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见我坐在沙发上,眉头还皱着,显然还在为她和那小伙子分手的事惋惜,便坐到我身边,语气里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介意,像是终于找到机会把心里的疙瘩说出来:“爸,您还觉得可惜啊?再说了,我们这次出去吃饭,还是我先付的钱呢。”
她一边说,一边下意识地摩挲着衣角,眼神里带着点委屈,“虽然饭后他把钱转给我了,可这根本不是钱多少的事啊!您想想,哪有第一次出来约会吃饭,让女方先付钱的道理?
正常情况下,不都是男方抢着付钱,就算女方要 AA,男方也会主动坚持吗?这不是小气,是态度的问题啊。”
我手里捏着刚泡好的菊花茶,杯沿的热气氤氲着,听到这话,我愣了一下,手里的杯子都顿了顿,倒真没料到还有这茬。
之前只想着两人聊得还行,条件也匹配,压根没问过相处时的这些小细节。
仔细琢磨琢磨,女儿说的也不是没道理。
就像小区里张阿姨家的儿子,第一次带对象吃饭,提前半个月就订好了餐厅,上菜后主动给女孩夹菜,结账时更是早早跑到收银台,生怕慢了半分,那股子重视劲儿,任谁都能看出来。
按照常见的相处礼仪,第一次单独外出吃饭,男方主动买单确实是更显诚意的做法,哪怕之后女方想 AA,或者像这小伙子这样事后转钱,可主动的态度和被动的弥补,总归是不一样的,心里的感受也差着一截。
可转念又想起老家邻居家的儿子,也是农村出来的,性子实诚得很,去年带对象回家,吃饭时不知道给女孩拉椅子,也忘了主动递纸巾,后来还是邻居阿姨悄悄提醒,他才红着脸忙前忙后。
这么一想,或许这小伙子就是农村出来的孩子,打小在村里长大,没接触过太多城里年轻人约会的套路,性子实在得很,不懂得这些弯弯绕绕的社交礼仪。
他不是故意不主动,不是小气,而是压根没往这方面想,脑子里就没有 “第一次约会男方必须先付钱” 的概念。
毕竟农村孩子大多是这样,朴实得像地里的庄稼,不会油腔滑调地说好听的话讨好别人,做事也少了些城里人的活络劲儿,不懂那些察言观色的小技巧,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干,没那么多心思琢磨细节。
我把心里这些想法慢慢跟女儿说,末了,还是忍不住叹口气,拉过她的手劝道:“闺女啊,也许人家心里有自己的想法,或者就是性子太实诚了,没考虑到这些细节,不是故意怠慢你。
你看,从正月初七见第一面,到五一分手,这一折腾,既耽误了你三个月的时间,也耽误了对方三个月的时间。
你今年都二十七了,对方也三十了,人生能有几个三个月啊?况且你们这个年纪,正是找对象、定终身的关键时候,时间多宝贵啊,哪经得起这么耗着。”
女儿听了,轻轻叹了口气,肩膀微微垮下来,语气里也带着一丝无奈:“爸,我知道您是为我好,可那也没有办法啊,谁都不想这样的。”
她抬起头,眼神里满是认真,“可感情这事,真的勉强不来。要是因为怕耽误时间,就凑活跟一个没感觉、连细节都让自己不舒服的人在一起,那以后几十年的日子怎么过?
过得不舒心,天天心里堵得慌,不是更麻烦吗?到时候再后悔,可比现在分手难受多了。”
看着女儿坚持的样子,我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揪着,满是复杂的情绪。
有对她不懂珍惜的着急,有对这段缘分错过的惋惜,可也知道她说的是心里话,是发自内心的感受。
作为家长,我们这代人考虑的和孩子终究不一样。在我们眼里,婚姻更像是一场安稳的 “合作”,是两个人搭伙过日子,把小家庭经营好。
只要男方家庭条件好,家里有五六套拆迁房,以后不用为房子发愁;人老实本分,不会沾花惹草,能踏实上班挣钱,会持家过日子,这就足够了。至于长相好不好看,是不是一米八五的大高个,会不会说甜言蜜语哄人开心,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
毕竟结了婚之后,日子哪有那么多风花雪月,全是柴米油盐的平淡,是孩子哭了要哄、衣服脏了要洗、父母老了要照顾的琐碎。
漂亮和帅气不能当饭吃,也不能在孩子半夜发烧时帮着送医院,不能在家庭遇到困难时一起扛过去。我们更看重的是,两个人能一起好好伺候孩子,看着孩子从牙牙学语长到长大成人;
能把小家庭照顾好,家里的水电费按时交,冰箱里永远有新鲜的菜;
夫妻之间和睦相处,不吵架、不冷战,有事儿一起商量,互敬互爱,安安稳稳地过一辈子。
只要孩子能过上这样的生活,不用为生计发愁,不用为感情难过,我们做父母的,就算是彻底放心了,晚上睡觉都能睡得踏实。
可孩子有孩子的想法,他们这代人更看重 “精神共鸣”,更在意相处时的 “感觉”。他们在意第一次约会时男方是否主动买单的细节,因为那代表着重视;
在意对方的长相是否合眼缘,因为每天看着顺眼才能舒心;在意两个人聊天是否有共同话题,能不能聊到一块儿去。
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在他们眼里,比房子、存款这些物质条件更重要。他们宁愿多等几年,也不愿意凑活,不愿意委屈自己的内心。
我知道,我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女儿,毕竟日子是她自己过,幸不幸福只有她自己最清楚。
就像隔壁李叔叔,当年非要让女儿嫁给一个有钱的老板,女儿不愿意,父女俩闹得不可开交,最后女儿还是偷偷嫁给了自己喜欢的普通人,虽然日子不富裕,但每天都能听到她的笑声。
可我心里还是忍不住替女儿着急,每次去菜市场买菜,看到跟女儿差不多大的姑娘,怀里抱着孩子,身边跟着老公,一家三口说说笑笑的,我就忍不住多看几眼,心里满是羡慕。
再看看我家女儿,依旧一个人在北京打拼,每天下班回家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难免会担心她以后的生活。万一以后年纪大了,身边没个伴儿,生病了没人照顾,遇到事儿没人商量,那该多孤单啊。
只是再多的担心,也只能放在心里。
我只能默默支持她的选择,每天给她发几条关心的微信,提醒她按时吃饭、别熬夜;
偶尔托亲戚朋友帮着留意合适的对象,有靠谱的就赶紧告诉她。只希望她能早日找到那个既符合她心意,能在细节里让她感受到诚意,又能给她幸福安稳生活的人,到时候我也就真的能放下心来了。
看着女儿坚定的背影,我心里满是感慨。
现在的孩子啊,想法跟我们那时候真是天差地别。
我们这代人结婚,首先看重的是对方的家庭条件、为人处世,只要能踏实过日子,长相过得去就行。
可现在的孩子不这么想,他们把 “眼缘” 看得比什么都重,只要对方长得帅气、漂亮,能让自己心动,家庭条件反倒是次要的。
这大概就是结婚与没结婚在观念上的差别吧 —— 我们经历过柴米油盐的磋磨,知道物质基础能给生活带来多少安稳;可他们还处在对爱情充满憧憬的阶段,更向往精神上的契合与视觉上的愉悦。
我跟女儿干妈私下里聊起这事,都觉得这段缘分太可惜了。
男方家庭条件那么好,人又老实,要是女儿能再包容一点,说不定就是一段好姻缘。
可再可惜也没用,婚姻不是买卖,不能强求。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的只有提供参考,把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告诉孩子,却不能替他们做决定,更不能干涉他们的自由。
毕竟日子是他们自己过,鞋合不合脚,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要是我们强行包办,他们结了婚过得好还好说,可万一过得不好,夫妻天天吵架,回头埋怨我们当初瞎掺和,那时候我们心里该多难受?
再说了,个人有个人的命,老话常说 “好命找个好家庭,受罪的命找个受罪主”,回头看看周围的人,好多都是这样。
就像楼下的王婶,当初非要让儿子娶有钱人家的女儿,结果婚后两人三观不合,天天闹矛盾,最后还是离婚了,王婶现在后悔都来不及。
这已经是女儿谈的第二个男朋友了,想起她第一个男朋友的事,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
那还是在我的反复催促下,女儿才不情不愿地在网上聊了一个。那段时间,我天天在她耳边念叨找对象的事,她被我念得烦了,才说会在网上留意。
可她嘴上这么说,心里却没太当回事,平时也不跟我提进展,我问起来,她就说 “还在聊,没什么好说的”。
直到那年除夕,中午家里正忙着准备年夜饭,我在厨房切菜,女儿突然过来说:“爸,中午我出去吃个饭,跟朋友一起,就不在家吃了。”
我手里的菜刀顿了一下,心里瞬间就感觉不对。除夕是什么日子啊?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一般的朋友谁有闲心在这天出去吃饭?
不都在家帮着父母忙年,贴春联、包饺子、准备年夜饭吗?哪有在这么重要的日子单独出去跟朋友吃饭的道理。
我放下菜刀,擦了擦手,看着女儿,语气里带着几分试探:“是不是和男朋友一起啊?”
女儿被我问得愣了一下,眼神有些闪躲,过了几秒才小声说:“是在网上认识的,还没见过面,今天约着去见面认识一下。”
听到 “没见面” 这三个字,我心里一下子就慌了,网上认识的人,底细都不清楚,怎么能随便在除夕这天单独去见面呢?万一出点什么事可怎么办?
我赶紧追问:“那男的是哪里人啊?多大年纪了?做什么工作的?家里有什么人?你都了解清楚了吗?” 一连串的问题脱口而出,语气也不自觉地急促起来。
我不是不信任女儿,而是太担心她了。网上的世界太复杂,知人知面不知心,万一遇到坏人,后果不堪设想。除夕这天大家都忙着过年,要是真出点事,连个帮忙的人都不好找。
我看着女儿,心里满是焦虑,只希望她能多跟我说说那个男生的情况,让我能稍微放心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