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犁跨秦
第一章 琅琊愁:琅琊郡的春阳刚爬过东山头,赵石就扛着那架磨得发亮的短辕犁,蹲在了铁匠铺门口的青石板上。他身后,七八个农户蹲成一圈,烟袋锅里的火星子在晨雾里明灭,没人说话,只有风卷着田埂上的枯草,打着旋儿飘过。
“赵师傅,真没辙了?”蹲在最前头的张阿伯把烟袋往地上一磕,烟锅子撞出清脆的声响,“这眼看就到播种的时节,再没有犁,咱这坡地可就误了农时啊。”
赵石叹了口气,伸手摸着短辕犁那根被磨得圆润的犁辕——这还是去年从楚地换回来的样犁,琅琊郡里的铁匠铺照着打了半年,胳膊都抡肿了,也只赶出三十多架。可郡里多是丘陵坡地,老式的长辕犁又沉又笨,一头牛拉着都费劲,唯有楚地传来的短辕犁,辕短身轻,转弯灵活,最适合这高低不平的田地。自去年秋天试种成功,农户们都盼着能换上新犁,可他这铁匠铺就四个徒弟,就算日夜不歇,也赶不上百余户农户的需求。
“不是我不赶,”赵石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铁屑,“这短辕犁看着简单,犁头的角度、犁辕的弧度,差一分一毫都不趁手。咱这小铺子,一锤一锤地打,一天顶多成两架,哪供得上?”
人群里一阵骚动,有人急得直跺脚:“那楚地的铁匠铺能不能多打些?咱加价也行啊!”
“楚地离咱这儿千里地,他们自己郡里的农户也等着犁,哪有富余的给咱?”赵石眉头拧成个疙瘩,“我琢磨着,要么,我亲自去趟楚地,看看能不能请那边的铁匠给想想办法。”
这话一出,农户们眼里顿时亮了。张阿伯连忙起身:“赵师傅,要是你能去,咱凑钱给你当盘缠!只要能把犁弄回来,啥都好说。”
当天下午,赵石把铁匠铺交给大徒弟,自己揣着干粮和那架磨旧的短辕犁,搭上了往南去的商队。一路翻山越岭,走了足足十日,才踏入楚地地界。楚地多平原,田埂齐整,远远望去,成片的田地已经翻耕完毕,黑黝黝的泥土泛着湿气,不少农户正赶着牛,用短辕犁在田里穿梭,动作轻快利落。
赵石找了个田边歇脚的老农打听,得知楚地最有名的铁匠铺在寿春,掌柜的姓季,名平,正是短辕犁的改良者之一。他谢过老农,顺着田埂往寿春赶,傍晚时分,终于看到了那间挂着“季氏铁铺”幌子的铺子。
铺子门口,一个身着粗布短褂的中年汉子正拿着一把刚打好的犁头,对着日光端详。他手掌宽厚,指节上布满老茧,额角沁着汗珠,眼神却格外专注。赵石知道,这定是季平了。
“这位可是季师傅?”赵石走上前,拱了拱手。
季平转过头,见他肩上扛着一架短辕犁,衣衫上沾着尘土,便笑着应道:“正是在下,不知兄台从何处来?”
“在下琅琊郡铁匠赵石,”赵石把犁往地上一放,满脸无奈,“季师傅,您这短辕犁好用是好用,可咱郡里多丘陵,农户们都等着这犁种地,可铁匠铺赶不上需求,我这才特地赶来,想请您给指条明路。”
季平蹲下身,拿起那架旧犁翻来覆去地看,眉头渐渐皱起:“这犁的做工还算规整,就是手工打造,效率太低。琅琊离楚地甚远,就算我这边多赶制些,运过去也得耗费时日,怕是赶不上春耕。”
赵石的心一沉:“那可如何是好?总不能看着农户们误了农时吧。”
季平站起身,踱步沉思片刻,忽然眼睛一亮:“有了!咸阳城里有座农具工坊,是朝廷牵头建的,里头有流水线作业,几十上百个工匠分工合作,一天能产出上百架农具。若是能把短辕犁的图纸送去咸阳,让工坊量产,再通过驰道运去琅琊,定能解燃眉之急。”
“咸阳?”赵石愣了愣,“那可是千里之外,图纸送去要多久?量产再运输,能赶得及?”
“放心,”季平拍了拍他的肩膀,“驰道平整宽阔,车马日行百里,再加上郡县接力运输,比咱们这边手工打造快得多。我这就写封信,你带着图纸和信,即刻动身去咸阳,我再派人联系工坊那边,约定‘楚地出图纸、咸阳量产、驰道东运’的方案,定能让琅琊的农户及时用上犁。”
说干就干,季平立刻走进铺子,取出笔墨和竹简,一边绘制短辕犁的详细图纸,标注出犁头的角度、犁辕的长度、犁底的弧度,一边口述,让徒弟记录信件内容。忙活了大半夜,图纸和信件终于完成。季平把图纸卷好,连同信件一起交给赵石:“路上小心,务必把图纸安全送到咸阳农具工坊监造李衡大人手中。”
赵石接过图纸和信件,紧紧攥在手里,对着季平深深一揖:“季师傅大恩,赵石感激不尽!我这就出发,定不辜负您的期望。”
第二章 咸阳忙
赵石不敢耽搁,第二天一早便踏上了前往咸阳的路途。这次他运气好,遇上了一支前往咸阳的官差队伍,便跟着队伍一同赶路。驰道果然名不虚传,路面用夯土夯实,宽阔平坦,车马行驶其上,平稳快捷。一路上,他看到不少商队和运输粮草的车队在驰道上穿梭,心中不禁感叹大秦的强盛。
经过半个月的日夜兼程,赵石终于抵达咸阳。咸阳城巍峨壮观,城墙高耸,城门处守卫森严,往来行人络绎不绝。他按照季平的指引,找到了位于城西北角的农具工坊。
工坊占地广阔,门口挂着“大秦农具工坊”的牌匾,里面传来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和工匠们的吆喝声,热闹非凡。赵石走上前,向守卫说明来意,递交了季平的信件。守卫验看过信件后,便领着他走进工坊。
工坊内,景象令人震撼。只见数十个工匠分成不同的工序,有的负责打制犁头,有的负责锻造犁辕,有的负责组装成型,分工明确,井然有序。一个身着官服的中年男子正站在一旁,仔细查看每一道工序的质量,他便是工坊监造李衡。
“大人,琅琊郡铁匠赵石,奉楚地季平师傅之命,前来递送短辕犁图纸。”守卫上前禀报。
李衡转过身,目光落在赵石身上,示意他上前。赵石连忙走上前,双手捧着图纸递了过去:“李大人,这是短辕犁的详细图纸,季师傅说,此犁适合丘陵地带使用,恳请大人让工坊量产,以解琅琊郡农户之困。”
李衡接过图纸,展开仔细查看,一边看一边点头:“好犁!此犁设计精巧,辕短身轻,确实适合丘陵地区耕作。季平有心了。”他抬起头,对赵石说,“你放心,琅琊郡农户的困境,朝廷早已关注。既然有如此好用的农具,我们定当全力量产。”
当即,李衡召集工坊的工匠头目,将短辕犁的图纸分发给众人,详细讲解了各部分的尺寸和工艺要求。“从今日起,工坊暂停其他农具的生产,全力打造短辕犁。”李衡下令道,“第一批量产两百架,务必在十日内完成,以便及时运往琅琊。”
工匠头目们齐声应诺,立刻回到各自的岗位,安排工匠们投入生产。一时间,工坊内的打铁声更加密集,工匠们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忙碌起来。
赵石在工坊里待了几日,亲眼见证了流水线生产的高效。负责打制犁头的工匠,将烧红的铁块放在铁砧上,抡起大锤,几下就打出犁头的雏形;负责锻造犁辕的工匠,按照图纸上的弧度,将铁条锻造成型;负责组装的工匠,将犁头、犁辕、犁底等部件组装在一起,再进行打磨抛光。每个工序都有专人负责,速度比手工打造快了数倍。
期间,李衡也时常来到工坊查看进度,对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确保每一架短辕犁都符合标准。他对赵石说:“朝廷建立这座工坊,就是为了推动农具的标准化和普及化,让天下农户都能用上趁手的农具,提高耕作效率。这次短辕犁的量产,也是一次很好的尝试。”
赵石听着,心中对大秦的敬畏又深了几分。他原本以为,铁匠铺只能靠一锤一锤地打铁谋生,却没想到朝廷能有如此远见,建立起这样大规模的工坊,让农具生产变得如此高效。
十日的时间转瞬即逝,第一批量产的两百架短辕犁终于全部完成。这些短辕犁通体乌黑发亮,犁头锋利,犁辕笔直,每一个部件都严丝合缝,比手工打造的更加规整、耐用。
李衡看着堆放在工坊院子里的短辕犁,满意地点点头:“很好!即刻安排运输,按照约定的路线,从咸阳出发,经函谷关,过洛阳,到临淄,再转送到琅琊,采用郡县接力的方式,确保在最短时间内送达。”
很快,运输队伍便组建完毕。数十辆马车整齐地排列在工坊门口,每辆马车上都装载着十架短辕犁。车夫们检查好车马,准备出发。赵石也收拾好行囊,打算跟着运输队伍一同返回琅琊,亲眼看着这些短辕犁送到农户手中。
临行前,李衡对赵石说:“赵师傅,此次短辕犁的量产和运输,是‘设计-量产-运输’跨地域农具供应链的首次尝试。若能成功,将来天下各地的优质农具,都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普及,惠及更多农户。你回到琅琊后,要好好教农户们使用短辕犁,让这犁发挥最大的作用。”
“大人放心,赵石定当全力以赴。”赵石郑重地答应道。
第三章 驰道疾
运输队伍从咸阳出发,沿着驰道向东行进。马车在平坦的驰道上飞驰,车轮滚动的声音清脆而有节奏。赵石坐在马车上,看着沿途的风景不断后退,心中充满了期待。
驰道两旁,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驿站,驿站里有专门的人员负责接待过往的车马,提供食宿和马匹更换服务。按照“郡县接力”的方式,运输队伍每到一个驿站,就会更换马匹,确保车马始终保持最佳状态。同时,各郡县也会派专人对接,协助运输队伍解决途中遇到的问题,确保运输畅通无阻。
这日,运输队伍抵达函谷关。函谷关地势险要,是关中通往东方的重要关口。关隘处守卫严密,过往的车马都要经过严格的检查。当守卫看到运输队伍车上装载的是农具,又查验了李衡签发的通关文书后,立刻放行,并派人引导运输队伍快速通过关隘。
出了函谷关,便进入了中原地带。这里的驰道更加繁忙,往来的商队、官差队伍络绎不绝。运输队伍的马车插着“大秦农具”的旗帜,沿途的百姓看到后,都纷纷驻足观望,好奇地议论着车上装载的是什么。
“这车上装的是什么东西?看着像是犁。”
“这么多犁,是要运到哪里去啊?”
“听说这是咸阳工坊量产的短辕犁,专门适合丘陵地带耕作,要运到琅琊郡去呢。”
听到百姓们的议论,赵石心中涌起一股自豪感。他没想到,自己这次的咸阳之行,竟然能引发这么多人的关注。他更加坚定了信念,一定要把这些短辕犁安全送到琅琊,让农户们早日用上。
运输队伍一路疾驰,经过洛阳时,当地郡县的官员特意前来慰问,并为运输队伍补充了粮草和饮水。官员对赵石说:“赵师傅,你们运送的这些短辕犁,可是关乎百姓生计的大事。朝廷重视农业,我们做地方官的,自然也要全力配合。你们一路上有任何需要,尽管开口。”
赵石连忙道谢:“多谢大人关怀,有朝廷和各郡县的支持,我们一定能按时把犁送到琅琊。”
离开洛阳后,运输队伍继续向东行进,朝着临淄方向而去。此时,距离出发已经过去了八日,按照计划,再有两日就能抵达临淄,然后转道前往琅琊。
这日傍晚,运输队伍抵达一个驿站休息。赵石正和车夫们一起吃饭,忽然听到驿站外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只见一个驿卒骑着马急匆匆地赶来,对着驿站的官员喊道:“紧急军情!东边临淄郡一带近日降雨,部分驰道路面出现积水,恐影响运输通行!”
赵石心中一紧,连忙上前询问情况。驿卒说:“降雨不算太大,但部分路段低洼,积水较深,马车通行可能会受阻。若是绕道而行,恐怕会耽误行程。”
李衡之前叮嘱过,一定要在春耕前将短辕犁送到琅琊,若是耽误了行程,农户们就错过了播种的最佳时机。赵石焦急地在驿站里踱步,思考着对策。
这时,驿站的官员说道:“赵师傅,不如我立刻联系临淄郡的官员,让他们组织民夫抢修道路,清理积水。同时,你们也可以提前做好准备,一旦道路疏通,立刻出发,应该能赶上行程。”
赵石觉得这是个好主意,连忙拜托驿站官员联系临淄郡。驿站官员立刻写了一封信,让驿卒快马加鞭送往临淄。
第二天一早,临淄郡的官员就派人传来消息,说已经组织了数百名民夫前往积水路段抢修,预计当日下午就能疏通。赵石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他立刻组织车夫们检查车马,做好出发的准备。
下午时分,临淄郡传来消息,道路已经疏通。运输队伍立刻启程,朝着临淄进发。经过两个时辰的行驶,终于抵达临淄。临淄郡的官员早已在城门口等候,见到运输队伍后,连忙上前迎接:“赵师傅,一路辛苦了!道路已经疏通,你们可以放心前往琅琊了。我们已经为你们准备好了更换的马匹和粮草,你们稍作休整,即刻出发吧。”
赵石感激不已,连忙向官员道谢。运输队伍在临淄稍作休整,更换了马匹,补充了粮草,便继续朝着琅琊方向前进。
从临淄到琅琊,驰道虽然不如之前宽阔,但也十分平整。运输队伍一路畅通无阻,终于在出发后的第十二天,抵达了琅琊郡。
当运输队伍的马车出现在琅琊郡城门口时,早已等候在那里的张阿伯和农户们立刻围了上来。他们看着马车上装载的短辕犁,脸上露出了激动的笑容。
“来了!来了!短辕犁终于来了!”
“太好了!这下终于可以耕地播种了!”
赵石从马车上跳下来,看着农户们兴奋的神情,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他走到张阿伯面前,笑着说:“张阿伯,让大家久等了!这些都是咸阳工坊量产的短辕犁,比咱们自己打的还趁手呢。”
第四章 田埂笑
琅琊郡的田埂上,一夜之间热闹了起来。第一批量产的短辕犁刚运到,农户们就迫不及待地扛着犁往田里跑,就连那些原本还在犹豫的农户,看到别人扛着新犁,也纷纷涌到铁匠铺,等着领取属于自己的那一架。
赵石的铁匠铺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他和徒弟们一边给农户们分发短辕犁,一边叮嘱着使用的注意事项。张阿伯拿着新犁,用手摩挲着光滑的犁辕,笑得合不拢嘴:“这犁看着就结实,比我家那架旧犁轻便多了。赵师傅,这犁到底怎么用啊?”
“别急,”赵石笑着说,“我特地请了楚地来的小张师傅,他可是使用短辕犁的行家,让他来教大家。”
话音刚落,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从人群中走了出来。他是张阿伯的儿子小张,去年曾去楚地学习耕作技术,对短辕犁的使用了如指掌。小张接过一架短辕犁,扛着走到田边,把犁放在地上,对着围过来的农户们说:“大家看好了,这短辕犁之所以适合丘陵地,就是因为它辕短,转弯灵活。耕地的时候,牛在前面拉,人在后面扶着犁柄,根据田地的坡度调整犁的深度,这样既能深耕土地,又不费力。”
说着,小张牵来一头牛,把犁套在牛身上,自己扶着犁柄,吆喝了一声,牛便拉着犁向前走去。短辕犁在田地里轻快地穿梭,犁头深深插入泥土,翻起一层层黑黝黝的泥土,泥土的清香弥漫在空气中。
农户们看得眼睛发亮,纷纷赞叹道:“好家伙,这犁真好用!比长辕犁省劲儿多了!”
“你看这翻出来的土,多松软,种庄稼肯定长得好!”
小张耕了一段田,停下来对农户们说:“大家也来试试,熟能生巧,多练几次就会了。”
农户们立刻围了上去,争先恐后地想要尝试。一个年轻的农户率先接过犁柄,学着小张的样子,吆喝着牛往前走。一开始,他还不太熟练,犁头时而深时而浅,但很快就掌握了技巧,犁出来的田垄越来越整齐。
“哈哈,我会用了!这犁太趁手了!”年轻农户兴奋地喊道。
其他农户也纷纷上前尝试,田埂上充满了欢声笑语。张阿伯也忍不住上前试了试,他扶着犁柄,看着牛拉着犁轻松地在田地里耕作,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想当年,咱用长辕犁耕地,一天下来,腰酸背痛,也耕不了几分地。现在有了这短辕犁,一天耕个十几亩地都不成问题!”
赵石站在田埂上,看着农户们热火朝天耕作的场景,心中感慨万千。从琅琊到楚地,再到咸阳,跨越千里的路程,历经种种困难,终于把这些短辕犁送到了农户手中。他想起了季平的远见,想起了李衡的严谨,想起了沿途各郡县的支持,正是因为大家的齐心协力,才让这件事得以成功。
这时,天空中忽然闪过一道微光,一个虚幻的提示框出现在赵石眼前:“楚地农具图纸-咸阳量产-琅琊配送体系建成,东方丘陵郡县农具覆盖率提升85%,解锁‘设计-量产-运输’跨地域农具供应链,推动大秦农具标准化与普及化。”
赵石愣住了,他揉了揉眼睛,提示框已经消失不见。但他知道,这不是幻觉,这是对他们所做一切的肯定。这个跨地域的农具供应链,不仅解决了琅琊郡农户的燃眉之急,更为大秦的农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接下来的几日,琅琊郡的农田里,到处都是使用短辕犁耕作的农户。他们清晨便扛着犁下田,傍晚才踏着夕阳回家,虽然辛苦,但脸上都洋溢着笑容。短辕犁的普及,让琅琊郡的耕作效率大大提高,原本需要半个月才能耕完的田地,现在只用了几天就完成了。
赵石也没闲着,他和徒弟们一起,走村串户,为农户们检修短辕犁,解答他们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遇到一些贫困的农户,他还免费为他们修理旧犁,传授打铁技艺。
这日,赵石来到一个偏远的山村,看到一个老农正坐在田埂上发愁。他走上前询问,得知老农家里没有牛,无法使用短辕犁耕地。赵石想了想,对老农说:“大爷,您别急,我有个办法。咱们可以把短辕犁进行改良,让它可以由人来拉动,虽然速度慢一些,但总比用锄头刨地强。”
老农眼前一亮:“真的吗?那太好了!赵师傅,麻烦你帮我改良一下吧。”
赵石立刻回到铁匠铺,和徒弟们一起研究改良方案。他们将短辕犁的犁辕缩短了一些,在犁柄上安装了两个把手,方便人拉动。经过几次试验,改良后的短辕犁终于成功了。老农试用后,高兴地说:“太好了!这下我不用牛也能耕地了!赵师傅,你真是个大好人啊!”
赵石看着老农开心的样子,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农具的改良和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能为农户们解决实际问题,再辛苦也值得。
春去夏来,琅琊郡的农田里,庄稼长得郁郁葱葱。由于使用了短辕犁,耕地更加深耕细作,庄稼的长势比往年好得多。农户们看着绿油油的庄稼,仿佛已经看到了秋收时的丰收景象。
张阿伯站在田埂上,看着长势喜人的庄稼,对身边的小张说:“儿子,你说这短辕犁真是个宝贝,要是没有它,咱今年的收成肯定好不了。多亏了赵师傅,多亏了楚地的季师傅,还有咸阳的工坊,是他们让咱用上了这么好的农具。”
小张点点头:“爹,这就是大秦的力量。天下一统,交通便利,技术共享,才能让这么好的农具普及到各地。将来,肯定会有更多更好的农具出现,让天下的农户都能过上好日子。”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田埂上,洒在翻起的泥土上,洒在农户们充满希望的脸上。琅琊郡的田埂上,短辕犁翻起的泥土里,不仅藏着秋收的希望,更藏着大秦繁荣发展的未来。赵石站在田埂上,望着远方,心中充满了期待。他知道,这个跨地域的农具供应链,只是一个开始,在不久的将来,大秦的农业将会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