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二年冬月末,睦州山中大营。白雪覆地,寒风呼啸。然而,在营地东侧的一座旧庙内,却是人声鼎沸、热火朝天。这里,正是刚刚成立的“讲武堂”。赵信亲自主持第一期课程,首批一百名来自各营的骨干士兵与低级军官齐聚一堂,正式开启了他们作为未来指挥官的成长之路。
【军官短缺:基层指挥体系亟待完善】
随着白马义从部队逐步成型,赵信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缺乏训练有素、具备战术思维的基层军官。
目前的军队结构中,虽然有几位经验丰富的将领如李忠、张成等,但真正能独立带兵、执行战术命令的中下层军官极为稀缺。许多战斗仍需赵信亲自部署,一旦他分身乏术,整个指挥系统就容易陷入混乱。“一支强军,不能只靠一个统帅。”他在一次军议会上说道,“我们需要的是——千百个能打仗、会指挥的军官。”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决定:
建立讲武堂,系统化培养军官人才。
【讲武堂设立: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
讲武堂选址于一处废弃寺庙,由赵信亲自命名为“讲武堂”,意为“讲习武略之地”。他制定了详细的教学大纲,内容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
基础军事理论
军队编制与作战单位;
战场通讯与指挥信号;
简单的地形分析与地图识读;
2.
战术演练与实战推演
小规模伏击、突袭、撤退战术;
沙盘模拟敌我对抗;
分析历史战例,提炼战术原则;
3.
体能与技能训练
骑射、步战、阵型变换;
夜间行动与隐蔽技巧;
基础急救知识与战场生存技能;
4.
纪律与领导力培养
军纪法规讲解;
士兵管理方法;
如何激励士气、树立威信;
赵信不仅亲自授课,还安排了几位表现优异的士兵担任助教,协助训练。“你们记住一点。”他在开班仪式上说,“你们不是来学花架子的,是要学会怎么带兵打仗、怎么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判断。”
【学员选拔:层层考核,优中选优】
为了确保教学质量,赵信设立了严格的学员选拔机制:
一、
推荐制 + 考核制结合
各营主将推荐表现突出的士兵;
推荐名单需经军法司审核;
最终通过“体能+战术问答”两轮考核录取;
二、
淘汰机制
学员若连续三次考核不合格,将退回原部队;
表现优秀者可提前晋升为伍长、队长;
三、
奖励制度
结业成绩前三名直接任命为营副将;
所有结业学员优先配发新式铠甲与马匹;
这种“能者上、庸者下”的制度极大激发了学员的积极性。不少士兵白天训练、晚上加练,甚至主动向老将请教战术心得。
【教学初见成效:学员能力显着提升】
短短一个月后,第一批学员已初具雏形。他们在沙盘推演中能迅速理解战术意图,带队操练时也能做到号令分明、进退有序。更令人欣喜的是,部分学员开始自发总结战术笔记,并在私下传授给战友。赵信翻阅这些笔记时,忍不住点头称赞:“这已经有点现代士官的味道了。”他还特意安排了一次实战演习,模拟一场小股敌军突袭村庄的情景。结果,学员们迅速反应,组织防御,成功“击退”敌军。这场演习让赵信确信:
这支未来的军官队伍,已经开始成长起来了。
【影响扩散:军队结构日趋稳定】
随着讲武堂的影响力扩大,军队内部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各营之间开始推行标准化训练;
下级军官逐渐具备独立指挥能力;
士兵对上级的信任度增强,整体执行力提高;
赵信终于可以从繁重的日常调度中脱身,专注于战略决策;
“我们正在做一件别人没做过的事。”赵信在一次夜间巡视讲武堂时,对李忠说道,“我们要把一群农民,变成真正的军人。”李忠点头:“主公所言极是。以前我们打仗靠运气,现在,我们有了规矩。”
【尾声:军官养成,强军之基】
夜色渐深,讲武堂内灯火通明。赵信站在窗前,看着屋内仍在讨论战术的学员们,心中满是期待。他知道,战争不会停止,敌人也不会坐视不理。但只要这支军官队伍不断壮大,他的白马义从就不会止步于一时的胜利。而是,成为真正能改变乱世格局的力量。
宣和二年腊月初三,睦州山中大营。风雪交加,天寒地冻。但赵信的心思却不在天气上。他站在营帐内,手中拿着一封刚刚送来的密信,眉头紧锁。
“童贯已调集两万大军,准备自婺州南下讨伐。”
“前锋部队由张叔夜率领,预计半月后抵达遂昌。”
这是来自一名潜伏在官军中的细作传回的情报。赵信轻轻放下信件,抬头看向帐中众人:“看来,真正的考验要来了。”他知道,在这场即将到来的大战中,光靠兵力与训练远远不够。必须掌握敌人的一举一动,才能以弱胜强、以小搏大。于是,他做出了一项重要决策:
全面启动“军事情报网”建设,建立一套高效、隐蔽、可靠的情报体系。
【情报先行:为何要建立军情系统?】
赵信深知,在古代战争中,情报往往决定胜负。而他所面对的对手——童贯,不仅兵力雄厚,还拥有完整的官僚系统与后勤网络。若不设法掌握其动向,稍有不慎便可能被围剿于山中。为此,他在讲武堂之外,又设立了“军情司”。该机构直属赵信本人指挥,职责包括:
情报搜集与反间谍;
敌军动向监测;
军事地图绘制与路线分析;
建立秘密联络点与传递机制;
“我们不能总是等敌人来打我们。”他对军情司首任主官王德说道,“我们要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准备做什么,然后抢先一步。”
【人员选拔:从何处寻找密探?】
为了组建这支特殊力量,赵信采取了以下策略:
1.
从旧部中挑选
精通伪装、善于交际者优先;
曾经跑过商路、熟悉地方语言者优先;
2.
招募民间游侠与商人
利用他们流动性强的特点,深入敌占区;
提供丰厚报酬与身份掩护;
3.
策反敌军俘虏
对部分愿意合作的降卒进行审讯与心理评估;
若可信,则安排其返回敌军内部充当“内应”;
他还亲自面试了几名候选者,并制定了严格的培训流程:
学习暗语与密码书写;
掌握伪装术与易容技巧;
进行体能与耐力测试;
熟悉敌军编制、口令与营地结构;
“你们不是去送死的。”赵信在培训开课时说道,“你们是去活着回来,带回我们需要的信息。”
【第一波行动:渗透敌军与布点城市】
经过一个月的筹备,军情司正式展开首次大规模行动。目标是:
渗透童贯军营;
在婺州、兰溪、衢州等地设立联络点;
收集敌军粮道、驻扎地点与将领调度信息;
执行任务的骨干人员中,有一位名叫李七郎的前江湖游侠,曾是走南闯北的货贩子。他带着几人化装成商队,混入婺州城,成功打入一名敌军副将的亲随队伍。短短数日,便传回一份详细报告:
“敌军粮草集中在东门外仓场,守卫约三百人,夜间换岗松懈。”
“张叔夜近日频繁召集将领议事,似有重大行动。”
这份情报让赵信迅速调整战术部署,提前布置伏兵,为后续战斗赢得主动权。
【情报应用:影响实战的关键转折】
不久之后,一场小规模冲突爆发。赵信利用事先掌握的情报,提前设伏于敌军补给线上的一处山谷。结果,敌军刚进入伏击圈,白马义从便如雷霆般杀出,一举歼灭敌军一个百人队。更令人振奋的是,赵信通过密探得知敌军主将张叔夜将于次日巡视前线。他果断下令派出一支小队,假扮敌军斥候,混入其护卫队中。最终,在一次短暂而精准的突袭中,成功将其重伤,导致敌军一度陷入混乱。
【白马义从特性激活进度:35%】
【新增可用技能:【敌后渗透】【快速斩首】】
这一系列胜利,极大地提升了赵信的战略优势。
【制度完善:建立情报反馈闭环】
随着军情系统的逐步成熟,赵信也开始推动制度化建设:
1.
设立“情报等级制度”
A级(紧急):敌军调动、进攻计划;
b级(重要):将领动态、粮草储备;
c级(常规):市井舆情、民情变化;
2.
建立“快速反馈通道”
使用鸽子、密信、驿站接力等方式确保信息及时送达;
设立“临时联络点”,避免单一渠道失效;
3.
推行“奖励机制”
提供金钱赏赐、晋升机会;
对表现优异者授予“密探勋章”,增强荣誉感;
“情报就是我们的另一支军队。”赵信在一次会议上强调,“它不仅能让我们打赢仗,还能让我们活得更久。”
【尾声:谋定而后动,乱世之中见真章】
夜晚,赵信坐在营帐中,翻阅最新一批情报。他看着上面的内容,嘴角微微扬起。“他们以为我们在山里等着挨打。”他低声说道,“但他们不知道,我们已经知道了他们的每一步。”他的白马义从,正逐渐成长为一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军队。而他自己,也正一步步走出一条属于穿越者的道路——
用现代理念武装古代军团,用情报与组织战胜蛮力与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