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三年四月二十二日,遂昌城,白马义从政事厅大堂。春阳明媚,百废待兴。赵信坐在主位之上,手中握着一份由讲武堂参谋组起草的文件——《军政一体发展规划纲要》。他缓缓展开卷轴,目光坚定:
“打仗是为了活命,治理是为了活得更好。”
这是他在夺取遂昌之后做出的最重要决定之一:
不仅要打赢仗,更要建起一套能支撑政权发展的治理体系。
【背景驱动:从军事割据到政权建设】
随着白马义从接连取得军事胜利,占领区域不断扩大,人口与资源日益增多。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军队与地方政务分离,沟通效率低下;
粮食调配混乱,部分地区出现供给不足;
百姓归顺后缺乏有效管理,秩序重建缓慢;
地方士绅、商人、流民之间矛盾频发;
赵信意识到,若不及时建立统一的治理机制,迟早会陷入“胜而不稳”的困境。于是,他召集讲武堂参谋组、民政接管人员与将领们,共同制定《军政一体发展规划》,推动军队与地方行政深度融合。
【规划核心:三线并进,构建稳定体系】
《军政一体发展规划》围绕三大主线展开:
一、【权力结构重组】
设立“军政合署”作为最高决策机构,由赵信亲自领导;
下设“军务司”、“民政司”、“财政司”三大职能部门;
各县设立“军政合一办事处”,由军官兼任地方长官;
此举旨在打破传统“军民分治”的壁垒,确保政策执行高效统一。
二、【资源统筹分配】
建立统一粮仓制度,实行“按需调度”;
推行“军田制”,鼓励士兵参与农耕,自给自足;
招募工匠、商人,组建“后勤保障营”,负责物资制造与流通;
赵信特别强调:“我们要让百姓吃饱饭,让士兵有衣穿。”
三、【基层治理改革】
推行“十户一伍、百户一里”的基层组织架构;
选拔地方贤才担任“乡约”、“保正”,协助军队管理;
建立“百姓议事堂”,定期听取民意,解决纠纷;
这一系列举措,迅速赢得了民心。一位老农感慨道:“以前当兵的是来抢东西的,现在却是来帮我们修路、种地。”
【实施过程:先试点,再推广】
为了稳妥推进改革,赵信选择以遂昌为中心进行试点:
1.
设立军政联合指挥部
将讲武堂部分学员调入政事厅,协助政务处理;
安排军官轮流驻守各村,监督粮食发放与治安维护;
2.
推行“军屯制”
在周边山地开垦荒地,种植粮食;
士兵轮休期间参与耕作,提升军粮储备;
鼓励百姓加入军屯,共享收成;
3.
恢复市场与税收制度
允许商人在城内设立商铺,恢复商品流通;
制定简易税则,征收少量交易税用于城市建设;
设立“市井巡防队”,维持商业秩序;
短短一个月内,遂昌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影响扩大:政权雏形初现】
随着试点成效显着,赵信开始向其他占领区推广军政一体化模式:
睦州、婺州边界地区陆续设立军政办事处;
原本观望的地方豪强纷纷前来投诚;
一支由百姓自发组成的“民兵辅助队”成立,协助巡逻与防御;
更令人振奋的是,许多原属朝廷的低级官员也愿意留下,协助治理。李忠感慨道:“我们不再是流寇,而是一支真正的政权力量。”
【制度创新:军民融合,共荣共生】
赵信还推出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制度安排:
1.
“军政轮岗制”
所有军官必须定期参与地方政务学习;
地方官员也可进入讲武堂接受军事训练;
2.
“军功积分制”
不仅奖励战场表现,也奖励治理贡献;
积分可用于晋升、授田、免税等福利;
3.
“百姓参议权”
每月举行一次“军民大会”,听取百姓建议;
对重大决策进行公开讨论,增强信任感;
这些做法,极大地提升了政权的合法性与凝聚力。
【尾声:从乱世中走出新秩序】
夜幕降临,赵信站在遂昌城墙之上,望着灯火通明的街道。他知道,这条路并不容易。
真正的统治者,不是靠刀剑镇压,而是靠制度维系人心。
但他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白马义从,不只是战士,更是新时代的缔造者。
而这,才是他真正想要的胜利。
宣和三年五月五日,遂昌城外三十里,“白马屯田第一区”。夏风拂面,麦浪翻滚。赵信骑马巡视田野,看着一排排整齐的军屯农田、新建的集市与正在修建的水利设施,脸上露出一丝笑意。他回头对身旁的李忠说道:
“打仗靠的是士气,治国靠的是粮食。”
这是他继“军政一体”之后提出的又一个战略方向:
建立以军队为核心、百姓为基础、商业为纽带的“军民融合经济区”。
唯有经济稳定,政权才能长久。
【背景驱动:战争胜利后的发展难题】
白马义从接连攻占遂昌、睦州边境数县,兵力扩充至五千余人,百姓归顺者逾三万。但随着人口增长与军事扩张,新的问题接踵而至:
粮食储备紧张,部分区域出现断供;
商贸停滞,市场混乱,物价波动剧烈;
工匠稀缺,武器补给无法自给;
财政收入匮乏,难以支撑长期治理;
赵信意识到:
没有经济支撑的政权,终究只是空中楼阁。
于是,他在讲武堂召开“军政财经联席会议”,提出“军民融合经济区”构想,并由民政司牵头实施。
【经济区规划:三位一体,协同发展】
“军民融合经济区”围绕三大核心模块展开:
一、【农业基础:军屯制全面推广】
在占领区设立“军屯田”,实行“兵农合一”制度;
士兵轮流参与耕作,确保军粮供应;
百姓可加入军屯,共享收成与土地使用权;
赵信亲自下令:“凡参与军屯者,免税三年,授田一亩半。”此举极大激发了百姓积极性,短短半月内,便有三千余户报名加入。
二、【工业保障:军械坊升级为工坊群】
将讲武堂军械坊扩展为“白马工坊”,涵盖铁器、纺织、木工等多类生产;
招募民间工匠,组建“军需制造营”;
推行“订单式生产”,优先满足军队需求,兼顾民用;
他还特别强调:“我们要让每一件兵器都能造出来,每一匹布都能穿起来。”
三、【商业流通:重建市集网络】
在各村镇设立“白马集市”,恢复商贸往来;
发行小额“军用通货”,促进交易便利;
设立“商队护卫营”,保障道路安全,吸引外部商人进入;
一位来自婺州的米商感慨道:“没想到,在你们的地盘上做生意,比在官府还安心。”
【财政改革:开源节流,构建良性循环】
为了支撑经济发展,赵信同步启动财政制度改革:
1.
统一税收制度
实施“轻税政策”,按交易额或产量征收小额税金;
对军属、孤儿寡妇、贫困家庭实行免税;
2.
设立军需库与公共基金
所有税收与工坊利润部分纳入“军需库”,用于军队开支;
部分资金划入“公共基金”,用于修路、建桥、救灾;
3.
推行“军功兑换”机制
军人可通过战功、劳役、贡献换取土地、物资、商铺经营权;
鼓励退役士兵转为民工,参与地方建设;
这一系列举措迅速提升了政权的财政能力。
【民生工程:重建秩序,赢得民心】
除了经济建设,赵信也十分重视民生改善:
1.
兴修水利
组织军民共同挖掘沟渠,引水灌溉农田;
修复旧有堤坝,防止夏季洪涝;
2.
设立“义学堂”
为百姓子弟提供识字教育;
由讲武堂派出文职军官担任教员;
3.
建立“医馆”与“药铺”
收容伤病百姓,提供免费诊疗;
推动草药种植,形成初步医疗体系;
一位老儒生感叹:“昔日只闻兵乱,今见圣公之治,竟如三代盛世。”
【影响深远:政权根基逐步夯实】
短短两个月内,“军民融合经济区”初见成效:
军粮储备充足,士兵无后顾之忧;
市场繁荣,百姓安居乐业;
工坊运转顺畅,军备供给稳定;
财政收入增加,政权运作有序;
更令人振奋的是,周边尚未被占领的地区也开始自发向白马义从靠拢。童贯南下的消息虽已传来,但赵信却显得胸有成竹:
“我们不是靠打胜仗活着,而是靠人心活着。”
【尾声:经济是战争的延续】
夜色渐深,赵信站在遂昌城头,望着远处灯火点点的屯田区。他知道,真正的战争不只是战场上的胜负,更是资源的争夺、人心的较量。
经济,是一切政治与军事的基础。
而这支“白马义从”,也将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不仅破敌于野,更可安邦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