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信这一天光看资料和思考问题了。晚上回家之后,还和史轻莹说了一下张太医的诊断,尤其强调了三天吃一次药膳就行。
史轻莹有些将信将疑,为了打消她的疑虑,王信还和她深入的探讨了一番生闺女的话题。
夫妻二人就这个话题达成了一致的努力。
王信虽然已经是三十出头,可是这些年勤于锻炼,保养的也好,看上去就如同二十多岁,很是年轻。
史轻莹有时候觉得这样的王信比得到探花郎那一年还要好看。
也不知道她为何这么想,难道是和王信生活的久了,看习惯了,看着他怎么都好看了。
哎呀,妈呀,这可不成,恋爱脑可要不得,这可是她娘耳提面命的一再说的。
王信听媳妇夸他越来越好看,心中得意,虽然他一直都觉得自己不丑,满好看的。
可是第一次被人这么夸赞,他感觉真心的如同喝了蜜一般。
有人会问了,王信不是经常被族人和同僚们夸赞好看吗?怎么就第一次了。
大家是不是脑子秀逗了,外人的夸赞都是奔着王信的身份地位。大人们夸赞他那是看着圣上的面子。
只有他媳妇是因为爱重他,才这样夸奖他。
这能一样吗?
这才是真心实意。
这边王伏也把自己今日观察到的事情里,捡着能说的和他媳妇唠叨。
他们如今就住在王信府上,一个独立的小院子,比他们老家的院子还要大,就住着他们一家子,那可是把他媳妇乐坏了。
他儿子过阵子就要和安哥儿一起到书房,王信有时间就要带着他们读书。再过两年就送到书塾中去。
王伏非常夸张的说:“你是没有见到,今日我可是开了眼。咱们家大人那可不是一般的被圣上喜爱。不光是派太医来亲自诊平安脉,还送了一大堆的赏赐。什么珍贵的药材,布料珍珠玉石什么的,我都没有见过那么多。”
他媳妇双眼亮晶晶的说:“那么好啊,也不知道我什么时候有福气见一见圣上的赏赐。不过,今日嫂子给送来了好几匹布料,让咱们一家做衣服穿。我寻思着我这手艺在老家还成,可是这么好的料子我也不敢上手。嫂子就让府里的绣娘拿了咱们的尺寸去做了。”
王伏就说:“你在家也帮着嫂子点,若是她有什么差遣,你就主动的帮衬着,等过些年,咱们手里有了银子,就自己买一个小院子,搬出去,你也自己当家做主。”
他媳妇连连点头。夫妻二人一起畅想美好的未来。
王信这些时日上值的时候,都在思考土水泥的事情,水利的事情他交给了郑大人。
郑大人听说他要是能顺利的疏通了水利,让这些水患不再泛滥,大人就要给他上折子让他巡视,虽然是辛苦,但是一定会升官。
他很是心动。
不光是他心动,整个水利司听说这件事的人都心动。
这件事王信是当着整个水利司的人说的,毕竟大家的力量才是最大的,光是郑大人一个人可无法勘测好全国的水利。
既然这水利司中这么多的人才,那就都卷起来,卷不死就往死里卷才是。
王信不光是想到了这些官员的使用,他还想到了提高工匠的地位和待遇问题。
工部最多的是什么,自然是就是各式的工匠。
他其实早就摸透了如今琉璃制作的方子,也想到了玻璃制作的原料,前几年把玻璃制造出来,玻璃窗这几年挣了不少银子。
可是玻璃工厂从那时候起就没有扩产一下其它的产业。
光是玻璃窗和玻璃镜的生意就应接不暇,可是这总是有一个饱和的时间,这两年明显不如之前赚钱。
也有工匠开始研究玻璃器皿,可是没大规模的制造。
王信觉得工部的思想有些狭隘了,不要小看这些玻璃器皿,虽然是便宜,可是却也薄利多销,可能是大佬们看不上那些小利益。
现在轮到他来了,他看的上,非常看得上。所以玻璃工厂的业务必须要开拓起来。
还有那农具和火器,是不是都要着手。
真是让人头疼,他刚来就让工部的人都忙到飞起,会不会挨揍。
还有工匠的地位提升,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可以一步步来,他需要思考如何写这个折子才成。
王信先把土水泥的方子写出来。
具体的配比需要工匠们去调整。
然后他又书写了一份折子,他想初步为工匠们谋一个出身。
比如对于功劳显着的匠人们,可以取消贱籍,许可其后代成为良民等小的福利。
王信不敢一步到位的说取消所有工匠们的贱籍,他怕会引得众人的反对,毕竟他们都是这些贱籍人员的主人。
可是他可以试着撕开一个小的口子,慢慢来。
等他的水泥制造出来,那时候这个口子必然就会扩大。
他详细的论述了各种贱籍人员的弊端,不利于人口统计,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毕竟被压迫的狠了就容易滋生事端,君不见给老祖宗修筑长城的陈胜和吴广就是前车之鉴。
洋洋洒洒一篇工匠论就新鲜出炉了。
第二日这篇让后世人又爱又恨的策论就出现在圣上的桌上。
后世人爱这篇文章,因为他开启了一个新时代篇章。
后世人恨这篇文章,因为他们每一个高考人都曾经抓耳挠腮的背诵和分析过。
圣上对于王信这么快就有想法非常的淡定。仔细的看过王信的奏折之后,圣上没有说许不许可,只是笑着问他:“昨日的药膳新方子可用了。朕听说你昨日又思虑良久,可是想到了什么好的法子。”
王信恭敬的道:“臣昨日用过了药膳,还不错。臣也确实有些东西要制作,需要工部的各位工匠们鼎力相助。”
圣上点头:“你能看到这些工匠们的功绩也能看懂他们的弊端。是一件好事。且你也没有提出什么过分的请求,朕许可了。年轻人啊就得这样,万不可步子太大,那可不是长久之道。”
最后一句话他是对着王信和太子说的。
二人都躬身谢过圣上的教导。
之后,圣上宣召几位阁老,开始商量王信提出来的提高部分工匠地位的问题。
几位阁老家中都有这样的贱籍工匠,本来他们是对提高工匠地位存疑。
可是王信并没有明说所有工匠地位都提高,只是部分功劳大的,这对于他们也有好处,大家也就默认了。
且王信还详细的说明了贱籍人多的危害,这些他们其实是心知肚明的,只是大家都是如此,世道如此,装作看不见而已。
此次圣上明显是有了整顿贱籍的心思,他们都是聪明人,没有人会为了一点点小的利益而放弃更大的利益和前途。
林如海思索更深一点,他是支持自己徒儿的,只是担心徒儿会被人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