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半夜的月光顺着窗棂爬进来,在周丫的绣架上淌成条银带。她捏着根绛色丝线穿针,线头总也穿不进针孔,指尖沾着的酒渍在丝线上洇出个小红点——是刚才试新封的酒时溅上的,带着点槐蜜的甜。
“咋还不睡?”赵铁柱披着外衣进来,脚步声惊飞了梁上的夜蛾。他看着绣帕上的酒坊图案,灯笼的穗子已经绣了一半,针脚密得像筛子眼,“这帕子比账本还费神。”
周丫把针扎在帕角的菊花上,丝线在月光下泛着微光:“太奶奶的帕子边有酒渍,我也想留个记号。”她往坛口倒了点新封的酒,用指尖蘸了蘸,往帕角按了个印子,“你看,像不像小酒坛?”
狗蛋抱着个竹筐从里屋跑出来,筐里是晒干的槐叶。“李伯说用这叶当枕芯,睡得香,”他把筐往绣架边一放,槐叶的清香混着酒香漫开来,“绣帕绣好了,给我当书签呗?”
李木匠扛着块松木进来,要给绣架做个新底座。“这木头上有松脂,”他用布擦着木面,“能防蛀,跟你那帕子上的酒渍一个理。”木面忽然映出个影子,是窗外老槐树的枝桠,像只手在轻轻招。
承:帕角印子里的旧事
天亮时,周丫发现帕角的酒渍印晕开了,边缘泛着浅黄,像朵小小的桂花。她把帕子往旧账册上一铺,印子正好盖住某页的日期——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十五,旁边记着“赠新妇绣帕一,坛酒二”。
“是太奶奶嫁过来那天!”她指着日期,“这帕子就是那会儿送的!”账册边缘还有个指甲盖大小的印子,和帕角的酒渍印几乎一样,“你看,太奶奶也在账册上按过印!”
张大爷拄着拐杖来看,老花镜滑到鼻尖上。“你太奶奶是镇上绣坊的姑娘,”他摸着账册上的印子,“嫁过来那天,陪嫁里就有这门手艺。她绣的帕子,边角总沾点酒渍,说是‘日子有滋有味’。”
狗蛋在筐底翻出块褪色的帕子,边角破了个洞,上面绣的鸳鸯被虫蛀得只剩半只,帕角却也有个酒渍印。“这是俺娘的帕子!”他举着帕子和周丫的新帕子比,“印子大小都一样!”
李木匠正在给绣架装底座,闻言停下手里的活:“这印子是按酒坛底来的,”他指着墙角的空坛,“你看坛底的圈,跟帕子上的印子一模一样。老辈人做事讲究,连记号都透着念想。”
陈家媳妇抱着巧儿来送早饭,巧儿抓起新帕子往脸上蹭,小手指在酒渍印上画圈:“像月亮!”她从兜里掏出颗糖,往印子里塞,“给月亮喂糖吃!”
周丫忽然发现,太奶奶的旧帕子和巧儿娘的帕子上,酒渍印旁边都绣着朵菊花,只是旧帕子的菊花更舒展,新帕子的还带着点稚气。“是传下来的花样,”她笑着说,“就像这酒坊的方子,一辈传一辈。”
转:酒渍里的新花样
晌午的日头晒得人发困,周丫靠在绣架上打盹,梦见太奶奶坐在槐树下绣帕子,帕角的酒渍印在阳光下慢慢变成朵真菊花,飞起来落在酒坛上。
“周丫头,醒醒!”张大爷的声音把她喊醒,他手里拿着张泛黄的纸,“从祠堂的旧箱底找着的,是你太奶奶的绣样!”
纸上画着酒坊的全景,比周丫绣的更细致:门口的石碾盘、渠边的老槐树、甚至连棚下的醉蟹坛都画出来了,角落还标着行小字:“酒渍印需蘸头道酒,方能留色百年”。
“头道酒!”周丫一下子坐直了,“咱新封的酒还没取头道呢!”她抱起新帕子就往酒窖跑,头道酒最醇厚,酒渍印肯定更鲜亮。
李木匠拎着个陶碗跟在后面,碗里盛着头道酒,酒液黏得能拉出丝。“慢点跑,别洒了,”他把碗递给周丫,“这酒比蜜还稠,留的印子保准好看。”
周丫蘸着头道酒,往新帕子的另一角按了个印子,果然比之前的更清晰,边缘还泛着层琥珀光。“太奶奶诚不欺我,”她举着帕子笑,“这印子能留到巧儿长大!”
狗蛋也学着按印子,只是手不稳,把帕子按得歪歪扭扭,倒像只小螃蟹。“像棚下的醉蟹!”他得意地举着帕子,“比你的月亮好看!”
张大爷看着满桌的帕子,忽然叹了口气:“当年你太奶奶绣帕子,总说‘帕子有角,日子有边’,意思是日子再长,也得有个念想拴着。”他指着酒渍印,“这印子就是拴日子的绳。”
合:针脚串起的日月
傍晚收工时,酒坊的人围坐在槐树下,周丫把绣好的帕子铺在石桌上。新帕子的四个角都按了印:头道酒的琥珀印、新酒的浅黄印、醉蟹坛的泛红印,还有个是狗蛋按的“螃蟹印”,中间的酒坊图案绣得活灵活现,连棚柱上的木牌都能看清字迹。
“给帕子起个名吧?”陈家媳妇给巧儿喂着粥,巧儿的小手在帕子上拍打着,像在数针脚。
“叫‘四印帕’!”狗蛋抢着说,“四个印子,代表四个季节!”
李木匠摇头:“叫‘酒坊帕’更实在,看到它就想起咱这儿的日子。”他往帕子边缝了根红绳,“能系在酒坛上,当坛口的装饰。”
赵铁柱把太奶奶的旧帕子和新帕子叠在一起,酒渍印和菊花纹正好对齐,像两朵花在叠影。“不用起名,”他拿起帕子往酒坛上系,“它自己会说话——说咱高粱坪的日子,就像这针脚,密着呢。”
张大爷摸出个小木盒,把所有帕子都收进去,盒底垫着片槐叶。“明年春天,”他盖上盒盖,“让巧儿也学绣帕子,把这印子和花样,再传下去。”
暮色漫上来时,槐叶在风里沙沙响,像太奶奶在哼老调子。周丫望着酒坛上飘着的新帕子,酒渍印在夕阳下泛着光,针脚里卡着的槐花瓣,正慢慢染上酒的颜色。
她忽然觉得,那些印在帕子上的酒渍,就像刻在日子里的印章,盖着高粱坪的暖,酒坊的香,还有一辈辈人没说出口的盼——盼着针脚串起的日月,长长久久,有滋有味。
夜渐深,酒坊的灯还亮着,木盒里的帕子在灯下轻轻呼吸,仿佛在和坛里的酒说悄悄话。窗外的渠水哗哗流,带着酒香,也带着绣线的软,漫向远处的田埂,像在说:传下去,都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