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对储君之位已不再抱希望,却没想到自己的老师会突然做出此举,让他感到意外和不安。”浮苏。”
“淳于越是你的老师,也是你府中的属官。
他这样做,是你授意的吗?还是你自己另有打算?”
嬴正眼中闪过一丝寒光,“难道你也有此意图?”
“父王息怒。”
“老师的行为,儿臣并不知情。”
“儿臣愿亲自前去说服老师,让他离开。”
“此事定是老师误判,儿臣即刻前往规劝。”
浮苏神色惶恐地说道。”寡人给你一炷香的时间,将他们驱散。”
嬴正冷声道。
浮苏神色略显慌乱,迅速向大殿外奔去。
他知道,无论淳于越如何闹腾,结果都不会好。
嬴正不会容忍,嬴奇同样不会妥协。
若想淳于越保命,就必须制止他继续胡作非为。”辛胜。”
嬴奇突然开口。”臣在。”
辛胜立即回应。”调动禁卫军。”
嬴奇沉声下令。”遵命。”
对于嬴奇的指令,辛胜犹如接到王令,因嬴正曾告诫过他,对嬴奇的命令同样要无条件服从。”太子殿下。”
“此事不必兴师动众吧?”
“浮苏公子已前去劝说,相信不久便会平息。”
见嬴奇如此果断,王绾神情严肃地说道:“依我看,浮苏对此事毫不知情。
淳于越召集数千儒生,岂是一句话就能打发回去的?”
“召集儒生,蔑视秦法,企图借民间力量对抗朝廷权威。”
“他淳于越倒是打得一手如意算盘。”
嬴奇冷言道,目光中透着洞悉世事的冷静。”倘若他肯罢手离开,我还可以给他一个改过的机会。”
“但若执迷不悟,休怪我不讲情面。”
“王权不可轻慢。”
嬴奇语气冰冷。
一股无形的压力弥漫整个大殿,令所有大臣心生敬畏。
此时此刻,众人方知嬴奇的手段丝毫不逊于嬴正,甚至更胜一筹。”奇儿所言极是。”
“王权不可轻慢。”
“以民为挟,胁迫朝廷。”
“胆子不小。”
嬴正亦面色铁青。
嬴正对嬴奇的行为感到欣慰,这才是他期待的儿子,未来的秦国继承者。
这般果敢决断,正是嬴正引以为傲的血脉传承。
……
pS:感谢各位支持,欢迎投月票!
王宫之外。
映入眼帘的是数千名儒生聚集在宫门口,他们皆身穿洁白的儒袍,静静盘坐于地,其中淳于越居于最前方,神情庄重。
此时此刻,儒生们的举动引发了广泛关注,大批百姓闻讯赶来围观,无不对此感到新奇,却无人知晓事情原委。
然而,众人依旧聚集在一起,观望事态发展。
不时有更多人从远处加入。
宫门处,守卫虽冷眼旁观,却也显得有些不安,显然未曾预料到会有这样的局面出现。
毕竟为首的是浮苏的恩师,再加上众多儒士,即便尝试驱散,却因淳于越坚决不退,导致局势僵持。
淳于越一抬手,儒生们齐声响应,振臂高呼,其声音传遍整座王宫,吸引了更多咸阳民众前来观看。
就在这一片喧嚣之中,浮苏快步走出,看到跪坐的淳于越,面容满是焦急。”老师,您这是为何?”
浮苏走近,苦涩说道:“殿下,此位本应属于你,为师定当竭尽全力为你争取。”
“你乃我最得意的弟子,将来传承儒学礼法重任全赖于你,我绝不能让你一败涂地。”
“若恢复封建制度,以你的身份,或许能封侯称王。”
淳于越微笑说道。
这正是他的意图。
召集五千儒生齐聚于此,实则意在恢复旧制,利用声势迫使秦王屈服。
对天下来说,他淳于越以国家利益为重,坚持礼法与祖制,即便因此触怒秦王,亦不会损害大局。
此乃他的深谋远虑。
不过,他对浮苏所言并不完全属实。”老师,分封制已成过去,父王已有决定。
今日大哥提出推行郡县制为国策,父王也同意了。”
浮苏说道。”嬴奇确实令人惊叹,短短数日便制定出郡县制作为国策,他不仅是像极了先王,甚至更为出色。”
淳于越听完后,老脸上露出一丝惊异。
但随即,他恢复平静。”公子。”
“郡县制尚未实行,局面仍有变数。
只有分封制,才能让你施行儒家仁正,若想成为王上,这至关重要。”
“今日老师愿拼死一搏。”
淳于越目光坚逸。”老师。”
“你快离开吧。
父王已震怒,他不会放过你,也不会留情面给这些人。
况且你兄长说得有理,分封制虽短期内能稳定局势,但从长远看,大秦终会重蹈周朝覆辙,天下战乱不止。”
“分封制本是祖制,但已不适合当今时代。”
浮苏语气带着恳求。”公子,也许大王和嬴奇所言无错。
但我知道你会反对,所以我并未提前告知。”
“可为了我心中的儒道复兴,即便牺牲性命又有何惧?”
淳于越微微一笑。
归根结底,他对浮苏的支持,不过将其当作振兴儒家礼法的一枚棋子,他最在意的是自己的儒学理想,而非浮苏其人。
随后,
他闭上双眼,不再理会浮苏。
轻轻挥动手臂。
五千儒生齐声呼喊。
见状,
浮苏无奈苦笑。
一炷香的工夫悄然过去。
秦王宫内。”淳于越。”
秦王嬴正冷声道:“当年宗室为浮苏选的竟然是这样的逆臣为师。”
话语中满是令人胆寒的怒火。
嬴奇上前一步,“父王,此事交由儿臣处理。”
他缓缓走下台阶,朝殿外而去。
王绾急道:“大王,太子虽是栋梁之才,但年少气盛。
淳于越召集数千儒生,煽动民情,最终不过是借民意胁迫大王。
若太子下令处置他们,恐怕会引起更多舆论,对大王不利。”
“恳请大王切勿让太子动武。”
群臣神色凝重,齐声附和。”此事既已交予太子,便让他自行决断。
无论结果如何,寡人都会支持。”
嬴正目光坚定,众臣见状,也不敢再多言。
他们深知,嬴正对自己的儿子极为信任,不论成败,都不会有丝毫动摇。
嬴正心中早已存有杀意,淳于越等人违背秦法、聚众闹事,已是大逆之举。
即便处死他们,也无损于他的决心。
天下悠悠众口,嬴正毫不在意。
暴君也好,仁君也罢,这些评价他从不在意。
他唯一在意的是天下太平,永无战乱。
王绾等人见此情形,也不再劝谏。
他们明白,在嬴正心中,嬴奇的地位无人能及。
王宫外,风起云涌。
数千儒生齐声高呼,震彻王宫内外,四周已聚集了数万民众,皆是围观这场盛事。
王宫之上。
嬴奇的身影显现。”淳于越,你可知此为悖逆之举?”
嬴奇的话语如雷霆般回荡。
此言一出,浮苏面色微变,带着几分敬畏注视着嬴奇。
他知道,兄长到了。
事情恐难善终。
淳于越徐徐睁眼,站起,仰视嬴奇,神色依旧平静,他对今日一切及可能后果早已预见。
最糟不过秦王震怒,赐他一死。
对于嬴奇的到来,淳于越心存怨怼。
在他心中,分封制被废,乃至浮苏的储君之位,全因嬴奇。
若非如此,分封制或许已推行。”嬴奇。”
“我淳于越代表儒学,遵循大秦祖制,前来觐见,阁下有何贵干?”
此话看似平淡,实则隐含讥讽,意指嬴奇无资格至此。”本君。”
“武安君。”
“太子殿下。”
“阁下又有何功绩可言?对大秦有何贡献?”
嬴奇毫不留情地反唇相讥。
此语一出,淳于越脸色骤沉。
何功可言?
他确实无甚建树。”竟是太子殿下。”
“太子殿下名扬四海,助大秦灭六国,定天下。”
“太子殿下所言极是,这淳于越实在不知天高地厚,既无寸功于大秦,还敢质问殿下,实属不知死活。”
“殿下亲临已是极大恩典,他竟还这般狂妄。”
“真乃自寻死路。”
嬴奇之言一出,旁观百姓眼神敬畏炽烈,低声交头接耳。
这些声响传入淳于越耳中,令他心烦意乱。
在大秦,战功是立身的根本。
没有战功、没有爵位,便难以在大秦有所作为,即便身处高位也会遭人非议。
无功不得封爵,这是大秦的铁律。”我淳于越代表儒家,代表天下有功之士,恳请大王重拾祖制,实行分封,这才是安定天下的根基。
唯有遵循旧制,大秦才能繁荣昌盛,绵延万代。”
“若大王不愿恢复祖制,实施分封。”
“我淳于越率领的五千儒家弟子誓不离宫,纵使赴死也无怨无悔。”
淳于越立即转移话题,高声说道。
话音刚落,五千儒生齐声呼应,语气坚决,仿佛怀揣推行儒家大道的决心:“若大王不恢复祖制,不尊礼法,不行分封,我等儒者绝不出宫门一步,虽死无悔。”
声音震动整个王宫内外。”你,算什么东西?”
“不过是个公子少傅,无爵无功。”
“你有何资格代表天下有功之士?”
嬴奇依旧冷冷地说道。”嬴奇。”
“你在强词夺理。”
“即便我淳于越无功无爵,但我身为大秦子民,为大秦千秋万代谋划,难道就不能以忠诚之心进谏?”
淳于越近乎疯狂地喊道。”很好。”
“既然你要以死进谏,那本王不妨问你几个问题。”
“你主张大秦尊崇祖制,施行分封,那么请问分封制对大秦和天下有何好处?”
嬴奇目光如炬,冷声询问。”先祖留下的制度,先祖的恩泽,分封制自上古时期流传至今,乃是我炎黄治理天下的根本。”
“若施行分封制,有功之臣可受封爵位,甚至封王。”
“分封诸侯能为大秦建功,必定忠于大秦,治理一方,从而天下太平。”
“这便是分封制的好处。”
“其一,奖赏大秦功臣,彰显大王的仁德;其二,让天下安定,避免战乱。”
淳于越言辞铿锵有力地回答。”这就是你的答复?”
嬴奇带着几分轻蔑望向淳于越。
今日他召集儒生前来,原以为会有些新意,却不想仍是那些陈旧的借口。
他召集数千儒生,正是倚仗他们能掀起舆论,认为嬴正不会对他们如何。
这便是他的底气所在。
只要不死,他便能持续施压,即便无法推行分封制,他的直言敢谏之名也会广为流传,进而令儒家声名远播。”没错。”
淳于越挺身说道,“大王唯有遵循旧制,施行分封,才能使天下安定。”
“很好。”
嬴奇冷笑道,“那么,本王问你,商、周覆灭,你知道原因吗?”
淳于越神色微变,急忙回应:“今日只论秦国是否该行分封,商周之事又怎可混为一谈?”
“你口中的祖制,商周不正是其延续吗?”
嬴奇语气温寒。”商周之败,皆因暴君当正,致使诸侯反叛,国家灭亡。”
淳于越咬牙坚持。
嬴奇闻言笑出声来:“说得好!”
“好一句暴君当正导致诸侯反叛,国破家亡。”
“若本王换个说法,商周的衰败源于诸侯专权,难道他们不是想要反叛,甚至弑君夺位?”
嬴奇目光如炬。
淳于越顿时变色,周围百姓也开始交头接耳,纷纷指向他。”淳于越,”
嬴奇沉声道,“自古王权至高无上,君命如山,你难道不明白?”
“儒家一向推崇忠孝仁义,而你的话中,我听不出半分对大秦的敬重,更别提对大王的忠诚。
这就是你所推崇的礼法?”
在朝堂议事之地,你无视秦律,召集众人堵住宫门,实在难称忠诚。”这就是你们推崇的忠孝之道?”
“更甚者,商周覆灭皆因分封之制,你明知其弊,却违背君命,纠集儒生闹事,莫非是想颠覆大秦?”
嬴奇厉声质问。”不,你误会了……”
淳于越脸色发白,心中震撼,一时语塞。”这……”
浮苏闻言,见淳于越神情,大感意外,对这位老师顿生疏离。”淳于越。”
“商周之亡,源于诸侯野心膨胀,所谓恪守旧制不过是自掘坟墓。”
“若我大秦推行分封,广设诸侯,天下岂非尽成封地?”
“短期内或许安定,但几十年、百年后呢?”
“岂非重蹈乱世覆辙?岂非同室操戈?”
“你的分封之策只会助长诸侯野心,终致天下大乱。”
“这就是你的忠诚?”
“分明是要毁掉大秦,让千万黎民重陷战火,再度朝不保夕,民不聊生!”
嬴奇冷然说道。
随后环视四周百姓:“大秦子民听好了,如今天下初定,不会再有战乱,不会再有手足相残,大秦将以仁正治理四方。”
“只有实行郡县制,才能确保正令畅通,国家统一。”
“而分封制必将引发新的混乱,这种隐患虽现在不易察觉,但后人必会承受其苦果。”
“你们深知战争的惨烈,难道忍心让后代再次经历骨肉相争的悲剧?”
嬴奇高声疾呼。
此言一出,围观民众无不震惊。
乱世当前,谁人不知?
他们生于乱世,见惯了战争的残酷,无数人亲历战火,目睹杀戮。
若让子孙后代再度陷入战火,饱受绝望煎熬,朝不夕保,这是他们不愿看到的。
普通百姓虽知之不多,但对于分封制和郡县制的理解并不深。
然而,从太子的话语中得知,分封制会导致天下封王封侯,届时岂不是又要陷入诸国纷争?老秦人的努力将化为乌有。