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大吴通鉴?德佑朝纪事》载:“天德三年,谢渊将伏法西市,临刑前俯首凝思,忽忆童年随父入觐泰昌帝事。时帝端坐龙椅,百官朝拜,渊年方七岁,心藏敬畏,暗立‘忠君报国’之誓。今身陷囹圄,刃悬于颈,初心不改,其节炳然。镇刑司监斩,诏狱署督刑,官官相护之网密不透风,寒云覆野,霜风裂空,而渊之赤心,如寒刃映日,未减分毫。”
史评:《通鉴考异》曰:“谢渊临刑忆昔,非为怀旧,乃为明志。童年朝堂之敬,是初心之始;今日刑场之坚,是初心之终。权奸可以罗织罪名,却不能磨灭初心;刀斧可以加身,却不能弯折忠节。寒云霜风,难侵赤心之暖;甲仗刀光,不蔽初心之明。一忆一思,见尽忠良本色;一言一行,彰显封建王朝臣子之最高境界 —— 虽九死其犹未悔,虽身危而志不移。此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之实证,亦为后世臣子之镜。”
初心未泯
刑场寒刃森然,欲裂霜天。吾俯首凝思,昔年旧事,历历在目。
遥忆初入朝堂,丹陛巍峨,朝仪雍容,肃然生敬。龙庭之上,恭聆帝训,字字箴言,深镌肺腑。彼时心怀丘壑,誓以赤诚报家国,竭智尽忠,不敢有怠。
奈何权奸当道,包藏祸心,罗织罪网,陷吾于囹圄。构陷之词,虚妄无据;罗织之罪,欲加之罪。吾身虽困,志节未摧。
然吾赤心拳拳,未尝稍改,志节弥坚。如松如柏,经霜历雪,傲然不屈;似石似金,千锤百炼,其质不渝。权压不足以夺其志,刑酷不足以折其节。
世谓忠良之路,多历坎坷,奸佞之徒,常逞一时之凶。然吾笃信,初心如炬,烨烨生辉,必照青史,垂诸后世,为万世所钦仰。
此心此志,至死不渝。纵历千磨万劫,遭逢百折千回,亦当坚守如初,不负先帝之托,不负黎民之望,不负昔年矢志之初心。
铅灰色的乌云如熔铁凝压西市,厚重得让人喘不过气,边缘被寒风撕裂出几道暗黑色的裂痕,漏不下半分天光。寒风卷着棱角分明的冰粒,斜扫过玄铁铠甲,发出 “簌簌” 的锐响,与铁链拖地时 “哗啦哗啦” 的摩擦声交织,在死寂的刑场中撕开一道冷冽的缝隙。地面冻土冻得坚硬,布满交错的裂痕,像是大地因悲愤而皲裂的皮肤,踩上去足音沉闷,震得人心头发紧。
谢渊立在刑场中央,粗布囚服在风中猎猎微拂,衣角沾着的泥点与冰碴相映,却依旧掩不住他脊背挺如孤松的姿态。周遭森然的刀光如林,镇刑司甲士的玄黑战甲在阴沉天色下泛着冷硬的光,头盔下的目光冰冷如铁,死死锁定着他,仿佛要将他生吞活剥。高台上,魏进忠身着从一品常服,腰束玉带,阴鸷的目光穿透寒风,厉声催促:“谢渊,午时三刻将至,还不俯首认罪!”
谢渊闻言,缓缓低头,目光落在脚下冻土的一道深裂中 —— 那裂缝里嵌着半片干枯的艾草,是昔日豫州赈灾时,百姓塞给他的信物。就在头颅低垂的刹那,脑海中忽有光影流转,一个尘封的童年场景,如潮水般涌来,瞬间隔绝了刑场的肃杀。
那是永熙初年,他年方七岁,随父亲谢远入觐泰昌帝。彼时的奉天殿,金砖铺地,光可鉴人,殿柱雕龙盘绕,鳞爪毕现,仿佛要挣脱木石束缚,腾云而去。殿外晨光正好,透过雕花窗棂,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檀香与墨香的混合气息,庄重而肃穆。泰昌帝端坐龙椅之上,龙袍玄黄,十二章纹在晨光中熠熠生辉,面容威严却不失温和,目光扫过百官,自带天子威仪。
百官身着朝服,按品级排列,朱红、石青、明黄的衣袍次第铺开,如一幅规整的朝会图。三叩九拜时,朝靴与金砖碰撞,发出整齐划一的声响,山呼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的声浪震彻殿宇,如雷霆滚动,让年幼的他下意识地攥紧了父亲的衣角。
谢渊被父亲牵着手,站在殿角,小小的身躯被这庄严肃穆的氛围包裹,心中满是难以言喻的敬畏。他不懂朝堂权术,不懂君臣制衡,只觉得龙椅上的帝王如天一般高远,百官的朝拜如地一般厚重,而父亲站在队列中,身形虽不算高大,却脊背挺直,眼中带着赤诚与坚定。泰昌帝颁诏嘉奖直言敢谏之臣,当念及父亲名字时,父亲出列叩拜,声音洪亮如钟:“臣谢远,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那一幕,如烙印般刻在谢渊心头,连同殿外的晨光、殿内的檀香,一同定格成永恒。
他仰头望龙椅上的泰昌帝,见帝嘴角含笑,温言勉励:“朕观汝子眉目清朗,日后必成大器。愿汝父子皆以忠为本,以民为念,辅佐大吴,长治久安。” 父亲躬身谢恩,转身时,眼中闪着泪光,对他轻声道:“渊儿,记住今日之景,帝王之威在德不在权,臣子之责在忠不在位。他日你若为官,当如泰昌帝所言,以忠为本,以民为念。” 那时的谢渊似懂非懂,却用力点头,将 “忠”“民” 二字,深深埋进心底,连同那缕温暖的晨光,一并藏在记忆深处。
回忆如潮退去,谢渊的嘴角不自觉勾起一抹浅笑。寒风卷着冰粒打在脸上,冰冷刺骨,将他拉回现实。高台上的魏进忠见他神色微动,以为他心生畏惧,厉声笑道:“谢渊,事到如今,你还在做什么春秋大梦?昔日的朝堂荣光,早已是过眼云烟!” 谢渊缓缓抬头,目光澄澈而坚定,没有丝毫惧色,只有对初心的坚守,对奸佞的嘲讽。他知道,无论时局如何变迁,无论处境如何艰难,童年时在奉天殿立下的誓言,永远不会改变。
谢渊的思绪顺着回忆延伸,从童年的朝堂场景,落到自己数十年的仕途生涯,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幕幕过往的画面,连带着彼时的环境气息,都清晰可辨。
永熙元年,他以状元登第,选入翰林院为编修。彼时的翰林院,窗明几净,院中梧桐成荫,每到夏日,蝉鸣阵阵,与笔尖划过宣纸的 “沙沙” 声相伴。初入仕途的他,牢记父亲教诲与童年誓言,以 “忠”“民” 二字为行事准则。翰林院人才济济,却也暗流涌动,部分官员依附权贵,结党营私,常在花廊下窃窃私语,谋划私利。而他却独守本心,每日埋首书海,研学经史,草拟奏折时直言敢谏,哪怕得罪权贵也在所不惜。很快,他的耿直与才华便得到永熙帝的赏识,常被召入便殿议事。
永熙三年,他因弹劾吏部侍郎张文贪赃枉法,被外放地方任县令。离京那日,天降细雨,京城西门外的长亭笼罩在烟雨之中,友人送行时皆面露忧色,劝他:“谢编修,张文乃李嵩亲信,你今日弹劾他,明日便会遭报复,何必自讨苦吃?” 谢渊却正色道:“为官者,当为百姓做主,若见贪腐而不言,与奸佞何异?我童年入觐,亲闻泰昌帝训诫,岂能因畏惧报复而违背初心?” 雨水打湿了他的青衫,却浇不灭他心中的信念。
到地方后,他所任职的县城贫瘠不堪,县署破旧,院墙斑驳,院中杂草丛生。他二话不说,卷起衣袖,带头除草修院,兴农桑,平冤狱,减赋税。春日里,他踏着田间泥泞,教百姓耕种新的粮种;夏日里,他顶着烈日,在河堤上与百姓一同加固堤坝;秋日里,他走遍村落,查验粮收;冬日里,他冒着严寒,为孤寡老人送去棉衣粮米。短短三年,便将一个贫瘠之地治理得民富粮足,百姓们为他立生祠,祠前的松柏郁郁葱葱,如他的政绩一般,深入人心。
永熙七年,北疆告急,北元铁骑叩关,烽燧传至京师,举朝震恐。永熙帝召他回京,任兵部侍郎,协理边防事务。彼时的北疆,朔风凛冽,黄沙漫天,军营帐篷在风中瑟瑟发抖,将士们身着单薄的铠甲,冻得嘴唇发紫。兵部被魏进忠的亲信把持,军饷克扣,甲仗朽坏,将士们怨声载道。谢渊到任后,立刻着手整顿,清查账目,弹劾贪腐,补发军饷,修复甲仗。他宿在军营,与将士们同卧冻土,同饮雪水,同餐干饼,帐外风雪交加,帐内却因他的到来而暖意渐生。
有人劝他:“谢侍郎,魏大人势大,你如此行事,恐会得罪他,日后难以立足。” 谢渊却道:“我掌兵部事务,当对将士负责,对江山负责,岂能因畏惧权势而置北疆安危于不顾?童年时在奉天殿所见,百官效忠,帝王勤政,今日我若退缩,便是辜负了先帝期望,辜负了童年誓言。” 他的所作所为,很快便触动了魏进忠的利益,魏进忠联合徐靖,多次在永熙帝面前诋毁他,称他 “刚愎自用,结党营私”。幸得永熙帝明察秋毫,不仅没有降罪,反而晋升他为兵部尚书,加太保衔,兼领御史台,总领全国军政与朝政监察。
永熙帝临终前,病榻设在暖阁,窗外寒梅怒放,暗香浮动。帝亲执他的手,气息微弱却目光恳切:“谢渊,朕观你忠勇笃实,今将江山托付于你,务必守京师、安万民、除奸佞,莫负朕望。” 谢渊免冠叩首,额头触地,声音哽咽却坚定:“臣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负陛下,不负江山,不负童年初心!” 暖阁内的檀香与窗外的梅香交织,成为他心中最深刻的记忆。
回忆至此,谢渊的眼中闪过一丝泪光。寒风依旧在刑场呼啸,卷起地上的尘土与枯草,打在他的囚服上。高台上的徐靖见他神色动容,以为他心生悔意,上前一步,阴柔地说:“谢渊,事到如今,你若肯认罪,指认岳谦、秦飞等‘谢党’成员,我便奏请陛下,饶你家人不死,如何?” 谢渊转头看向徐靖,目光锐利如刀:“徐靖,我一生坚守初心,忠君爱国,光明磊落,通敌谋逆之罪,纯属子虚乌有!你与魏进忠等奸佞,官官相护,构陷忠良,祸乱朝纲,才是真正的罪该万死!”
谢渊的思绪从仕途回忆拉回现实,直面眼前的绝境,刑场的肃杀之气愈发浓重。乌云更低了,仿佛要压到人的头顶,寒风卷着冰粒,打在脸上生疼,远处的钟楼轮廓模糊,如同一尊沉默的巨兽,见证着这场忠奸对决。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今日的处境,全是魏进忠、徐靖等奸佞精心策划的阴谋。天德元年,他弹劾魏进忠卖官鬻爵,徐靖克扣军饷,石崇强占民田,触怒了徐党核心利益。从那时起,魏进忠便联合徐靖、李嵩、石崇等人,暗中策划构陷,欲将他除之而后快。
他们先是伪造密信,用的是劣质宣纸,墨色暗沉,与他平日所用的贡纸浓墨截然不同。信中称他与北元勾结,约定 “若得事成,裂北疆以酬”,笔迹刻意模仿他的风格,却因心慌而显得滞涩,完全没有他平日的铁画银钩。再篡改户部账目,将赈灾粮饷的去向改得模糊不清,谎称他私挪粮饷,中饱私囊。最后买通诏狱署狱卒,对与他有往来的官员严刑逼供,诏狱之内,阴暗潮湿,刑具林立,血腥味与霉味交织,无数官员在酷刑之下屈打成招,伪造供词,指认他 “结党营私,谋逆篡位”。
按《大吴官制》,重案需经三法司会审,需祭告太庙,需报请皇帝复核。可魏进忠等人却绕过所有程序,凭借手中的权力,压制三法司的异议,仅凭伪造的证据与逼供的供词,便说服德佑帝下旨,将他打入诏狱。诏狱的囚室狭小阴暗,墙壁上渗着水珠,地面潮湿冰冷,唯一的小窗透进昏沉的光,勉强照亮室内的石床与石案。他在诏狱中,遭受了种种酷刑,鞭笞、烙铁、水牢,身上伤痕累累,却始终没有认罪。
他知道,自己一旦认罪,不仅会身败名裂,还会牵连岳谦、秦飞等忠直之臣,让徐党奸佞更加肆无忌惮。他想起童年时父亲对他说的话:“渊儿,为官之路,布满荆棘,若遇险境,当坚守本心,宁死不屈。” 他想起永熙帝临终前的嘱托,想起北疆将士的期盼,想起百姓们的爱戴,心中便充满了力量,无论酷刑如何残酷,都无法让他动摇。
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曾冒死潜入诏狱,为他验看罪证。张启身着夜行衣,借着夜色的掩护,避开狱卒的巡查,悄悄溜进他的囚室。囚室内的霉味与血腥味让张启几欲作呕,他看着谢渊身上的伤痕,眼中满是悲愤。他拿出伪造的密信,借着小窗透进的微光,对他说:“谢大人,此信笔迹与您平日笔迹迥异,墨色也与您常用墨汁不同,明显是伪造的!户部账目也有篡改痕迹,我已将证据记录下来,定会为您洗刷冤屈!” 谢渊看着张启坚定的眼神,心中满是感动,他知道,自己并非孤军奋战。
高台上的魏进忠见谢渊始终不肯认罪,心中满是愤怒与无奈。他对着刑场外围的百姓,厉声喊道:“诸位乡亲,谢渊通敌谋逆,罪该万死,证据确凿,不容狡辩!你们若再为他鸣冤,便是同罪!” 可百姓们却无一人退缩,他们手中拿着艾草与鲜花,在寒风中微微晃动,纷纷喊道:“谢大人是忠臣!我们相信谢大人!” 声音震天,在刑场上空回荡,与寒风交织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谢渊看着刑场外围的百姓,心中满是温暖。他知道,百姓们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知道谁是忠良,谁是奸佞。他对着百姓们微微颔首,声音沉稳:“诸位乡亲,多谢你们的信任与支持。谢渊一生,坚守初心,忠君爱国,无愧天地,无愧百姓。今日纵有不测,我也无怨无悔。愿你们保重身体,等待公道昭彰的那一天。”
刑场西侧的小巷中,阴影浓重,两侧的墙壁斑驳,爬满了枯藤,寒风穿过巷口,发出 “呜呜” 的声响,如鬼哭一般。秦飞与张启正躲在巷内的阴影中,焦急地商议着营救计划。张启手中拿着一份密档,纸张因被紧紧攥着而有些褶皱,上面记录着魏进忠、徐靖等人伪造证据、篡改账目、逼供官员的罪证,墨迹淋漓,如泣血一般。
“秦大人,午时三刻将至,我们必须尽快行动,否则就来不及了!” 张启的声音压得极低,却难掩其中的焦急,呼出的白气在寒冷的空气中瞬间消散。他的脸上带着疲惫,眼底布满血丝,显然为了收集这些罪证,已经多日未曾休息。
秦飞的目光死死盯着刑场中央的谢渊,眼中满是悲愤与决绝。他身着粗布麻衣,乔装成普通百姓,却依旧掩不住身上的凛然之气。他知道,谢渊是大吴的忠良,是百姓的青天,绝不能让他含冤而死。“我已联络岳谦,他率京营将士在刑场外围待命,只要我们将罪证公之于众,引发混乱,他便会率部冲入刑场,救出谢大人!” 秦飞的声音低沉而坚定,如寒风中的磐石。
按《大吴官制》,玄夜卫北司掌刑狱勘验与奸佞缉查,秦飞有权对涉嫌构陷的官员进行调查。他与张启联手,深入调查谢渊一案,走访了无数证人,查阅了大量账目,很快便发现了魏进忠等人构陷的证据。可魏进忠却利用玄夜卫指挥使周显的权力,将秦飞软禁在玄夜卫北司,阻止他将证据呈送御前。秦飞历经艰险,才得以逃脱,与张启汇合,制定了营救计划。
“镇刑司的甲士中,有不少是谢大人的旧部,我已联络他们,届时他们会倒戈相向,配合我们行动!” 张启补充道,他的手指因紧张而微微颤抖。他手中的密档,不仅记录着魏进忠等人的罪证,还记录着镇刑司甲士中同情谢渊、愿意倒戈的名单。这些甲士,大多曾跟随谢渊镇守北疆,或参与过豫州赈灾,对谢渊的忠勇与爱民深有体会,对魏进忠等人的奸佞行径深恶痛绝。
秦飞点了点头,从怀中掏出一枚玄铁令牌,令牌在昏暗的光线下泛着冷硬的光,上面刻着 “玄夜卫北司” 四字,是玄夜卫北司的最高信物。“我已传令,让潜伏在刑场的密探在午时三刻前动手,扰乱刑场秩序,我们趁机将罪证交给刑部主事,让他当众宣读,揭露徐党的阴谋!” 他将令牌递给张启,“你带着令牌,联络镇刑司的旧部,我去吸引玄夜卫南司的注意力!”
张启接过令牌,郑重地点了点头:“秦大人放心,我定不辱使命!” 他转身,借着阴影的掩护,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小巷深处,朝着镇刑司甲士的方向走去。秦飞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衣衫,目光坚定地朝着刑场的方向走去。巷口的寒风卷起他的衣角,如同一面小小的旗帜,昭示着他的决心。他知道,这是一场生死博弈,胜则谢渊得救,奸佞伏法;败则自己殒命,忠良蒙冤。但他没有丝毫畏惧,因为他心中有灯,那灯便是谢渊坚守一生的初心,便是对公道与正义的执着追求。
谢渊的目光再次落在皇宫的方向,远处的宫城在阴沉的天色下轮廓模糊,宫墙巍峨,却透着一股压抑的气息。脑海中,童年时泰昌帝的训诫如洪钟般再次响起,连同彼时奉天殿的檀香与晨光,一同在他心中回荡。
泰昌帝曾对他说:“汝父忠直,汝当效之。为官者,当以社稷为重,以百姓为先,不以个人荣辱为念,不以权势压迫为惧。若遇奸佞当道,当挺身而出,铲除奸佞,还朝堂清明,还百姓安宁。” 那时的他,似懂非懂,如今却深刻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字字句句,如烙印般刻在他的心上。
他想起永熙年间,自己刚任兵部尚书时,曾遭遇一场严重的蝗灾。蝗灾肆虐,田野里的庄稼被啃食殆尽,百姓们颗粒无收,流离失所,饿殍遍野。京师城外,流民搭建的窝棚连绵不绝,寒风中,老人的咳嗽声、孩子的哭声此起彼伏,惨不忍睹。魏进忠等人主张 “弃民保官”,将赈灾粮饷挪作宫用,用于修建宫殿园林,而他却力排众议,奏请永熙帝,将自己的家产全部捐出,作为赈灾粮饷,并亲赴灾区,与百姓同甘共苦。
灾区的土地干裂,草木枯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饥饿与绝望的气息。他带领百姓挖井开渠,灌溉农田,捕捉蝗虫,补种耐旱作物。白日里,他顶着烈日,奔走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教百姓耕种;夜晚里,他宿在流民窝棚,听百姓倾诉疾苦,为他们解决困难。那时的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便是践行泰昌帝的训诫,为百姓谋福祉。
他想起北疆告急时,自己率部出征。北疆的风雪如刀,刮在脸上生疼,军营中的粮草短缺,将士们常常只能以雪水就着干饼充饥。可即便如此,将士们依旧士气高昂,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主帅与他们同在。他与将士们同卧冻土,同饮雪水,同餐草根,历经数月苦战,终于击退北元铁骑,保住了北疆的安宁。那时的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便是践行童年的誓言,为江山守国门。
他想起自己弹劾贪腐官员时,面对种种威胁与利诱,始终不为所动。有官员深夜送重金上门,被他拒之门外;有奸佞威胁要加害他的家人,他依旧面不改色。他坚定地维护律法的尊严,将一个个贪腐官员绳之以法,还朝堂一片清明。那时的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便是践行父亲的教诲,为朝堂除奸佞。
高台上的徐靖见谢渊神色平静,心中满是疑惑与不安。他对着谢渊,阴柔地说:“谢渊,你一生坚守的‘忠’‘民’二字,如今却让你落得如此下场,你后悔吗?” 谢渊转头看向徐靖,目光澄澈而坚定,如寒潭映月:“我从不后悔!忠君爱国,为民请命,是我一生的追求,是我童年时立下的誓言。即便今日身首异处,我也无怨无悔!”
他的声音洪亮而坚定,穿透寒风,在刑场上空回荡。刑场外围的百姓们,纷纷喊道:“谢大人千古!忠义永存!” 声音震天,让高台上的徐党众人,心中满是恐惧与不安。他们知道,谢渊的忠义之名,早已深入人心,即便他们能杀死谢渊的身体,也永远无法摧毁谢渊的忠魂,永远无法改变百姓们对谢渊的爱戴与敬仰。
谢渊的思绪从童年训诫,落到《大吴官制》与《大吴律》上,心中满是悲愤。刑场的寒风愈发凛冽,卷着冰粒,打在刑具上发出 “叮叮当当” 的声响,像是在为被践踏的律法鸣冤。断头台的黑木上,鬼头刀静静横卧,刀刃映着阴沉的天光,泛着噬人的冷光,仿佛在嘲笑律法的无力。
他一生恪守律法,维护制度,可如今,魏进忠等人却废弃祖制,践踏律法,仅凭伪造的证据与逼供的供词,便将他定谳处斩。按《大吴官制》,重案需经三法司会审,需祭告太庙,需报请皇帝复核,每一道程序都旨在确保司法公正,防止冤假错案。可魏进忠等人却绕过所有程序,凭借手中的权力,压制三法司的异议,买通皇帝身边的亲信,仅凭德佑帝的仓促朱批,便将他打入诏狱,定谳处斩。
他想起童年时,父亲带他参观御史台。御史台的院落庄严肃穆,院中矗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大吴律》的核心条文,字体遒劲有力。父亲向他讲解《大吴律》的制定与实施,说:“渊儿,《大吴律》是大吴的根基,是百姓的保障,是官员的准则。为官者,当恪守律法,维护律法的尊严,若律法被弃,社稷便会动摇,百姓便会遭殃。” 那时的他,看着石碑上的条文,心中满是敬畏。
他想起永熙帝曾对他说:“谢渊,朕授你御史台之权,便是要你监督百官,维护律法,若有人敢践踏律法,废弃祖制,你当挺身而出,予以制止。” 他牢记永熙帝的嘱托,在任期间,始终以律法为纲,监督百官,弹劾违法乱纪之人,维护朝堂的清明与公正。
可如今,他却成了律法被弃、祖制被废的受害者。魏进忠等人,利用手中的权力,篡改律法条文,曲解祖制规定,为自己的构陷行为寻找借口。他们将《大吴律》中 “谋反”“通敌” 的罪名,强加在他的身上,却无视《大吴律》中 “重案需经三法司会审” 的规定;他们将《大吴官制》中 “镇刑司掌缉捕” 的权力,滥用为构陷忠良的工具,却无视《大吴官制》中 “镇刑司受御史台监督” 的规定。
谢渊看着高台上的魏进忠、徐靖等人,心中满是悲愤。他对着高台上的徐党众人,高声喊道:“魏进忠、徐靖,你们废弃祖制,践踏律法,构陷忠良,祸乱朝纲,罪该万死!《大吴官制》与《大吴律》,是太祖皇帝定下的规矩,是大吴的根基,你们竟敢随意篡改,随意践踏,你们就不怕遭天谴吗?你们就不怕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吗?”
他的声音洪亮而坚定,穿透寒风,在刑场上空回荡。刑场外围的百姓们,纷纷附和:“废弃祖制者,死!践踏律法者,死!” 声音震天,让高台上的徐党众人,脸色惨白,心中满是恐惧。远处的钟楼传来沉闷的钟声,如同一记记重锤,敲在每个人的心上,仿佛在警示着奸佞们,他们的末日即将来临。
谢渊的目光扫过刑场外围的百姓,心中满是温暖与感动。百姓们密密麻麻地站在刑场外围,身着素衣,手中拿着艾草与鲜花,在寒风中微微晃动,如一片白色的海洋。他们的脸上满是悲愤与不舍,眼中闪烁着泪光,却依旧保持着秩序,没有丝毫混乱。
他看到一位白发老妪,由孙儿搀扶着,站在人群前排,手中紧紧攥着一束晒干的艾草 —— 那是当年豫州赈灾时,他亲自教百姓种植的耐旱作物,救了她一家五口的性命。老妪的泪水顺着皱纹纵横的脸颊滚落,滴在艾草上,无声无息。她想起当年谢渊亲自将粮米送到她手中,摸着她孙儿的头说:“老人家,好好活下去,日子会好起来的。” 如今,这位为民着想的忠臣,却要身首异处,老妪心中一阵酸楚,对着刑场的方向,深深鞠躬。
他看到几名北疆老兵,身着破旧的军袍,胸前别着褪色的军功章,沉默地站在人群中。他们曾跟随他镇守北疆,在风雪中并肩作战,有的失去了手臂,有的瞎了眼睛,却依旧对他忠心耿耿。他们看着谢渊的身影,想起当年谢渊在城头对他们说的话:“将士守国,百姓安邦,只要我们同心协力,便没有打不赢的仗,没有渡不过的难关。” 如今,他们的统帅即将赴死,而他们却只能站在人群中,眼睁睁看着,无能为力。一名老兵突然单膝跪地,对着刑场的方向重重磕头,额头磕在青石板上,发出沉闷的声响,鲜血直流。他的身后,几名老兵也纷纷跪地,齐声喊道:“谢大人,忠魂不灭!”
他看到街边的茶摊老板,偷偷从门缝中探出头,看着刑场中央的他,手中捧着一碗热茶,茶水早已凉透,却迟迟没有放下。他想起当年谢渊微服私访,在他的茶摊歇脚,曾对他说:“百姓安居乐业,便是为官者的本分。” 如今,这位恪守本分的忠臣,却要身首异处,茶摊老板心中一阵悲痛,悄悄抹了把眼泪。
这些画面,如暖流般淌过他的心田,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初心。他知道,自己的一生,没有白费,百姓们的心中自有公道,无论徐党奸佞如何构陷,如何抹黑,都无法改变百姓们对他的爱戴与敬仰。他对着刑场外围的百姓,高声喊道:“诸位乡亲,多谢你们的支持与信任!谢渊一生,坚守初心,忠君爱国,为民请命,从未有过半分苟且!今日纵有不测,我也无怨无悔!愿你们保重身体,坚守公道,相信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百姓们纷纷喊道:“谢大人,我们等您平反昭雪!”“谢大人,我们支持您!” 声音震天,在刑场上空回荡。高台上的魏进忠见百姓们如此支持谢渊,心中满是嫉妒与愤怒。他厉声下令:“玄夜卫南司的密探们,给我驱散人群!谁敢再为谢渊鸣冤,格杀勿论!” 玄夜卫南司的密探们立刻冲入人群,手中的绣春刀泛着冷光,想要驱赶百姓,却被百姓们围成一圈,无法靠近。
百姓们没有说话,只是用坚定的目光望着密探,用身体组成了一道人墙,保护着心中的忠良,也保护着心中的公道。寒风卷起他们的衣袂,如同一面面旗帜,昭示着他们的决心。谢渊看着这一幕,心中满是感动。他知道,百姓们的隐忍不是怯懦,而是对他的保护;百姓们的愤怒不是鲁莽,而是对公道的渴求。他对着百姓们微微颔首,眼中满是感激与不舍。
刑场之上,局势愈发紧张,乌云翻滚,寒风呼啸,空气中弥漫着剑拔弩张的气息。秦飞率领玄夜卫北司的密探,如猛虎下山般冲入刑场,他们身着玄甲,手持利刃,口中高声喊道:“魏进忠、徐靖,你们伪造证据,构陷忠良,罪该万死!我已拿到你们的罪证,今日便要为谢大人洗刷冤屈!” 他们的声音洪亮而坚定,在刑场上空回荡,震得人耳膜发颤。
玄夜卫南司的密探们见状,立刻拔刀迎战,双方在刑场中央展开激烈厮杀。刀刃碰撞的 “叮叮当当” 声、兵刃入肉的 “噗嗤” 声、惨叫声与怒吼声交织在一起,打破了刑场的死寂。鲜血溅落在冻土上,瞬间被冻结,形成一朵朵暗红色的冰花,触目惊心。
魏进忠见状,脸色惨白,厉声下令:“镇刑司的甲士们,给我拿下秦飞!他手中的罪证是伪造的!” 可镇刑司的甲士们却迟迟不动,他们大多是谢渊的旧部,心中对谢渊心存敬畏,如今看到秦飞带来了罪证,便再也不愿为徐党卖命。他们手中的长枪微微晃动,目光中满是犹豫与挣扎。
张启趁机举起玄铁令牌,高声喊道:“镇刑司的兄弟们,谢大人是被冤枉的!魏进忠、徐靖才是真正的奸佞!你们若想为谢大人洗刷冤屈,便随我一同反抗!” 令牌在阴沉的天色下泛着冷光,如同一面旗帜,召唤着正义的力量。
镇刑司的甲士们纷纷倒戈,他们扔掉手中的长枪,转身与秦飞、张启联手,对抗玄夜卫南司的密探与徐党的亲信。刑场之上,局势瞬间逆转,徐党的势力节节败退。高台上的徐靖见状,心中满是恐惧与不安。他想要下令刽子手立刻行刑,却被谢渊的目光震慑。谢渊的目光平静而锐利,仿佛能看穿他的内心,让他下意识地后退了一步。
就在这时,岳谦率领京营将士,如潮水般冲入刑场。京营将士身着明甲,手持长枪,队列整齐,气势如虹。他们在岳谦的带领下,朝着高台冲去,想要捉拿魏进忠、徐靖等人。“魏进忠、徐靖,你们作恶多端,今日便是你们的死期!” 岳谦的声音洪亮如钟,在刑场上空回荡。
魏进忠、徐靖等人见状,知道大势已去,想要趁机逃跑。他们从高台上跳下,想要混入混乱的人群中,却被京营将士团团围住。京营将士手持长枪,形成一道密不透风的包围圈,将他们困在中央。他们看着刑场中央的谢渊,看着冲过来的京营将士,看着倒戈的镇刑司甲士,心中满是绝望与不甘。
寒风卷着鲜血的腥味,在刑场上空弥漫。谢渊站在刑场中央,看着眼前的厮杀与对峙,心中满是感慨。他知道,这场博弈的胜利,是初心的胜利,是公道的胜利,是民心的胜利。他想起童年时在奉天殿立下的誓言,想起自己数十年的坚守,想起百姓们的支持与信任,心中便充满了力量。
谢渊看着刑场之上的变局,心中满是欣慰与感动。乌云渐渐被风吹散,一缕微弱的阳光穿透云层,洒在刑场上,照亮了满地的鲜血与兵刃,也照亮了百姓们脸上的喜悦与激动。他们纷纷喊道:“谢大人,平反昭雪了!”“奸佞被拿下了!” 声音震天,在刑场上空回荡,与寒风交织在一起,形成一股欢快的旋律。
秦飞、张启、岳谦等人将魏进忠、徐靖等人押到谢渊面前,躬身道:“谢大人,奸佞已被拿下,您的冤屈终将得以洗刷!” 魏进忠、徐靖等人被五花大绑,头发散乱,衣衫不整,脸上满是惊恐与狼狈,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嚣张气焰。
谢渊看着他们,心中没有怨愤,只有一丝淡淡的嘲讽。他对着魏进忠、徐靖等人,高声喊道:“魏进忠、徐靖,你们构陷忠良,祸乱朝纲,罪该万死!今日你们被拿下,是天道昭彰,是民心所向,是律法公正!你们自以为手握权力,便能为所欲为,却不知权力是百姓所赋,民心才是江山之本。逆民心者,终将被历史的洪流所淹没!”
魏进忠、徐靖等人无言以对,只能低头认罪,他们的肩膀微微颤抖,显然已经彻底崩溃。谢渊看着他们狼狈的模样,心中满是感慨。他知道,自己坚守一生的初心,终于换来了回报;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公道与正义,终于得以实现。
他的目光再次扫过刑场,扫过皇宫的方向,扫过百姓的脸庞。皇宫的轮廓在阳光的照耀下渐渐清晰,宫墙巍峨,却不再显得压抑;百姓们的脸上满是笑容,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将士们精神抖擞,手持兵刃,守护着刑场的秩序。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一切都充满了希望与憧憬。
他想起童年时在奉天殿立下的誓言,想起永熙帝临终前的嘱托,想起父亲的教诲,想起自己数十年的仕途生涯,想起在诏狱中遭受的种种酷刑,想起百姓们的支持与信任,心中便充满了力量与坚定。他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朝堂的整顿、奸佞的清算、江山的治理,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但他没有丝毫畏惧,因为他心中有炬,那炬便是初心,便是忠君爱国、为民请命的信念。
“当 —— 当 —— 当 ——” 午时三刻的钟声从远处的钟楼传来,沉闷而悠远,在刑场上空回荡。可此时,刑场之上的局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魏进忠、徐靖等徐党核心成员被拿下,玄夜卫南司的密探与徐党的亲信被击溃,镇刑司的甲士倒戈,京营将士控制了刑场,百姓们欢呼雀跃,庆祝忠良得以保全,奸佞得以伏法。
阳光渐渐驱散了乌云,铺满了整个刑场,温暖的光芒洒在谢渊的身上,驱散了他身上的寒意。他身上的粗布囚服虽依旧破旧,却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洁净。他的脊背挺得笔直,如一株孤松立在荒原,目光澄澈而坚定,没有丝毫惧色,只有对初心的坚守,对未来的憧憬。
秦飞、张启、岳谦等人走到他面前,躬身道:“谢大人,我们已将徐党奸佞拿下,罪证也已收集齐全,定会为您洗刷冤屈,还您清白!” 他们的脸上满是疲惫,却依旧难掩心中的喜悦与激动。
谢渊微微颔首,声音沉稳:“多谢诸位大人。徐党奸佞已被拿下,大吴的朝堂即将恢复清明,这不仅是我的幸事,也是大吴的幸事,更是百姓的幸事。我一生坚守初心,忠君爱国,为民请命,今日终于得以实现。未来,我会继续坚守初心,与诸位大人一同,整顿朝纲,清除奸佞,守护江山,安抚百姓,不辜负先帝的期望,不辜负百姓的信任,不辜负童年时立下的誓言。”
百姓们纷纷喊道:“谢大人万岁!大吴万岁!” 声音震天,在刑场上空回荡。高台上的刑部主事,拿着秦飞、张启呈递的罪证,高声宣读:“奉陛下密旨,经查,谢渊一案系魏进忠、徐靖等人构陷,罪证伪造,供词逼供,现撤销对谢渊的处斩令,将谢渊无罪释放,恢复其正一品太保兼兵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之职!魏进忠、徐靖等人,构陷忠良,祸乱朝纲,通敌谋逆,罪该万死,押入诏狱,听候三法司会审!”
宣读声落下,刑场上爆发出一阵更加热烈的欢呼,百姓们相互拥抱,喜极而泣。阳光洒满了整个刑场,冻土上的冰粒渐渐融化,湿润的泥土散发出清新的气息,仿佛预示着新的开始。谢渊看着眼前的一切,心中满是感慨。他知道,自己的冤屈即将得以洗刷,自己的忠名即将得以恢复。
他想起童年时在奉天殿所见的场景,想起父亲的教诲,想起永熙帝的嘱托,想起自己数十年的仕途生涯,想起在诏狱中遭受的种种酷刑,想起百姓们的支持与信任,心中便充满了力量与坚定。寒风渐渐停歇,阳光温暖而明媚,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他知道,刃悬未落,初心永存,只要坚守初心,坚守忠君爱国、为民请命的信念,大吴的江山便会永远稳固,百姓们便会永远安居乐业。
片尾
天德三年,西市刑场,刃悬未落,初心永存。谢渊以童年朝堂之敬为始,以数十年仕途坚守为途,以刑场生死博弈为终,彰显了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的忠义之道。
徐党奸佞构陷以权,他坚守初心以抗;酷刑逼供以势,他宁死不屈以对;百姓支持以情,他为民请命以报。秦飞、张启、岳谦等忠直之臣,以初心为灯,以公道为刃,为他奔走,为他抗争,终得奸佞伏法,忠良保全。
刑场之上,阳光普照,驱散了寒云霜风,不仅为谢渊洗刷冤屈,更为大吴江山带来清明,为百姓带来希望。
卷尾
谢渊刑场之遇,乃大吴王朝忠良坚守初心之典范,亦为封建王朝权力制衡之实证。童年朝堂之忆,是初心之始,奠定其忠君爱国、为民请命之根基;数十年仕途坚守,是初心之途,践行其铲除奸佞、维护律法之誓言;刑场生死博弈,是初心之终,彰显其宁死不屈、坚守正义之气节。徐党奸佞虽能凭借权柄构陷忠良,却终因逆民心、背天道而覆灭;谢渊虽身陷绝境,却终因守初心、顺民心而保全。
此役警示后世:初心为为官之本,公道为治国之纲,民心为江山之基。守初心则忠节不泯,行公道则律法严明,顺民心则江山永固。谢渊的初心,不仅照亮了他自己的仕途,更照亮了大吴的未来,为后世臣子立镜 —— 当以初心为炬,以公道为刃,以民心为念,坚守忠义,守护家国,方能长治久安,青史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