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吧?买房这么大的事,谢团长没意见?他家里人能同意?能容得下这么帮衬娘家的媳妇?
说不定人家家里就是有钱,根本不在乎这点呢。
可这也太夸张了吧?
当然,这只是少数人的猜测。
大家更多的注意力还是放在沈二叔沈二婶身上。
不管怎么说,听说他们要去京市帮沈予明和林珍珍照顾孩子,大家都又震惊又羡慕。
就这样,他们一路来到村长家。
陈丫妮和陈三柱早就收拾好行李了,村长也要去几天,也带了行李。
他们的行李都装到牛车上了,一直没见沈二叔沈二婶来,正打算让陈三柱去找,就见他们拿着行李,热热闹闹地带着一群人过来了。
看到他们手上的行李,村长几人连忙迎上去帮忙,把行李装到牛车上。
陈母也迎上来,拉着沈二婶的手:唉,转眼就要出发了,说实话,真有点舍不得。
沈二婶以为她是舍不得儿女,安慰道:放心,孩子们在京市上学,我们也在京市,会互相照应的。
陈母抹着眼泪笑了:是是是,有你们在,我就不担心了,到时候还要麻烦你们帮我们多照看两个孩子。
她是真心感激,沈予欢告诉他们中医药大学有政策能申请资助,陈丫妮的学杂费大概率能减免,这样他们只需要供一个孩子的学杂费,负担轻了不少。
而且沈予明、林珍珍和沈二叔沈二婶都在京市,以他们对自己家的照顾,陈丫妮和陈三柱去了学校,他们肯定不会不管。
陈母对沈予欢这一家人,真不知道该怎么感谢才好。
你们去了京市好好的,家里要是有事就打电话回来,陈母叮嘱道,虽然她也不知道他们能帮得上沈家人什么忙,但只要沈家人需要,他们一定义不容辞!
好,我们会的,你们有事也可以打电话到京市,听说他们都装电话了,沈二婶连忙说。
是是是!陈母连连点头,说到这个很是感慨。
以前只有沈予欢家装了电话,前些天听说沈予明搬新家后也装了电话,看来他们在京市的日子是真的过好了。
想到这儿,她不由得羡慕地对沈二婶说:你啊,辛苦了半辈子,现在孩子们有出息,又这么孝顺,以后去了京市,可就能享福了。
说到这个,沈二婶笑得嘴都合不拢了。
先不说别的,光是孩子们这份心意,就让她心里暖烘烘的。
你家两个孩子都考上大学了,往后有你享福的时候呢!
陈母一听这话也眉开眼笑,嘴上却谦虚道:享什么福啊,只要孩子们有出息,过得顺心,我们就知足了,就是有点可惜,我这次没能跟着去京市看看。
其实这次送陈丫妮和陈三柱去上学,两个孩子都劝她和村长一块去,顺道在京市玩几天。
可农忙刚结束,家里还有一堆活要干,加上去京市也得花不少钱,虽说陈丫妮考上中医药大学后,学费压力小了不少,但陈三柱的学费还得照交。
他们不想太麻烦沈予欢,思来想去,还是决定让见过世面的村长送孩子们去,陈母留在家里,省下钱给孩子们读书用。
陈丫妮和陈三柱虽然不赞成,可自己还没挣钱,也不好勉强父母。
往后总有机会的,沈二婶理解陈母的心思,宽慰道。
嗯,往后肯定有机会,陈母笑着点头。
他们说话这当口,村民们都在旁边竖着耳朵听。
见沈二叔沈二婶和村长一家这么熟络,明显早就知道要去京市的事,有人忍不住问:村长,你们早知道阿旺两口子要去京市啊?
那可不,当初予欢和予明打电话回来时,我就在旁边听着呢,村长乐呵呵地说。
那你们咋不跟我们说?村民们抱怨道。
这事儿哪能随便说?村长心里嘀咕,面上却打着哈哈:哎哟,你们不知道吗?我还当你们都知道了呢,要是早知道你们不知道,我肯定告诉你们啊哈哈哈......
村民们:......信你才怪!
大家七嘴八舌聊着,很快就把行李都装好了,一行人坐上牛车,准备去县城火车站。
村民们一路跟着牛车走,说说笑笑的,一直送到村口才停下。
真要分别了,坐在牛车上的沈二叔沈二婶看着这么多乡亲,心里还真有点舍不得,挥着手说:乡亲们,我们走啦!
村民们也依依不舍,七嘴八舌地喊着:记得常回来看看啊!
目送着牛车渐渐远去,直到看不见了,大家才一边议论一边往回走。
说真的,还挺舍不得的。
是啊,平时各忙各的没啥感觉,这一走,心里空落落的。
什么空落落,你们就是羡慕人家去京市享福了!
嘿,说得好像你不羡慕似的!
我当然羡慕啊,可惜我没这么个好侄女,人家把哥哥嫂子都带出去了,连堂弟也捎带上,现在连堂弟的爹妈都照顾到了,这得积了多少辈子的福气啊!
沈二叔家就沈予粮一个儿子,人丁单薄,在这个讲究多子多福“人多势众”的年代,他们家平时没少被忽略。
谁能想到,孩子不够,侄子侄女来凑!
沈家老二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沈家老大上辈子怕是捅破天了?生了这么两个好儿女,结果一点福都没享到。
要我说啊,这都是他们自己作的,怨不得别人。
没错,都是他们自己造的孽!你们是没听见他们怎么说予欢予明的,那话难听得我都听不下去。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有人灵机一动:沈家老大两口子是不是还不知道他弟弟弟媳妇要去京市给予明看孩子啊?
咱们都是刚知道,他们上哪知道去?
那咱们去告诉他们呗!这些人想着,自己得不到沈予欢沈予明的孝顺也就算了,毕竟他们跟沈予欢沈宇明可没有关系,可沈父沈母作为亲生父母,居然也比不上沈二叔沈二婶,这不得更难受?
这世上就有这种人,自己过得不好,看见别人过得比自己还不好,心里就舒坦了。
于是有两个村民连地里的活都不干了,兴冲冲地跑到县城,要把这事告诉沈父沈母。
这次他们不等着偶遇沈父沈母,直接找到了沈父沈母住的教师宿舍楼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