘土飞扬中,秦斩骑着马过来了。

秦斩是楚地的郡守,这些年在本地兴修水利、办私塾,百姓们都信服他。他勒住马,看到围在张阿伯家门口的人群,又看了看田地里的粮浪,心里已有了数。“张阿伯,”秦斩翻身下马,走到田埂边,“这粮种是你去年从咸阳农署领的试种品吧?如今丰收了,正好让更多人受益。”

张阿伯点点头:“是啊,秦大人。可来要种籽的人太多,俺家那点存货,不够分啊。”

秦斩笑了笑,拍了拍他的肩膀:“别急,咱们办个粮种授业会。就设在村东的晒谷场,你带着村里种过新粮种的老把式,给外郡来的乡亲们演示播种、除草的法子。种籽的事,我让人从郡府粮仓调一批来,保证人人都能领上。”

张阿伯眼睛一亮,连忙应下:“好!好!俺这就去叫村里人准备!”

二柱已经跑去敲村口的铜钟了,“当——当——”的钟声在村子里回荡,村民们扛着锄头、提着篮子,纷纷往晒谷场赶。张阿伯的老伴王氏也挎着竹篮过来,里面装着刚煮好的粟米粥,热气腾腾的,香气飘了老远。“先喝碗粥垫垫,”她把粥碗递给秦斩,“俺家老头子说,这新粮种能丰收,多亏了大人当初劝他试种。”

秦斩接过粥碗,喝了一口,温热的粥滑进胃里,带着粟米特有的香甜。“这是百姓自己种出来的好收成,”他望着远处赶来的人群,“咱们把法子教给更多人,明年楚地,不,大秦的田地里,都能长出这样的好粮。”

第二章 授业忙

晒谷场早就被村民们收拾得干干净净。场边搭起了一个土台,台上摆着两捆粟种、一捆麦种,还有张阿伯手绘的田垄图——用炭笔在木板上画着,哪里种粟米,哪里种小麦,行距留多宽,都标得清清楚楚。

离授业会还有半个时辰,晒谷场已经挤满了人。外郡来的农户们围着张阿伯,七嘴八舌地问着:“阿伯,这新粟米耐不耐旱啊?俺们燕郡多山地,雨水少。”“小麦要浇多少水?要是天旱,能不能补种?”

张阿伯被围在中间,却一点也不慌乱。他从口袋里掏出个布包,打开来,里面是晒干的粟米和小麦的根须,“你们看,这新粟米的根比老品种扎得深,能吸着地下的水,山地种着也不怕旱。小麦呢,出苗前得浇透,出苗后反倒不能多浇,不然根会烂——”

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车轮声,几辆马车驶进晒谷场,车身上插着“咸阳农署”的旗帜。为首的一个官员跳下车,穿着青色的官服,腰间系着铜带钩,正是从咸阳来的农官李大人。

“秦郡守,张老丈!”李大人快步走过来,手里提着两个木盒子,“奉廷尉府之命,特将新农具送来,助各位推广粮种。”

秦斩迎上去,打开木盒一看,里面装着两样从未见过的农具:一个是曲辕犁,犁头是铁打的,弯曲的犁柄看着比普通犁轻便;另一个是耧车,下面有三个铁尖,上面装着个木斗,斗底有个小口。

“这是曲辕犁,”李大人指着犁具解释,“比寻常直辕犁省力气,一个人就能拉着走,翻地还深。这个耧车更妙,把种子倒进木斗里,推着走,种子就能从斗底的口漏下去,均匀地落在土里,不用再手撒了——一天能种十亩地!”

人群里顿时炸开了锅,村民们都围过来看新鲜。二柱伸手摸了摸耧车的铁尖,惊讶道:“这铁家伙真这么厉害?俺手撒种,一天顶多两亩,还撒不均匀,有的地方密,有的地方稀。”

李大人笑了笑:“可不是嘛。不过这农具得会用,不然也出不了力。”他看向张阿伯,“张老丈,您种了一辈子地,要不先试试?”

张阿伯有些犹豫,他这辈子用惯了老犁、老锄头,看着这新奇的耧车,心里没底。但转念一想,要是这农具真能帮着种地,那以后乡亲们就不用那么累了。他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俺试试。”

村民们赶紧在晒谷场边辟出一小块空地,松了土。张阿伯抱着耧车,李大人在旁边指导:“木斗里先装半斗粟种,推着走的时候,脚步要稳,别太快,也别太慢。”张阿伯把粟种倒进木斗,双手扶住车柄,慢慢往前推。

耧车的铁尖扎进土里,留下三个小坑,粟种顺着斗底的小口,均匀地落在坑里。他推了十几步,停下来,二柱跑过去扒开土一看,每颗种子之间的距离都差不多,比手撒的整齐多了。

“成了!成了!”张阿伯直起腰,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笑得合不拢嘴,“这玩意儿真好用!比手撒快多了,还匀!以后种地再也不费劲了!”

人群里响起一阵欢呼,外郡来的农户们也纷纷上前,学着张阿伯的样子试耧车。有个燕郡的老农试了两次,就掌握了诀窍,他拍着耧车感叹:“大秦的能工巧匠真厉害!有了这东西,俺们山地种粟米,再也不用怕种得慢了!”

张阿伯也没闲着,他带着村里的老把式,在空地上划出几块田,演示怎么种粟米、怎么种小麦。“粟米要种在山地,行距得留一尺,太密了长不开,太稀了浪费地,”他用木尺量着距离,在地上划出印子,“小麦呢,得种在平坦的地,出苗后要除三遍草,第一遍在苗长三寸的时候,第二遍在分蘖的时候,第三遍在抽穗前——”

王氏和村里的妇人们则在一旁,把准备好的粮种分装在布包里。每个布包里装着两斤粟种、两斤麦种,还附上一张麻纸,上面用小篆写着“农桑要诀”,记着播种、浇水、除草的法子。“这是俺们阿伯写的,”王氏把布包递给一个庐江郡的妇人,“按上面的法子种,保准能丰收。”

太阳升到头顶的时候,授业会已经办得热热闹闹。秦斩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也暖烘烘的。他走到李大人身边,低声说:“李大人,这粮种和农具,要是能推广到全国,大秦的百姓,就再也不愁饿肚子了。”

李大人点点头,望着晒谷场上的人群,眼神坚定:“郡守放心,我回咸阳后,定会上奏廷尉府,把楚地的经验推广到各郡。让天下的田,都长出好粮;让天下的百姓,都能吃饱饭。”

第三章 传千里

授业会结束后,外郡的农户们带着粮种和“农桑要诀”,坐着牛车离开了楚地。张阿伯站在村口,看着远去的车队,心里还惦记着:“不知道他们能不能种好,要是有啥问题,咋跟俺们联系呢?”

秦斩拍了拍他的肩膀:“放心,我已经让人在各郡的驿站设了农桑问询处,他们有问题,能通过驿站传信来。再说,过些日子,咱们还能派人去看看。”

果然,没过一个月,驿站就送来一封燕郡的信,是之前来讨种籽的李老栓写的。信里说,他把粟米种在了自家的山地里,按照“农桑要诀”里的法子,留了行距,还浇了两次水。如今粟苗已经长到三寸高,绿油油的,比去年的老品种壮实多了。

张阿伯拿着信,激动得手都抖了,他把信读给村里的人听,大家都围着他,脸上满是欢喜。二柱说:“阿伯,咱们的粮种真能在燕郡种活!以后说不定还有更多郡来要种籽呢!”

可没过多久,燕郡又传来消息,说那边遭了旱灾,山地里的粟苗都蔫了,李老栓急得快哭了,专门派人来楚地问办法。张阿伯听说后,连夜召集村里的老把式商量。

“粟苗耐旱,可旱得太厉害也不行,”张阿伯皱着眉头,“俺记得去年咱们村也旱过,后来俺们在田埂边挖了浅沟,引着山泉水浇地,粟苗就缓过来了。”

“还有,”村里的老周头补充道,“可以把稻草割下来,铺在粟苗根边,能保墒,减少水分蒸发。”

张阿伯立刻写了封回信,把这些法子都写在上面,还让二柱带着几个年轻村民,跟着燕郡来的人一起去。“你们去了,不光要教他们挖沟、铺稻草,还要看看他们的粟苗,有啥问题及时传信回来。”

二柱他们走了半个月,才到燕郡。李老栓的粟田果然旱得厉害,粟苗叶子都卷了,有的甚至已经枯黄。二柱赶紧带着村民们,在田埂边挖浅沟,又把附近山泉水引过来。老周头教的铺稻草法子也用上了,村民们把家里的稻草都抱来,铺在粟苗根边。

过了几天,粟苗果然缓了过来,叶子慢慢舒展开,又恢复了绿油油的颜色。李老栓拉着二柱的手,眼眶红红的:“多亏了你们,不然俺这一季的收成就没了!这新粟种真是好,要是换了老品种,早就枯死了!”

二柱把燕郡的情况写信传回楚地,张阿伯看了信,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他把信拿给秦斩看,秦斩也很高兴:“这就说明,咱们的粮种不光能高产,还能适应不同的气候土壤。下一步,咱们可以把这‘跨郡适配’的法子整理出来,推广到更多地方。”

接下来的几个月,楚地的粮种陆续推广到了陈郡、庐江郡、蜀郡等十二个郡。每个郡都派了农匠来楚地学习,张阿伯也跟着秦斩去了几个郡,实地指导农户种粮。他走到哪里,都带着那把耧车,手把手教农户怎么用;他的老伴王氏,则带着村里的妇人,教外郡的女人们怎么煮粟米粥、怎么用小麦磨面做饼。

有一次,张阿伯去蜀郡指导种小麦。蜀郡多水,土壤肥沃,可农户们种小麦总觉得产量不高。张阿伯在田里转了一圈,发现他们的小麦种得太密,而且浇水太多。“小麦不怕水,但也不能涝,”他教农户们把小麦行距留宽些,又在田边挖了排水沟,“这样小麦根系能长得壮,抽穗的时候也能多结粒。”

到了秋收的时候,蜀郡的小麦亩产果然提高了,农户们特意给张阿伯送来一袋新磨的面粉,还有蜀地特产的花椒。“张阿伯,这面粉是用您教的法子种的小麦磨的,您尝尝,比以前的面粉更筋道!”

张阿伯拿着面粉,心里甜滋滋的。他想起自己年轻时,楚地还没归入大秦,各郡种的粮种不一样,农具也不一样,有的地方丰收,有的地方却闹饥荒。如今大秦统一了,粮种能跨郡推广,农具也能统一使用,百姓们再也不用怕饿肚子了。

第四章 岁稔丰

转眼到了第二年夏末,又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张阿伯站在自家的田埂上,看着连片的粟米和小麦,比去年的长势更好。远处的晒谷场上,村民们正忙着收割,镰刀割麦的“唰唰”声,还有孩子们的笑声,混在一起,格外热闹。

“阿伯,秦大人来了!”二柱跑过来喊道。张阿伯抬头一看,秦斩正带着几个官员走过来,其中还有咸阳农署的李大人。

“张老丈,恭喜啊!”李大人走上前,手里拿着一份文书,“廷尉府刚传来消息,楚地推广的新粮种,已经在十二个郡种植了十万亩,预计今年能增产粮食三十万石!朝廷特意下了诏令,要把你这‘跨地域粮种适配体系’推广到全国,还封你为‘大秦农桑耆老’!”

张阿伯愣住了,他这辈子就想种好地,让家人吃饱饭,没想到还能得到朝廷的封赏。他有些局促地搓着手:“俺就是个种地的,没做啥大事……”

秦斩笑着说:“张阿伯,您做的是天大的事!天下百姓能吃饱饭,就是最大的事。”他指着远处的麦田,“你看,这麦浪,从楚地一直铺到燕郡、蜀郡,这就是大秦的希望啊。”

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几个驿站的驿卒骑着马赶来,手里拿着几封书信。“秦大人,张老丈,这是各郡送来的秋收信!”

张阿伯赶紧接过信,一封封拆开看。燕郡的李老栓在信里说,今年的粟米亩产比去年还高,家里的粮缸都装不下了,还存了不少粟米在郡府的粮仓里;蜀郡的农户说,小麦丰收了,他们用新面粉做了很多饼,还分给了附近的驿站;庐江郡的信里,还附了一张画,画着一片金黄的麦田,麦田里的农户们都在笑。

张阿伯把信读给大家听,晒谷场上的村民们都欢呼起来。王氏端着一碗刚煮好的粟米粥走过来,递给张阿伯:“老头子,快尝尝,这是今年的新粟米煮的,比去年的更香甜。”

张阿伯接过粥碗,喝了一口,温热的粥滑进胃里,带着满满的幸福感。他抬头望向远方,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麦田上,麦浪翻滚,像是一片金色的海洋。风一吹,麦浪里传来“沙沙”的声,像是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也像是在诉说着大秦的太平。

李大人看着眼前的景象,感慨道:“当年廷尉府推广新粮种,还担心百姓不接受。如今看来,只要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他们就会真心拥护。这‘岁稔无饥’的目标,咱们离它越来越近了。”

秦斩点点头,目光坚定:“下一步,咱们还要培育更多适应不同地域的粮种,还要造更多好用的农具。让天下的田都能长出好粮,让天下的百姓都能吃饱饭,这就是咱们大秦的初心。”

张阿伯放下粥碗,走到麦田里,伸手抚摸着饱满的麦穗。他想起去年这个时候,自己还在为粮种不够分而犯愁;如今,粮种已经推广到了十二个郡,更多的百姓能吃饱饭了。他心里想着,明年还要跟着秦斩去更多的郡,教更多的人种粮,让大秦的每一寸土地,都能长出金黄的粟米和小麦。

麦浪还在翻滚,夕阳的余晖把张阿伯的身影拉得很长。他站在麦田里,像一棵饱经风霜却依然挺拔的老麦秆,守护着这片土地,也守护着大秦百姓的希望。

第五章 余韵长

秋收后的楚地,处处都是热闹的景象。村民们把新粮晒干,一部分存进自家粮缸,一部分交给郡府粮仓。张阿伯家的粮仓也堆得满满当当,粟米和小麦分开放着,散发着淡淡的粮香。

这天,张阿伯正在院子里晒粟米,远处传来一阵孩童的笑声。他抬头一看,是村里的孩子们,手里拿着用小麦做的面人,在院子里跑着玩。“阿伯,阿伯,这面人是用新小麦磨的面做的,可好玩了!”一个小男孩跑到张阿伯身边,举着面人给他看。

张阿伯笑着摸了摸小男孩的头:“慢点跑,别摔着。这新小麦磨的面就是好,做出来的面人也结实。”

正说着,秦斩带着一个年轻的农匠过来了。那农匠手里拿着一个木盒,里面装着几穗粟米,比张阿伯种的粟米还要饱满。“张老丈,这位是咸阳农署新来的农匠,他培育出了一种更耐旱的粟种,想来请您看看,能不能在楚地试种。”

年轻农匠赶紧上前,把木盒递给张阿伯:“张老丈,这是‘耐旱粟’,我在咸阳试种过,亩产比您现在种的还要高一成,而且更耐旱,就算三个月不下雨,也能活。”

张阿伯接过木盒,仔细看着里面的粟穗,指腹搓开谷壳,米粒比普通粟米更大更饱满。“这粟种真好,”他感叹道,“要是能在楚地种活,明年就算遇到旱灾,也不怕了。”

年轻农匠说:“我还想请您指导我,怎么根据楚地的土壤气候,调整种植法子。您的‘跨地域适配’经验,对我太重要了。”

张阿伯点点头:“好!俺们一起试种。明年春天,俺在自家田里辟出一块地,咱们一起种这‘耐旱粟’,有啥问题咱们一起解决。”

秦斩看着他们,笑着说:“这样就好。粮种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代又一代农匠的努力。张老丈,您的经验,是大秦农桑的宝贵财富啊。”

接下来的日子,张阿伯和年轻农匠一起,在田里选种、松土、做标记。村里的村民们也来帮忙,有的帮着翻地,有的帮着挑水,大家都盼着这“耐旱粟”能在楚地种活。

到了冬天,楚地下起了小雪。张阿伯坐在家里,烤着炭火,手里拿着那本“农桑要诀”,上面又添了不少新内容,有“耐旱粟”的种植法子,还有蜀郡小麦的管理经验。他想着,等明年春天,把这本“要诀”再抄几份,送给外郡的农户,让他们也能学到新法子。

王氏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粟米羹走进来,放在张阿伯面前:“老头子,快喝碗羹暖暖身子。今年收成好,咱们过年也能多包些粟米饺子,给秦大人和李大人送些去。”

张阿伯接过碗,喝了一口羹,甜丝丝的,带着粟米的清香。他望着窗外的雪景,心里想着明年的收成,想着那些外郡的农户,想着大秦的百姓。他知道,只要大家一起努力,大秦的“岁稔无饥”目标,很快就能实现。

雪越下越大,覆盖了田野,也覆盖了村庄。但张阿伯知道,等到来年春天,雪融化后,田地里又会冒出绿油油的粟苗和麦苗,再过几个月,又会是一片金色的麦浪。而他,会一直守在这片土地上,看着粮种一年年改良,看着农具一年年更新,看着百姓们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

窗外的雪还在下,屋里的炭火却很旺,映着张阿伯脸上的笑容,也映着大秦百姓对未来的希望。

315中文网推荐阅读:我老姐实在太有钱了一不小心嫁冤家重生学神有系统重生之我真没想当大佬啊特级诡兵焚烟散镇国战神我被男神克死后赘婿出山豪门大少的私宠妻穿越之喜当红娘老婆你说实话,孩子到底是谁的?后海有家酒吧妙贞不可言四合院:离谱!我竟然有无限肉吃花开春暖我的26岁总裁妻子假少爷被赶回农村,开启逆袭人生!传奇垂钓:开局钓起十斤大鱼开局获得剪纸术情痒女施主请留步人在海贼,召唤美漫天神诀金玉良缘之肖少霸爱无极异界游相宝2:秘物田园小当家死人经都市最强神龙天庭典狱长巨星夫妻都市之至尊狂少影帝总是贪恋我的美貌重生九零全能学霸重生后郡主被权臣勾引啦江山尽风流我在黑道沉浮的日子高手寂寞3我即天意软妹写手成神记从昆仑走出的绝世强者天命大反派:从吊打男主角开始崛起签到十年:灵气终于复苏了!极品婆婆的重生之路别慌,学霸老爹和我一起穿越了梦回之苟在深圳做房东幽幽情丝三千泪仙途外卖:凡心不灭炼器祖师讨厌女人少奶奶每天都在崩人设
315中文网搜藏榜:都市之归去修仙稼穑人生最强小村医重生八零之军少小萌妻同路人,平凡十年御灵:天使女仆总想把我养成废人被暴君强宠的金丝雀翅膀硬了四合院:我何雨柱,送贾张氏坐牢穿到八零后我成了锦鲤末日?宅舞冒险出道即是巅峰1979全民:开局觉醒sss级召唤天赋我为猎手重生八零:肥妞翻身记逆习大老婆不负荣光,不负你盛婚甜宠:先生,早上好变身:武道女帝惯着他治愈他娇妻得宠:盛少别乱来柳条兄弟之兄弟故事会王妃又又又去除妖了恋爱后,学霸她成了撒娇精随机职业体验,满级人类震惊网友重生之我是神君万亿打赏金,我在抖音称王!豪门权少密爱成瘾绝色总裁的贴身高手返穿你与流年皆不在重回1998当富翁奉旨抢亲,纨绔太子喜当娘多子多福,我打造三千校花女团!团宠大佬你马甲掉了超品战兵红颜三千特种兵王在都市极品透视妖孽狱神归来对首席大人的攻略争夺战浅浅系统:至高无上话语权重回八零小辣妻法庭索赔1400万,你疯了?长路漫漫只为你刚穿越的我被直播开棺写日记也能无敌四合院:重生火红年代四番队的三席都市之逆天大反派
315中文网最新小说:重生之得意人生小司机的美女总裁老婆四嫁帝王,三位前夫坐不住了天崩开局:伪装神女我赢麻了鉴芳年刚穿八零,资本家小姐要买我老公玫瑰戟她算哪门子表姑娘婉风沉王府里来了个捡破烂的崽崽重生矿奴,却成为人类救世主?小撩精太黏人,被偏执校草亲哭穿书被鞭打,我抱上黑化首辅大腿京夜婚动与病弱兄长共梦我在板鸭很开心换嫁随军,谁家凶兽奶呼呼呀!殿下,你抢的王妃是顶级大佬野欲诱吻于他怀中轻颤净水迎帆我女朋友是学医的全家偷听心声吃瓜,我赢麻了荒年肉满仓,缺德后娘养歪女主!和死对头双穿,冷面丈夫成了权臣恶毒公主觉醒后,他们都想当驸马开荒躲乱世,我家过的太富裕了!肥妻苟山村养娃,疯批佛子急疯了民国恶女求生游戏苟分日常七零:娇气包大小姐随军闹翻天穿越开自助,办个酒楼做首富她谋六零娇娇作精,糙汉老公带我躺赢前夫处处护青梅,重生改嫁他疯了非分之想七零娇妻萌宠在手,随军护家无忧被换命格后,玄门大佬杀疯了女配她过分美貌撩倒五个男主后,娇美寡妇跑路了刚大一就与女神老师被强制结婚春深囚宦逃荒有空间,嫁绝嗣糙汉一胎多宝守寡后,我逼疯了满朝文武去种田诈尸后,她成了大理寺卿的掌中娇八零:换嫁小渔村,我成全家团宠重生八零小豆丁,手握空间聊天群SSSSSSSSSSSSSS满级神医清穿:救命!太子妃她又在揍人啦锦鲤崽崽穿六零,捡来爹娘宠上天我死后第五年,疯批皇帝还在招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